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0章 學會忍耐,成功做人(1 / 2)

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無論是來自自身的,還是來自外界的,都在所難免。

《孟子·告子下》中寫道:“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一盡人皆知的名言很好地總結了如何才能走向成功彼岸的道理。

麵對挫折、打擊、磨難,應該沉著應對,不能被這些困難所壓倒。忍受挫折的方法是發奮圖強,準備東山再起。

範雎是戰國時期魏國人,著名的策士。他擅長辯論,多謀斷,而且胸懷大誌,有意開拓一番事業。但是,他出身寒微,無人替他向最高權力階層引薦,不得已隻能先在魏國中大夫須賈的府中任事。

一次,須賈奉魏王之命出使齊國,範雎作為隨從一同前往。齊國國君齊襄王早已知道範雎有雄辯之才,因此,範雎到了齊國後,齊襄王便差人攜金十斤及美酒贈與範雎,以表示他對智士的敬意。範雎對此深表謝意,卻未敢接受齊襄王的贈禮,想不到這還是招來了須賈的懷疑。須賈執意認為,齊襄王送禮給範雎,是因為他出賣了魏國的機密。須賈回國之後,將“範雎受金”的事上告給魏國的相國魏齊。魏齊不辨真假,也不做調查,便動大刑懲罰範雎。範雎在重刑之下,肋骨被打斷,牙齒脫落。他蒙冤受屈,申辯不得,隻好裝死以求免禍。看到範雎已“死”,魏齊讓人用一張破席卷起他的“屍體”,放在廁所之中;然後指使宴會上的賓客,相繼便加以糟蹋,並說這是警告大家以後不得賣國求榮。

這麼大的打擊,幾乎使範雎一命嗚呼,而且遭受到別人這樣的汙辱,為了保全自己,範雎忍受了這一切難以忍受的摧殘和折磨。

範雎平白無故地受了這麼一場肌膚之苦和情誌之辱,一腔效命魏國的熱忱化作了灰燼。他決計離開魏國,另謀一處顯身揚名的地方。為了脫身,範雎許諾廁所的守者,如能放他逃出去,日後必當重謝。守者利用魏齊醉後神誌不清,故趁亂請示了一下。詭稱將範雎的“屍體”拋向野外,借此將他放了出去。範雎在一個叫鄭安平的朋友幫助下逃亡隱匿起來,並改名為張祿。

就在範雎忍辱求全、隱身民間的時候。秦國一個叫王稽的使節來到魏國。秦國此時國力強盛,且虎視眈眈,有兼並六國的雄心,鄭安平得知秦使王稽來到魏國,便扮成吏卒去侍奉王稽,目的是想尋找機會向他推薦範雎。一天,王稽在下榻的館舍向鄭安平打聽,魏國有沒有願意與他一塊西去秦國的賢才智士,鄭安平見問,便不失時機地向王稽陳說範雎的才幹。王稽當下決定於日暮時分,在館舍與範雎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