正文 第六十章 墨家邏輯與科學(2 / 3)

中醫每出現一部巨著,即標誌著中醫學的實踐經驗又進入了一個新的裏程碑。如:戰國末期至漢代,中醫的世紀巨著——《黃帝內經》的產生,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實踐經驗,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標誌著中醫的第一個理論飛躍。

秦漢之際,《神農本草經》的誕生是對漢代以前中藥應用經驗的總結,奠定了中藥學的基礎,為中藥理論整理開了先河。

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以前中醫的診斷治療的經驗,為中醫治病技巧上升為辨證論治理論階段的先驅。

唐朝孫思邈《千金方》為唐以前中醫方劑學應用經驗的集大成,是中醫方劑理論的飛躍。

唐朝王燾《外台秘要》這一中醫綜合巨著的問世,總結了中醫唐代以前各科的發展全貌。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巨著的出版,集明朝以前中藥應用的集大成,標誌著中藥理論的第二次飛躍。

除了上述有重大突破的劃時代的巨著之外,中醫學還湧現了大批的整理前人和自己經驗的著作,中醫書籍至今已浩如煙海,中醫理論正在從實踐經驗中不斷發展和提高,同時反過來又促進了實踐的進一步深入。

上述皆說明中醫理論既汲取了儒家重理論之長,又借鑒了墨家強調實踐經驗之優勢,使中醫發展成為了既有長期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又有係統而完備的理論的醫學科學,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二、墨家重視科學技術與中醫學的發展

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及其追隨者,皆為自食其勞者,他們代表著手工業生產者的思想,他們親自實踐生產,重技術革新,倡科學實踐,不但在中國科技革新史上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古代的技術革新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而且對一貫遵經守古的中醫學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

外科學、婦產科開始崛起。如:漢代華佗進行了大量的外科實踐,已經可以實施剖腹術。婦產科的助產術也開始被重視,唐朝昝殷《經效產寶》即為最早的婦產科專著,倡舉提高助產術,至宋元時期,則產科手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楊子建的《十產寶》即為當時比較發達產科手術的總結。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則對宋以前的婦科及產科作了總結,標誌著我國婦產科、針灸學的蓬勃發展。

中醫解剖學雖然在《內經》已有記載,但其發展一直處於遲緩狀態,直到清代王清任通過刑場及墓地親自解剖實踐,著《醫林改錯》,才標誌著中醫解剖學邁出了新的一步。

戰國兩漢時期,各種針灸手法普遍開展起來,九種針具製造已有改進。《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經》、《針灸甲乙經》對晉代以前針灸學成就進行了總結,對針灸的發展無疑是一重大促進。尤其宋元時期出現了針灸銅人,以及各種圖經的出現開創了針灸史上實物教學的新紀元,促進了針灸學的發展。

中藥炮製技術的提高:中藥最早的劑型是夏朝的酒,及商代伊尹創造的湯液(《史記殷本記》)。“伊尹以滋味說湯”,湯液(水劑)以後在墨家技術革新的啟發下,中藥劑型不斷改進,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已有炙、蜜、水漬、洗、咬咀、去皮、去心、擘等,至宋朝雷學文的《炮炙論》更表明當時中藥的加工已發展到炮、炙、煨、妙、製、水飛等法。

另外,魏晉南北朝在道家的影響下,服石煉丹的時興,客觀上也促進了中藥製藥化學的發展。葛洪的《抱樸子》就是當時煉丹術及製藥化學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