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家是我國戰國時代以陰陽五行為主要思想體係的學派,鄒衍為學派代表。
陰陽家的思想體係是陰陽觀,但陰陽觀念決非淵源於鄒衍,而是創始於《周易》。鄒衍等陰陽家在《周易》陰陽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把《周易》陰陽理論進一步與天文、曆法、術數相結合。對陰陽的應用作出了貢獻,對中醫理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反映了中醫學的哲理和先秦時期的哲理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節 鄒衍及其陰陽五行家
陰陽五行家是我國戰國時代以陰陽五行為主要思想體係的學派,鄒衍為學派代表。鄒衍為齊國人,曾為燕昭王師,推崇陰陽五行,擅長術數,喜歡天文、曆法、地理。其思想對後世王充的《論衡》有很大的影響。
鄒衍的著作幾乎已佚,其主要思想觀點收載於司馬遷《史記·論六家旨要》,其把陰陽家與儒、墨、名、法、道等六家並列,並認為這些諸子百家都源於《周易》,而又形成不同的派別,即一源而殊途,如曰:“易大傳曰:‘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該篇還對陰陽家的學術觀點作了評論,認為陰陽家重節 氣,強調遵循四時陰陽的自然順序,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的綱紀,是不能錯亂的。但太過於拘泥刻板,甚至過分相信所測吉凶,反而使人望而生畏。如曰:“嚐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物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以及“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變、二十四節 、各有教令,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此外,班固《漢書·藝文誌·諸子略》對陰陽家也作了肯定。其曰:“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晨,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乃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即言陰陽家學派出自古時掌天曆的官,故他們極尊天地,奉日月星辰,並製定出節 候,但容易失於拘泥,甚至被一些人引向迷信鬼神的歧途。
第二節 陰陽家陰陽觀與醫學
陰陽家的主要思想體係為陰陽觀,但陰陽觀念決不是淵源於鄒衍的,鄒衍強調陰陽,致力於陰陽學說,對陰陽觀是有貢獻的,但陰陽並非創始於鄒衍,而是創始於《周易》,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陰陽理論胎源於《易經》,發展於《易傳》。《易經》八卦的陰爻,陽爻,就是陰陽的最基本模式六十四卦爻畫的變化,六十四卦的卦辭及爻辭都蘊含著豐富的陰陽消長盛衰的原理。《易經》卦爻符號、卦爻辭義都體現了陰陽互根及陰陽轉化的理論,尤其《易傳·係辭》對陰陽運動的產生、陰陽之間的關係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精湛程度是無與倫比的。
《易傳》陰陽理論為先秦時期陰陽理論的頂峰,對《黃帝內經》陰陽理論的建立起了重大的作用,關於這一點明朝大醫家張景嶽已經作了充分肯定,如他說:“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還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再看《易·係辭》所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不測之謂神”“易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等精辟論斷確為先秦時期陰陽理論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