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物理學中的未解之謎(3 / 3)

這可真是不可思議啊!

1972年9月25日,法國一家工廠驚奇地發現,從非洲加蓬共和國奧克洛鈾礦進口的鈾,早已被人用過,一般鈾礦中的鈾(235)含量都在0.7%以上,而這批礦石的含鈾量還不到0.3%。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前主席、諾貝爾獎獲得者格蘭·T西伯格指出,隻有在極精確的條件下,裂變中的鈾235才能燒掉,必須有極純淨的水,而這種極純淨的水,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一批專家到礦區進行考察,不久奧克洛鈾礦又爆出了一條震驚全世界的新聞:科學家在這裏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史前遺跡——一個古老的“核反應堆”。

這個“核反應堆”相當完整,由6個區域組成,大約使用了500噸鈾礦石,輸出功率很低,估計為100千瓦。

據地質學家考證奧克洛鈾礦的成礦年代大約是20億年前,而成礦後不久,“核反應堆”就開始運轉,運轉時間長達50萬年,是誰在那麼久之前,設計出如此傑出的高科技產物並能用於實踐呢?

此外在1976年,在蘇聯瓦什卡河岸上,又發現了一塊拳頭大的閃著白光的怪石。經分析是一塊稀有金屬的合金,其中錫占67.2%,鑭占10.9%,釹占8.7%,還有鐵、鎂、鈾、鉬,但沒有鈾的衰變物。專家們認為:這是一塊人造合金,年齡不超過10萬年,地球上沒有類似的天然物,它很可能是用隻有幾百個原子的微小粉末作原料,在幾十萬個大氣壓下冷聚而成。對這樣小的物質,加如此高壓,其設備和手段,即使是在我們現代文明社會裏也無法達到,是誰用什麼方法製造了這塊合金呢?

眾所周知,美國為督促日本投降,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日本本土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威力巨大的炸彈——原子彈,標誌著人類步入了核技術時代,那兩次巨大爆炸的場麵和慘烈的後果至今仍在人們的腦海回旋。

可是,當人們了解到核爆炸的全過程,再去翻讀曆史的時候,不禁瞠目結舌,《聖經·創世記》第十九章裏關於索多瑪城和峨摩拉的災難描述竟如此與核爆炸相似!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關於恒河上遊兩次戰爭的描述則更為詳盡,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先看看《聖經·創世記》

是怎麼描述的:

傍晚時分,有兩個天使來到索多瑪城,當時羅得正在城門旁等著兩位“天使”的降臨。“天使”告訴羅得必須帶著妻子、兒女以及女婿與媳婦離開這座城市,這座城市很快就要被毀掉。天使又警告他們說,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也不可以在平原上站住,要往山上跑,免得你被剿滅。

但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羅得的妻子沒有聽從天使關於“不可回頭看”的警告,驀然轉身,於是看見了想必是今天的“原子太陽”一類的強烈光輻射,便猝然倒地死去,倒地時化成了一根鹽柱。

前蘇聯科學院的米蓋爾·埃格列斯博士這樣解釋:“這個傳奇是告訴人們要遠離將要發生爆炸的區域,不要暴露在曠野裏,不要觀看爆炸的情形,否則就會像羅得的妻子那樣雙目失明而死亡。”他特別指出,《聖經·創世記》裏關於索多瑪、峨摩拉受到大災難的描述,如“火焰與硫黃如雨般降下”一類,是熱核反應的最佳寫照。要是廣島的居民文明程度較淺,他們也會用同樣的筆法來記述該城的毀滅的。燃燒著的硫黃發出高熱,一經附著,便會將其熔化等等。

不少科學家都認同埃格列斯對於索多瑪、峨摩拉兩城大災難原因的解釋。

1973年,意大利地質學家柯羅西英說:“因為該地盛產岩鹽,爆炸的結果,將岩鹽細粉蓋在羅得妻子的屍體上,看起來就像一根鹽柱似的。”目前,考古學家在約旦河流域的兩城遺址,發現了遠古岩石熔化形成的碎屑,懷疑它就是核爆炸的遺物。

讓我們再從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描繪中去體驗一下吧:

