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哲學、尤其理學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內涵,《黃帝內經》汲取了古代諸學中的心理學思想,結合醫學形成了心理學的基本結構,為中醫心理學的建樹奠定了基礎。
中醫心理學是以哲學的發展為背景的,尤其從易學的心理哲學啟示更大。佛學的心性,從哲學上來看,雖然是唯心的,卻極有值得借鑒的內容。
一、概言
首先,《易經》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學的思想,對心理學的影響最大,《易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總源頭,《易經》雖然以占筮為外衣,實質上卻閃爍著光輝的心理學思想,其中包含著心理平衡、心理勝利、心理防範等重要內容,對中醫心理學起到了重要的開拓意義。(詳見本書第四十四章 《周易》心理學思想及其啟示)
其次,諸子百家也蘊藏著大量的心理學內容,如孔子、老子非常重視心性的修養,孔子主張的中庸觀,其“持中”,“中正”實際也是一種心理平衡法度。老子《道德經》主張的無為無欲,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理戰術。
《莊子》的《逍遙?》體現的,則是超常的心理鬆弛和心身協調、心理勝利法則。孔子的“仁”,孟子的人性善說,既是倫理,實際也包含了心理的內核,如《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第六章 》)提出的實際上是人的一種社會心理問題。
《左傳》也有關於六誌心理的論述,如說到:“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是故審則宜類,以製六誌。”(《昭公二十五年》)
尤其《呂氏春秋》在心理學方麵,專設《達鬱篇》對鬱心理作了精辟而詳盡的論述,不但提出了致鬱的原因、現象,還指出了達鬱的方法,對中醫的鬱心理病理有著重要的啟示。
《禮記》也有七情的記載,如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禮運》)
此外,《淮南子》、《荀子》等許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著心理學的內容。總之,中國古代哲學對中醫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方麵有著重要的啟示。
《黃帝內經》充分借鑒了古代文哲書籍中社會心理學的精華,應用到醫學中,非常強調心理與生理病理之間的反饋作用。《內經》不但重視心理因素對生理病理的影響,而且還注意到了軀體病理出現的心理反應,如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問·藏氣法時論篇》),甚至提出心理反應常常是軀體疾病潛在的信號,如曰:“心病熱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素問·刺熱論篇》)
《內經》尤其強調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如《素問·疏五過論篇》論述的“脫營”、“失精”就是典型的社會心理疾病。《內經》社會心理內容包括各種七情致病及以情勝情的治則,為中醫心身醫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總之,《黃帝內經》汲取了古代哲學中的心理學思想,結合醫學,形成了心理學的基本結構,為中醫心理學的建樹奠定了基礎。
二、宋明理學與中醫心理學
我國先秦時期哲學著重於客觀世界宇宙本體及宇宙生成論的探索,對主觀世界的探索不太注重。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帶來了對主觀世界探索的成果,刺激了中國的哲學,從而出現了探索重心由客觀世界向主觀世界的偏移。尤以宋明理學為典型,由於宋代程顥和程頤都曾經受過佛學的影響,因此許多觀點和佛學的主觀唯心主義是一致的,如“物我一理”與佛學“境識一體”相近,“天下隻有一個理”和佛學的“唯識境空”的先驗論相苟同。而宋朝大儒朱熹的唯心主義“豁然貫通”“積習貫通”與佛家“頓悟”“漸修”也相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