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的人是不會有出息的,因為他們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過於注重個人得失,就使一個人變得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正所謂“利令智昏”,貪圖小利的人常常得不償失。
唐朝詩人宋之問弱冠知名,不僅官場得意,詩才也有盛名。
一日,其外甥劉希夷寫了一首詩《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他指點。當劉希夷誦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留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之問便有心將之據為己有。他試探地問這首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劉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給人看。
宋之問就說:“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
劉希夷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
當晚,宋之問依舊對那兩句詩心懷羨慕,便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劉希夷害死。可是,天下哪有不透風的牆呢?隻是礙於他的官位,也沒人說什麼。
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就。”
一條小魚在水裏自由自在地遊著,忽然它發現前麵有一條肉蟲在水中扭來扭去。小魚高興地想:“今天運氣真好,我的午餐解決了。”
它正在向肉蟲靠近的時候,一條大魚飛快地衝過來擋住了它,說:“嘿!小家夥,不要命了!那是人類給我們設的陷阱,把它吞下去就會沒命的!要吃午餐還是自己去找吧。”說完它就遊走了。
小魚覺得不甘心,到口的肥肉怎麼能放過呢,再說這水裏哪有人類啊,一定是大魚想把我嚇跑,好自己吃掉。它張大嘴一口吞下了肉蟲,緊接著它覺得嘴邊好痛,一股力量將它拉出了水麵。
“原來天下真的沒有免費的午餐啊!”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它悲哀地明白了這一點。
常言道:貪欲者,眾惡之本。人一旦貪欲過分,就會方寸皆亂,計算謀慮一亂,欲望就更加多,心術就更不正,就會被貪欲所困,離開事物本來之理去行事,就導致將事做壞、做絕,大禍也就臨頭了。所以貪欲不忍,什麼事情都會辦不好,受貪欲的影響,總是奢望自己能夠多占多得,不勞而獲,稍不如人,便氣恨不已,隻見眼前的利益,有損人格不說,長遠的利益也同樣會失掉。
作為國君,如果過於貪婪,國家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作為官員,如果貪圖錢財,政治前途也會喪失;作為商人,如果貪心不止,在商戰中很快就會敗下陣來。
人由於貪欲不止,斤斤計較,往往隻見利而不見害,結果是利也沒有得到,反而損失得更多,有的兩手空空,有的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落到死無葬身之地的處境。所以,洪應明在《菜根譚》中這樣說:“能忍受吃粗茶淡飯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樣清純、像玉一樣潔白,而講究穿華美衣服的人,他們多半都甘願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麵孔。因為一個人的誌氣要在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顯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是在貪圖物質享受中喪失殆荊”
貪圖小利的人往往“鼠目寸光”,隻顧眼前的利益,“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明天是與非”,往往被表麵的或者細小的恩惠所迷惑,不惜一切代價地去貪圖小恩、小惠,他們被一層厚“障壁”擋住了視線。
與他人交往,不是一種短期行為,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一個人的眼光隻停留在現在,隻重一時的利益,那麼,他終將被人遺忘,成為孤立的個體。
第五章 方正存心,靈活做人——智慧做人有技巧
如果我們在做人方麵掌握一些手段和“心眼”,會有助於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得心應手,從而能夠左右逢源,靈活做人,使自己的影響力大大提高,這樣就會事事順利,離成功也就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