第一次大戰為科拉瓦人與潘達瓦人之間的戰爭:“英勇的阿特瓦坦,在維馬納裏,發射了阿格尼亞武器。它噴火,無煙,威力無窮。刹那間,潘達瓦人的上空黑了下來,接著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沙石不斷從空中打來。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擺。這種武器噴出可怕的灼熱,使地動山搖,大片的地段內,動物倒斃,河流沸騰,魚蝦全部燙死。火箭爆發時聲如雷鳴,敵兵被燒死,如同焚焦的樹幹。”

《摩訶婆羅多》關於第二次戰爭的描述更是慘絕人寰:“古爾卡乘著快速的維瑪納,向敵方三個城市發射了一枚火箭,這火箭具有整個宇宙力,赤熱的煙火柱。其亮度猶如一萬個太陽滾滾升上太空,壯觀無比。屍體被燒的無可辨認,毛發、指甲盡皆脫落,陶瓷器碎裂,盤旋的鳥兒在空中就被燒死,食物被汙染,再也不能食用……”

《摩訶婆羅多》成書於紀元後幾百年,以前屬口頭流傳,但其記載的史實要早出2000年以上,說那時就會有現代文明的高科技產物原子彈一類,許多專家都不屑一顧。

有心人卻在史前大戰描述地的遺址上發現了大量佐證。考古工作者在恒河上遊發現眾多已成焦土的廢墟。這些廢墟裏,有許多岩石大塊大塊粘連在一起,表麵呈凸凹不平的形狀。由物理學知道,隻有原子彈爆炸,才有此能量,其他森林大火,火山噴發均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在德肯原始森林裏,至今有的廢墟依然保留著被晶化的城牆,光滑的像玻璃,不僅建築物被晶化,連其內的石製品也被晶化的,而這正是原子彈爆炸中心的典型特征。

另外,前蘇聯物理學家A戈爾波夫在恒河上遊發現了一具遠古的人體殘骸。據測算,它上麵所存的放射性物質比同時期正常情況高出50倍以上。這副人體殘骸是否是《摩訶婆羅多》兩次大戰中的遇難者或受輻射者呢?不得而知。

人們還注意到,古代印度人曾使用過兩個時間度量單位:卡爾帕,約42億3200萬年,卡希達,約等於1億分之3秒。核物理學家知道:卡爾帕是放射性同位素的半壽命,如鈾238的一半壽命為45億1000萬年;卡希達是同位素介子的半壽命單位,如K介子的半壽命1/100萬秒。

於是,近似荒唐,卻很合理的解釋出現了:古代人,特別是古印度人已掌握了製造核武器的技術,三四千年以前在恒河上遊發生的兩次大戰,就是核大戰!

當然,真正地揭開它們留下的謎,仍需要努力去發現新的證據。

突然消逝的丈夫這件事發生於1980年9月23日的傍晚。

這個事件至今在美國仍是許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其原因是,以前雖然也有類似的謎案事件,然而畢竟那在世間上還是太出人意料,所以除了與事件的關係者之外,大眾對那些事的看法多半是持有不信任態度。但是,這樁“蘭克事件”就不同了,其關係人甚至包括法院的法官在內,而且還有目擊者,因此非但警方不敢小看,新聞媒體也大肆渲染,它才會在美國引起極大的轟動。再者,自從這樁“蘭克事件”後,其後斷斷續續也有同樣事件發生,所以這“開山始祖”當然備受矚目了。

事情是這樣的,在美國東部的田納西州,有個叫卡蘭迪的鄉間小鎮。當事人大衛·蘭克就在這小鎮的郊外經營一家大牧場。

事件發生的傍晚,蘭克正邀請友人貝克法官以及其妻弟洛伊到家裏共進晚餐,受邀的兩人是乘著馬車來到蘭克的家。

當時,站在大門前麵的蘭克聽到馬車聲,便與妻子及兩個兒子一同前往迎接。

“歡迎!歡迎!”蘭克一邊熱情地揮著手,一邊朝正從馬車走下的客人靠近。誰知,就在這一瞬間,仿佛突然消失一般,蘭克失去了蹤影。

出事的地點剛好在馬車的正前方。

“啊!?”

