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太極圖為陰陽對立統一運動的縮影,而河圖洛書則為陰陽運動的時空關係圖。這些都足以說明《周易》是陰陽理論產生的源頭。
鄒衍等陰陽家在《周易》陰陽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把《周易》陰陽理論進一步與天文、曆法、術數相結合。如陰陽家具體把春夏秋冬四季和四方(東南西北)四隅(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十二星躔、二十四節 氣相配應,並預測出氣候變化及人的宜忌,雖然較為刻板拘泥,但卻是把天文曆法及節 氣相結合的具體應用,當時陰陽家的觀點同樣也滲入了中醫學,《黃帝內經》的陰陽理論淵源於《周易》,但也吸收了當時鄒衍等陰陽家的具體方法,在把陰陽與醫學具體結合方麵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第三節 鄒衍“五德終始”與五運六氣
在五行方麵,鄒衍運用陰陽結合五行創造了“五德終始”,即運用土、木、金、水、火五行輪轉的順序,推算曆代王朝的“主運”,從而得出曆代王朝盛衰的曆史。並以此製定這個王朝的政令、服色、冠輿等製度。他認為每一個朝代皆由五行輪序中的某行(即某德)所主,根據主德的轉移,便可預測這個王朝的大體盛衰狀況。
鄒衍的特點是把陰陽五行應用於政治,其“五德終始”實際上是把陰陽五行的應用引向唯心主義的道路,後來被漢朝董仲舒誇大為“天人合一”觀,載於《春秋繁露》。從而進一步把陰陽五運推向了唯心神學的泥坑。
中醫則和董仲舒相反,把陰陽五行作了唯物主義的發展,把陰陽五行進一步和醫學相結合,創造了以天幹和地支相配合的60年五運輪轉周期。是把鄒衍“五德終始”應用於醫學的再創造。
中醫的運氣七篇估計就是在鄒衍“五德終始”盛行時候撰成的,原並非《黃帝內經·素問》內容,可能為原來的《陰陽大論》,後被唐朝王冰整理《內經》時補入運氣七篇的五運學說,實際上也是“五德終始”的應用。
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曰:“五運相襲”,“五氣運行,各終日”,“五運終天。”《五常政大論》:“木德周行”。但五運六氣把天幹和十二地支相配應,將五運係統和六氣係統相結合,用以闡述六十年周期內氣候、物候、病候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唯物的和科學的,為氣象醫學及中醫氣化學說奠定了基礎。(詳見本書第一百六十八章 運氣與《周易》)
曆史在前進,後浪推前浪,科學在不斷的發展,中醫運氣學說即是在《周易》及戰國兩漢時期陰陽家的啟迪下創立的,五運六氣是把五行學說運用於醫學的更高水平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中醫學的哲理和先秦時期的哲理觀點是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