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就會因小失大,我們要在人生中學會忍耐,學會將目光放得高遠一些,不能因一點小事亂了方寸,更不能因為不能忍耐而影響決策,打亂原來的計劃。
三國時代,那位蜀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不懂得容忍他人。
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曹操,南和孫權”,可是,當吳主孫權派人見關羽,為兒子求婚,關羽一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他總是看不起別人,更不說容忍他人,結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刀兵相見,關羽也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常
關羽不容忍他人的弱點並不隻是表現在這一點上,平時他做人也是一貫如此。他不但容不得對手,也不能容忍身邊的同僚,名將馬超來降,劉備封其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能比得上誰?”連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淩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致當他陷入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敗亡。
其實,東吳派人來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又何必不容他人提出呢?假若關羽多一點寬容,不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大約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可能會是另外一種局麵,也許三國的後來也會有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結局,至少劉備也不會因此而意氣用事,不顧蜀漢安危大舉進攻東吳,破壞三國鼎立的格局。
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親自率領蜀國大軍北伐曹魏,魏國大將司馬懿采取了閉城休戰、不予理睬的態度對付諸葛亮。他認為,蜀軍遠道來襲,後援補給必定不足,隻要拖延時日,消耗蜀軍的實力,一定能抓住良機,戰勝敵人。
諸葛亮深知司馬懿沉默戰術的利害,幾次派兵到城下罵陣,企圖激怒魏兵,引誘司馬懿出城決戰,但司馬懿一直按兵不動。諸葛亮於是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來一件女人的衣裳,並修書一封說:“仲達不敢出戰,跟婦女有什麼兩樣。你若是個知恥的男兒,就出來和蜀軍交戰,若不然,你就穿上這件女人的衣服。”
“士可殺不可辱。”這封充滿侮辱輕視的信激怒了司馬懿,他真想衝出去與之一決勝負,但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控製住了一時的衝動,他強壓怒火穩住軍心,耐心等待。
相持了數日,諸葛亮不幸病逝軍中,蜀軍群龍無首,悄悄退兵,司馬懿不戰而勝。
如果司馬懿不能克製自己的情緒,那麼或許曆史將會重寫,也許,晉朝就不會存在了。
俗話說得好,君子不度小人之嫌。無論小人如何興風作浪,君子都泰然處之,那是因為一個“忍”字的力量。
誰不想功成名就,誰不想轟轟烈烈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可是這世界上能幹事的人不少,成大業的卻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麵麵,主客觀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會背景,有千載難逢的機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養等。其中,“忍”也是成就大業的必備心理素質。
所謂“忍小謀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不為眼前的小是小非纏住手腳,不為一時一事計較,而要把眼光放在高處、遠處。
宋代蘇洵曾經說過:“一忍可以製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是說忍的作用可以抵擋千軍萬馬,是“忍小謀大”的策略。但蘇洵的話是更加自覺更加明確地道出小忍與大謀的關係,強調了“小忍”的無形威懾力。
明代呂坤對忍耐理解也很透徹,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說過:“忍、激二字是福禍關。”所謂忍是忍耐,激是激動。二者不同之處在於能不能克製,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禍。所以要認真把好這一關。
忍耐隻是短暫的退卻,有的時候為了進一尺就一定要先做出退一寸的忍讓,為了不吃大虧就應該不計較吃一點小虧。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大小遠近,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