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曾是好友,他們對酒吟詩,好不愜意。後來,“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沒有堅持退隱,40歲後出仕朝廷,後又榮升,一時非常得意。因為所處環境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思想變化非常顯著,言必及官場,語必說達人,這與其他安於引退的幾人有點格格不入,關係也因此有些微妙了。
山濤也感覺到了這一點,便有意讓自己的朋友也來做官。經過一番思考後,他欲薦舉好友“七賢”之一的嵇康出任官職。嵇康知道後,給山濤寫了一封有名的書信——《與山巨源絕交書》。
在信中,嵇康強調自己一向安閑自得,不願受人羈縛,表示了自己絕不為官的決心,同時他痛斥山濤推薦自己出仕是不了解自己,枉交朋友一場,最後表示與之絕交。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如今已經被世人所接受,他在文學上的地位也被後人越抬越高。他能被後世接受和認可,與他的朋友克勞德有一定的關係。
卡夫卡和克勞德曾經是同學,兩個人在共同的寫作愛好中,建立起高尚的友誼。卡夫卡是個生不逢時的大作家,以至一生窮困,在這期間克勞德給予他的幫助最大。卡夫卡當時沒有發表過多少作品,生前並沒有多大名聲,但克勞德一直認為他的作品是精品,並堅定地認為他的作品會名揚後世。
遺憾的是卡夫卡在臨死之前依然沒有被接受,卡夫卡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並在遺囑中讓克勞德將他的手稿付之一炬。但是他的朋友沒有聽他的話,而是一生為這些沒有麵世的作品奔走,終於使卡夫卡在死後獲得了巨大的名聲。
時間檢驗出了克勞德才是卡夫卡最忠誠的朋友!人們不僅在後世認可了卡夫卡的作品,同時也感動於他們之間偉大的友誼。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名句: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意思是驗證寶玉是真是假,就得火燒三天;要分辨枕木和樟木,必須等它們長上七年。這是用來說明識別事物的真偽、人才的優劣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其實,檢驗友誼也是如此。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真正地識別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正地了解一個人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為倉促地為一個人下結論,會因個人的好惡而發生偏差。另外,善於偽裝穿戴假麵具的人也是不少的,這些假麵具有的可能隻為你而戴,而演的正是你喜歡的角色。你如想在較短的時間內識破是很難的,隻有在長期觀察中才能窺見一個人的真情實性。
用“時間”來看人,就是在初見麵後,不管雙方是“一見如故”還是“話不投機”,都要保留一些空間,而且不摻雜主觀好惡的感情因素,然後冷靜地觀察對方的作為。從“雲深不知處”到“原形畢露”隻需一定的時間,隻要你留心觀察,你總會在有限的時間裏看出其中的端倪。他人是否真心、是否偽善,都逃不過時間的檢驗。事實上,時間大師可以看出任何類型的人,包括小人和君子,因為這是讓對方不自覺的“檢驗師”,最為有效!
至於要多長時間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情,這並沒有標準。有的長至幾年甚至幾十年,短則一天甚至隻需一刻。這種標準完全因情況而異,如有人可能第二天就被你識破,有人二三年了卻還雲裏霧中,讓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就需要我們在時間的推移中,多留心觀察,通過特定的事情判斷出朋友的優劣,這樣既能保護自己,又不會失去好人。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就是指用“時間”來觀察人,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他是否值得真心相對。用“時間”來看待朋友,一個個都會自然而然地露出真麵目。你不必去揭下他的假麵具,他自然會自己揭下來呈現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