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先軫——千古第一元帥(2 / 2)

周襄王二十四年冬(前628),晉文公去世。秦人趁機東侵,先軫又巧布戰術,以一場漂亮的伏擊敗秦於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俘虜了秦軍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主將。誰知,剛剛即位的晉襄公目光短淺,聽從了來自秦國的繼母的建議,糊裏糊塗地就把三個俘虜放回去了。先軫勃然大怒,當著文武百官的麵就對晉襄公咆哮道:“我們辛辛苦苦行軍作戰,豁出自己的命換來這幾個俘虜,你卻因為幾句婦人之言就把他們放走了。你這樣輕視將士們的戰果,隨隨便便地將它們舍棄,國家遲早要亡在你手裏!”襄公聽了之後,也自知理虧,立馬派人去追,可哪裏還來得及呢?

同年,白狄侵晉,先軫一如既往地率兵抵抗。戰前,他淡淡地對一名部下說:“之前我在堂上失態,君王寬宏大量,沒有責罰我,但我自己難道就可以不懲罰自己了嗎?”部下不明所以,也不敢接話。第二天,兩軍交戰,刀光劍影之中,先軫突然脫下甲胄,衝進了敵陣……

數日之後,狄人將先軫的屍首歸還了晉國。據說,他死後,屍體一直屹立不倒,直到狄君問他是不是想葬回晉國時,他才一聲巨響,轟然倒地。

【博聞館】

“退避三舍”的來曆

故事中提到,城濮之戰先軫以報恩為名,主動退避三舍。那麼,“退避三舍”是什麼意思?先軫又為什麼要主動“退避三舍”呢?

原來,“舍”是古代的一個距離單位,古時候行軍計程以三十裏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撤退九十裏的意思,它來自晉文公對楚王的一個承諾。

在晉文公重耳即位之前,他為了躲避父親寵妾驪姬的陷害,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先後寄居齊、宋、楚、秦等國。寄居楚國的時候,楚成王對他非常好。一次,楚王大宴賓客,酒過三巡之後,楚王問:“重耳公子(當時晉文公隻是晉國的公子),如果你將來返回晉國,會拿什麼來報答我呢?”重耳回答:“仆人婢女、寶玉絲綢,您都有了;鳥羽獸毛、象牙皮革,都是貴國的特產。我們晉國視為珍寶的東西,都是您所挑剩下的。我有什麼值得拿來報答您的呢?”楚王說:“那總得報答我點什麼吧?”重耳回答:“如果我真的托您的福回到晉國,那我保證:要是今後晉楚兩國在中原交戰,我們晉軍一定先退避三舍,以報答您今天的恩情。”

所以,城濮之戰中先軫下令退避九十裏,是對晉文公之前諾言的踐行。當然,其中應該也有他欲擒故縱,利用激將法誘騙子玉的因素。

後來,“退避三舍”成為一個成語,並流傳至今,用來比喻對人讓步、不與人相爭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