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責人貴含蓄(1 / 1)

“即使是父子關係,有時挨了父親的罵,也會無法忍受而頂嘴,更何況是別人呢?”父子有血緣關係,無論如何不能割舍,但朋友就不一樣了,過激的言辭很可能會斷送友誼。因此,“你這話說得太不對了!”“你做的事還不如三歲小孩子!”之類的話最好不要說。要說的話,也必須改變語氣。

《論語》中有句話:“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這是交友的學問。意思是說對朋友犯錯,以誠意提供忠告,如果對方不聽,就要中止勸告而暫時觀察情況。如果過於囉唆,隻會惹得對方厭煩,毫無效果。要不要接受你的忠告,終究要看對方,過於勉強隻會損害友情。

勸說朋友時,朋友往往認為自己的意見、想法和做法是正確的,從而與你爭辯。你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未必需要把對方駁得一無是處。因為這樣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有時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對方的認可,而且終有一天會自食惡果,受到對方的攻擊。那如何勸說朋友改正過失呢?最好的辦法是先了解對方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麵的前提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餘地。

美國著名企業家瑪麗·凱什在《談人的管理》一書中寫道:“不要隻批評而不讚美。這是我嚴格遵守的一個原則。不管你要批評的是什麼,都必須找出對方的長處來讚美,批評前和批評後都要這麼做。這就是我所謂的‘三明治策略’——夾在兩大讚美中的小批評。”

我們知道,批評隻有被對方從內心上接受才能生效。這就意味著,批評雖然有道理,但不等於被對方接受。心理學研究表明,接受批評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礙,是擔心批評會傷害自己的麵子,損害自己的利益。為此,在批評前要幫助他打消這個顧慮,這樣他才能把批評聽得下去。打消顧慮的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先表揚、後批評。亦即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再對其進行適當的批評。

在“三明治策略”中,表揚並不是真正的目的,它隻是為批評做鋪墊而已。批評教育才是真正的目的,不能把它過分美化。否則,物極必反,達不到批評教育的目的。從表揚入手,就好像動手術前給病人打麻醉劑一樣,讓病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康複。因此,我們在批評別人時,也不妨給“病人”打一針“麻醉劑”——使用“三明治策略”。

當年任育才小學校長的陶行知在校園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當即製止了他,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裏去。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麵,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我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隻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在開展公益事業和公務活動中,管理部門或管理者常常要向群眾和公眾提出約束性的要求。而這種約束性的要求,如果運用生硬的警告話,就會使群眾或公眾從感情上產生對立情緒,有時甚至會產生對抗性行為。而如果運用富有感情色彩的勸慰話,群眾或公眾不僅容易接受,而且會自覺遵守。某市新建了一處花園,有關管理部門為了禁止某些不自覺的群眾進入花園采摘桂花,就放置了一塊警告牌:折花可恥,違者罰款!警告牌出示的第二天,就有人用筆在警告牌上畫了一隻大王八——表示憤怒的原始藝術。這下,這塊警告牌不但未收到約束和警示公眾的作用,反而成了人們的笑料和談資。管理部門發現後,把警告牌中生硬的警告話改成了勸慰話:尊敬的遊客,桂花是我市的市花,請您愛花護花,讓我們的城市溢滿芬芳!這塊勸慰性告示牌出示以後,再也沒有人進入花園擅自采摘桂花了。

勸慰性告示牌首先從尊重遊客的人格出發,用“尊敬的遊客”和“請您愛花護花”等禮貌性用語來勸阻遊客不要擅自折花,這樣遊客滿足了被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從而積極和自覺配合花園管理部門來共同“愛花護花”。

俗話說,“責人貴含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指責他人的過失時,需要稍作保留,要講究一點策略,不要直接地攻擊,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比喻,使對方自然地領悟,切忌露骨直言,最好不要一次把心中要說的話完全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