對於這突發的景象,在場的客人以及他妻子無不瞠目結舌。

在夕陽斜照、光線明亮的院子裏,好端端一個人竟然就此煙消雲散。這種毫無可能的事情,照理是不會發生的啊!

“蘭克!蘭克!”

“爸!爸!你跑到哪裏去了!”

法官與孩子們大聲地呼喊,可是卻一點回音也沒有。

這樁離奇事件就像噩夢一般。

當然,蘭克是不可能進到馬車裏。而且即使他走進去,從外麵也能一目了然。

“怎麼會有這麼不可思議的事?”貝克法官除了吃驚以外,更有說不出的懊惱。

從庭院到牧場,是一片寬廣草原,根本沒有可藏身的地方。蘭克的妻子受到過度刺激,也因此失去理智。

接到報案飛奔而至的警方人員,對於此事件剛開始也是左思右想,多有懷疑。不過,再怎麼說,堂堂一名法院的法官也是目擊者啊!

刑警們開始將整棟建築物的裏裏外外徹底搜查,更動用獵犬到處搜索,可是始終沒有發現蘭克的蹤影。

美國當地的報紙,幾乎有一整月的時間都是以“蘭克消失事件”為題而大做文章,事件所引起的騷動遍及全美各地,但是事情還是沒有弄清楚。

之後,經過數個月,蘭克的兒子來到父親消失的馬車前,忽然聽到一陣奇怪的聲音:“我好苦啊!好苦啊!”

於是這一情況一度又使警方緊張起來,不過最後還是像謎一般無法解開。

總之,一個堂堂大男人在大白天,而且在五個人麵前,沒有留下任何遺物而就此消失的事實,即使是多麼厲害的刑警也難以下判斷。

有關這個事件的傳聞,很快傳到歐洲。沒想到來自歐洲的回應卻是:“這樣的事件我們也曾發生過。”

這項報告再度讓美國人大吃一驚。

發生在歐洲的事件是這樣的:

一名英國駐奧地利外交官,因為公事必須回倫敦一趟。

當時,這名外交官正走出官邸的大門,乘上停靠一旁的馬車,然而就在腳剛跨上去的瞬間,突然就消失了。

周圍一些前來送行的官員,異口同聲地說:“他的身影就當著我們眾人的麵,如煙霧般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至於後來到底該怎麼辦,在場的人就全然不知了。

事件發生後,維也納的警政署出動所有的警官與刑警,做了一次地毯式的大搜查。可是,卻再也沒人看見過巴沙斯特的身影。

會“唱歌”的岩石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沙漠地帶,有一塊巨大的岩石,足足有好幾間房子那麼大。這個地方居住著許多印第安人。每當圓圓的月亮升起在天空的時候,印第安人就紛紛來到這塊巨石周圍,點起一堆堆篝火,然後就靜靜地坐在地上,衝著那塊巨石頂禮膜拜。一堆堆篝火熊熊地燃燒著,卷起一團團滾滾煙霧,不一會兒,就把巨石緊緊地籠罩住了。

這時候,那塊巨石慢慢地發出了一陣陣迷人的樂聲,忽而委婉動聽,就好像一首優美抒情的小夜曲;忽而哀怨低沉,就好像一首低沉的悲歌。巨石周圍的印第安人一邊頂禮膜拜著,一邊如醉如癡地欣賞著這美妙的樂聲。

那麼,當地的印第安人為什麼要對這塊巨石那樣頂禮膜拜呢?這塊岩石為什麼會發出那樣動聽的樂聲呢?這塊巨石為什麼隻有在寂靜的月夜,並且隻有在滾滾的濃煙籠罩的時候才會發出這優美神奇的樂聲呢?

