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巧用心眼,洞察人心(1 / 1)

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嬰,雖然處於亂世,但他治國有方,使得齊國威名遠揚。對於做人之道,他也懂得極多,這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沒有被卷進王位爭奪的漩渦,反而能夠經曆三代王室,任宰相職位達十餘年之久。告老之後,封於薛國之地,安享餘年。

或許,有人要問,田嬰得以善始善終的秘密是什麼?是他的一雙入木三分的慧眼,看透人心的好眼力。有關他看透君王之心的故事,極為有名。

齊王後去世時,後宮有十位齊王寵愛的嬪妃,其中必有一位會繼任王後,但究竟是哪一位,齊王並不做明確的表示。

身為宰相的田嬰於是開始動腦筋,他認為:如果能確定哪一位是齊王最寵愛的妃子,然後加以推薦,定能博得齊王的歡心,並且對他倍加信賴;同時,新後也會對他另眼相看。可是,萬一弄錯的話,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須想個辦法,試探一下齊王的心意。

於是田嬰命工人趕緊打造十副耳環,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別精巧美麗。

田嬰把這十副耳環獻給齊王,齊王於是分別賞賜給十位寵妃。第二天,田嬰再拜謁齊王時,發現齊王的愛妃之中,有一位戴著那副特別美麗的耳環。

毫無疑問,不久之後新繼任的王後,確實就是當日田嬰所斷定而推薦的那位妃子。

善於洞察人心,對自己是非常有利的,田嬰就善於此道,巧用心眼,博得齊王和王後的信任,使他屹立於權位的漩渦而安然無恙。

有這樣一則故事。

大約在秦國統一天下前40年的時候,秦國有一位非常能幹的宰相,名叫應侯,此公並非秦國人,乃是由魏國逃亡到秦國,在秦國做官,屢次升遷,終於升到宰相的高位。他所主張的一係列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日後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矗

應侯原來在韓國汝南擁有自己的領土,後來被韓國沒收。

秦王十分同情他的境遇,於是問道:“你被韓國奪取領土,心中想必有所不平。”

秦王本意是要試探身為宰相的應侯,是否會因私怨而對韓國采取報複手段。

可是應侯答道:“聽說有一位失去兒子的父親,在接受別人吊唁的時候告訴他們:‘死了兒子固然傷心,但是想一想我原先也是沒有兒子的人,也就不難過了。’我也是原來沒有封土的平民,所以現在也不會為失去領土而感到難過。”

應侯心想:如果不這樣回答,日後要推行對韓政策,必會受到重重阻撓,因此,故意表示出對於韓國沒收自己領土一事,並不在意。

秦王雖然對他表現的寬闊胸襟感到敬服,終究還是不能肯定他真正的心意,於是派遣一位將軍前往試探。

這位接受特殊使命的將軍一見到應侯就脫口而出:“丞相,我真難過得不想活了。”

“喔!究竟發生了什麼大事?”

“丞相您想想,秦王對您優禮有加,遠近皆知,可恨那小小的韓國,竟敢公然奪取丞相在韓國的領土,這種恥辱我如何忍受得了!所以我活不下去了。”

應侯聽完這話,立刻站起來向這位將軍深深一鞠躬,並且說道:“那就全仰仗將軍您了。”

將軍回去之後,將經過情形一一稟報秦王。

知道了應侯的真心之後,秦王從此不再信任應侯。

上麵舉的兩個例子,都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去試探對方的內心。當你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千萬注意必須十分謹慎,否則很容易失敗。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你試探別人內心的時候,不要忘記你也有被對方試探的可能,這是在察言觀色時極可能發生的現象。特別是在利用試探法來透視人心的時候,千萬不可忘記,被你試探的對象也有眼睛,疏忽了這一點,事態就可能發展得極為嚴重。

如果了解了人心,並且按照試探透視原則去做的話,多半能穩操勝券。如果在使用試探透視法時,不希望自己同時也被對方試探的話,除了要熟悉這種方法之外,還要時時假設自己正被對方試探。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被別人看在眼裏,這些舉動的累積,很自然地會成為別人對你的評價。

善於洞察人心,對自己是非常有利的,隻要善於此道,巧用心眼,就能博得別人的信任,每個人都有弱點,從弱點處看人心最有效。找到其弱點,就等於抓到了他的尾巴,然後再做些文章,對方必會拚力回應。保全自己,就難免會露出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