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諼是戰國時期孟嚐君家中的一個門客,劉伶是晉代“竹林七賢”中的一員,這兩位曆史人物都有懷才不遇的痛苦,他們為此采取了不同的態度,結果也就截然不同了。馮諼最終讓伯樂貴人發現了自己的價值,也得到了“重用”;劉伶卻不同,最終自己的才華被埋沒,隻留下了好酒貪杯、不拘小節的笑料。
戰國時期的孟嚐君,以重視人才而聞名,因此孟嚐君的門下養了很多門客。馮諼認為自己有才華,投靠他門下,希望得到重用。誰知進去之後幾個月內沒有一點被起用的跡象,馮諼就擊劍高歌:“長劍,我們還是回家去吧,在這裏別人吃魚,我們沒魚吃!”孟嚐君了解這一情況後,吩咐手下:“給他吃魚!”
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故伎重演,再次擊劍高歌:“長劍,我們還是回家吧,別人出去坐馬車,我們卻沒有車坐!”孟嚐君一聽,又一次吩咐手下:“給他車坐1
吃上了魚,坐上了車,地位比一般的門客自然高了許多。但是沒過多久,馮諼又擊劍高歌:“長劍,咱們回去吧,待在這兒沒法養活家裏人啊!”在別人看來,馮諼得寸進尺,要求有些過分了,但孟嚐君再一次滿足了他的要求。這樣馮諼再也沒有擊劍高歌了。
後來馮諼為孟嚐君到薛地去收債,他把債券全燒了,免了孟嚐君封地人民的債務,為他買來了民心。當齊王將孟嚐君趕出朝廷時,老百姓扶老攜幼歡迎他回薛地。
馮諼還幫孟嚐君做了“狡兔三窟”,使他重新回到朝廷當上高官。此後孟嚐君做了幾十年的齊國丞相,沒有遇到一點麻煩,都是馮諼計謀用得好。
從馮諼和孟嚐君的故事可以看出,他們之間開始並不很了解對方。馮諼為了讓孟嚐君重視自己,三番五次擊劍高歌,提自己的要求,實際上他是在考察孟嚐君,看看他是不是自己要找的貴人。同時,他也是想主動出擊,讓對方發現自己。這種積極的態度,使馮諼如願以償成為孟嚐君門人中的貴客。從某種意義上說,他主動爭取才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與馮諼這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不同,古代還有不少人采取隱逸的方式,希望借此來博得貴人的知遇之恩,晉代的“竹林七賢”就是其中的典型。
“竹林七賢”中的文人,都是才華橫溢的人。他們雖然有個別人做過官,但大部分人大多數時間都處在懷才不遇的境況中,因此都希望有貴人出來提攜自己。
然而,他們選擇的卻是一條曲線道路,也是一條消極之路。為了標榜自己是“名士”,他們都擺出了一副“魏晉風度”,即隱居山林、縱酒放達。結果,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但沒有撈到大官做,有的連小官也沒沾上。
劉伶是最典型的一個。他想出來做官,但一直沒人舉薦,於是他縱酒放達,在痛苦中度日。劉伶放達的例子,最著名的是他常在家中一絲不掛。有一次被人撞見,笑話他,他反而振振有詞地說:“我把天當房,把房子當衣服,不是我沒穿衣服,是你為何鑽到我褲襠裏來了?”令人哭笑不得。
“竹林七賢”沒有一個在仕途上非常如意的,這和他們消極處世的態度有關。如果他們也能像馮諼那樣,積極主動地表現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華,或許就不會是這樣的結果了。古人說“士為知己者用”,首先就要讓“知己”發現自己,這樣才有可能用你。
馮諼和劉伶,兩種態度,兩種遭遇,值得深思。尤其是人才輩出的當代社會,沒有自我推銷的意識,再好的人才,也會被埋沒。
心態也決定貴人的存在,如果保持積極尋找貴人的心態,可能就會有很多貴人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反之,如果我們抱著消極的心態去生活,哪裏都不會出現貴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