這塊巨石裏麵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在美國的佐治亞州,也有這樣一種會發出聲音的岩石,人們管它叫“發聲岩石”異常地帶。這裏堆滿了大大小小的岩石,它們不僅能夠發出聲音,而且發出來的聲音就好像一首首美妙的樂曲。

如果人們在這個“發聲岩石”異常地帶散步,就會發現,磁場在這裏失常了,人們甚至連方向也辨認不清。更有意思的是,當人們用小錘輕輕敲打這裏的岩石的時候,無論是大岩石,還是小岩石,或者那些小小的碎石片,都會發出一種特別悅耳動聽的聲音。這奇妙的聲音不但音樂純美,而且音響十分清脆,就好像是從高山流水的“叮叮咚咚”

的清泉一樣,令人聽起來如癡如醉,妙不可言。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話,人們根本不會想到這聲音是靠敲打岩石發出來的。可是,更讓人感到納悶的是,這裏的岩石隻有在這個地方才能被敲擊出如此悅耳動聽的音樂。有人曾經做過一種試驗,把這裏的岩石搬到別的地方,不管怎麼敲打也發不出這種美妙的聲音。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個地帶產生這種奇異的現象呢?這裏的岩石為什麼在別的地方就發不出那種美妙的音樂呢?科學家們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和考察,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也進行了種種的推測和解釋。有人說,這是個地磁異常帶,存在著某種幹擾源,岩石在輻射波的作用下,敲擊的時候就會受到諧振,於是就發出了聲音。可是,這隻是一種推測,科學家們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意大利西西裏島上,有一個叫做“狄阿尼西亞士的耳朵”的山洞。關於這個山洞流傳著這樣一個傳奇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名字叫狄阿尼西亞士的國王。誰要反對他他就把誰關在這個山洞裏麵。看守山洞的獄卒們趴在山洞的頂上,用耳朵就能夠監視犯人們的一舉一動。因為,犯人之間說什麼話,都可以傳到獄卒的耳朵裏。就這樣,獄卒們把偷聽到的話告訴那個國王,國王處死不少犯人。到了後來,犯人們才知道,原來這個山洞裏到處都有耳朵呀!

這個山洞從洞頂到洞底有40米深,為什麼獄卒趴在洞頂就能聽到洞裏犯人們的說話聲呢?一直到現在,人們也弄不明白。

偶然的發現19世紀末的一天,著名科學家泰勒用一架照相機拍照,等拍完後他才發現鏡頭上有一層汙膜,鏡頭已經嚴重地失去了光澤。為了得到滿意的照片,他隻好把髒鏡頭擦拭幹淨,重新拍了一張。幾天之後,底版衝洗出來了,他驚奇地發現,用髒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反而比用幹淨的鏡頭拍出來的清晰得多。這個現象,他實在感到莫名其妙。他把這個意想不到的發現告訴朋友們,可是誰也不相信這是真的。這個偶然的發現,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汙膜之謎就留了下來。

40年後,這件事傳到了科學家鮑爾那裏,他覺得泰勒發現的現象有進一步探索的價值。他反複地做了許多實驗,但是都不成功。後來,鮑爾設法把溴化鉀鍍在石英上,在石英表麵形成一個薄膜。當他對薄膜上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分析以後發現,反射光中失去了某些波長的光,而這些光正是透射光中所多出來的;透射光中所缺少的成分,正是反射光中所多出來的。這個發現使鮑爾非常高興,因為他找到了汙膜之謎的答案了。原來,汙膜之謎就是由於光的薄膜幹涉所造成的。當光波射到鏡頭上的汙膜時,一部分光波在它的前表麵反射出來,另一部分光波射入汙膜又從它的後表麵反射了出來。由於這兩列反射光波頻率相同,所以能發生幹涉現象。如果汙膜的厚度恰好等於綠光波長的四分之一時,則兩列反射光波的路程就等於綠光波長的二分之一,由於它的波峰與波穀疊加,使波的振動互相抵消,反射的綠光減少了,透射到鏡頭裏的綠光就得到增強。照相機的感光片跟人眼睛裏的視網膜一樣,對綠光最敏感,微弱的綠光就能使它感光,但對紫色、紅色的光反應就很遲鈍。泰勒所用照相機鏡頭上汙膜的厚度恰好等於綠光波長的四分之一,則綠光在反射中使透射光增強。由於透過鏡頭的綠光多一些,照片自然就會清晰得多。若把汙膜擦拭下去,鏡頭表麵光亮了,它就成了很好的反射麵,則透過綠光的部分反而減少,因此照片就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