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通過言談識人(1 / 1)

人的聲音,如同人的心性氣質一樣,各不相同。通過人的聲音而判斷人的心性氣質,這樣一來,人的聰慧愚笨、賢能奸邪就可以判斷出來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過聲音判斷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嬰兒小孩,精血雖未充實完備,但是其才氣性情的美好醜惡,也很容易被有識之士看破。

明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個名為萬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遺民,在安亭郡堪稱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辦事歸來,萬二問他在京城的見聞。這人說:“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詩,詩是這樣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萬二一聽歎口氣道:“唉,跡象已經有了!”他馬上將家產托付給仆人掌管,自己買了一艘船,載著妻子,向江湖泛遊而去。兩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戶都分別被收繳了財產,門庭破落,唯有萬二逃過了這場劫難。

這說明,分析判斷人的言語,是洞察人的心理奧秘的有效方法。

從一定的意義上說,言語是一種現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質。現象是表現本質的,本質總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言語作為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表現,有的是直接明顯的,有的是間接隱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對於那些直接表達內心動向的語言來說,每個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際交往,就是以這種語言為媒介進行的,無須贅述。而那些含蓄隱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心理動向的言語,就不是每個人均能理解的了,人與人的差別,大多也就發生在這裏,這是創造思維的用武之地。若能夠知一反三、觸類旁通,反過來想想,倒過來看看,增加點參照物,減少些虛假的東西等,最後透過言談話語,發現人的深層動機,那就說明,你比別人聰明得多。而這種知人的方法,也就是言語判斷法。

通過人們發出的不同聲音,說出的不同話語,來透視一個人的心術,是很有道理的。聲音可細分為聲與音兩個方麵,既可由聲來識人,又可由音來識人,但在實際運用中,通常都是用兩者結合來識別人的心思的。

不僅聲音可以幫助我們觀察人、了解人,就是那些被人調弄演奏的樂器也可以反映出調弄、演奏者的心理狀態,聲音從人的喉舌發出,而樂器的聲音則由人的手彈撥打擊樂器而產生,人的喉舌雖然與樂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產生聲音的原始的、內在的動力則是一樣的。

《論語》中曾記載孔子在衛國講學時,以打擊樂器為樂。一次,他與學生們談論言為心聲的話題,並且打擊磐石,抒發自己的抱負,這時,有人身背草編的筐子走過孔家門口,說道:“這個擊磬的人很有心事啊!”過了一會兒這人又說道:“庸鄙淺陋啊!怎麼那樣固執呢?大概是沒有人了解自己吧!擊磬的聲音深切激越,但表達的感情則是淺顯平易。”《呂覽·季秋紀·精通篇》記載:鍾子期夜晚聽到擊磬的聲音,感到十分悲傷,便派人把擊磬的人召來問道:“您擊磬的聲音為什麼那樣悲哀呢?”擊磬人回答說:“我的父親不幸因殺人而被處死,我的母親因此被罰為公家釀酒,我自己被罰做公家的擊磬人,我已經三年沒有見到母親了!我思量著如何能贖回母親,卻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連我自己也是公家的財產,因此心中十分悲哀!”鍾子期感慨地說道:“傷心啊!傷心啊!人心不是臂膀,臂膀也不是木椎、石磬,但是人的心裏傷心悲痛,而木椎、石磬卻都有感應!”

所以,有識之士能夠從一個人的內心煥發出來的聲音中,分辨其修養和性格。

言談識人,功夫還在言談之外。豐富的生活經驗告訴人們,言談識人,不可憑一時之衝動,要從整體出發,予以全麵考察。

一個人的言談在很大程度上,能體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言談的內容和方式往往是他品性和才智的表現。這裏不僅包括一個人的言談、所發的聲音,還包括他所奏樂器發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