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終止說話時,不需要做很多的辯解,因為有時越解釋就越亂如麻。
某校某班在一次高考中,數學和外語成績突出,名列前茅。校長在評功總結會上這樣說:“數學考得好,是老師教得好;外語考得好,是學生基礎好。”
在座教師聽罷沸沸揚揚,都認為校長說法顯得有失公正。一位教師起身反駁:
“同一個班,師生條件基本相同。相同的條件產生了相同的結果,原是很自然的事,不公平地對待,實在令人費解。原有的基礎與爾後的提高,有相互聯係,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差而能提高得快,也不能設想學生某一學科基礎好而不需要良好的教學就能提高。校長對待教師的勞動不一視同仁,將不利於團結,不能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
會場有人輕輕鼓掌,然後是一陣靜默。而靜默似乎比掌聲對校長更有壓力和挑戰意味。校長沒有惱怒,反而“嘿嘿”地笑起來。他說:
“大家都看到了吧,王老師能言善辯,真是好口才。很好,很好!言者無罪,言者無罪。”
盡管別人猜不透校長說這話的真實意思,然而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應變能力。他為自己鋪了台階,而且下得又快又好。聽了上述回答後,無人再就此問題對校長跟蹤追擊。
既要撤退,就不宜做任何辯解,辯解無異於作繭自縛,結果無法擺脫。
根據不同的說話場合、對象,說話要隨機應變。你變得不高明,就會把自己置於不利之地,達不到自己的交際目的。你變得巧妙而精彩,不僅能使對方接受你的建議,更能使對方心悅誠服,贏得眾人的歡迎與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