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7章 結交貴人,背靠大樹(1 / 1)

如果把一個企業比作是一棵生長的樹,那麼其部門就是分支,樹長得愈大,其分支就越多,機會就越多。附在這棵樹上,成為它的一個分支,那麼財源就能滾滾而來。

20世紀90年代是科技巨富輩出的年代,甲骨文公司的董事長勞倫斯·埃利森就是其中的一位。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達70億美元,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美國第五巨富。2001年3月股市大跌,他的個人財富仍有421億美元,是僅次於比爾·蓋茨的第二巨富。埃利森和他的公司取得大的發展,很大一個原因是倚靠了IBM這棵搖錢樹。

埃利森1944年出生於美國,他是一個私生子,小時候一直生活在母親的姑媽家。因為缺乏讀書天賦,他先後進了兩所大學,都沒拿到文憑。在伊利諾伊大學他因考試不及格而被校方除名,在芝加哥大學他因未修滿學分而拿不到學士學位。

盡管如此,埃利森卻並沒枉讀大學。在芝加哥大學主修物理學時,他不但掌握了計算機編程技術,學會了操作IBM1401電腦主機,而且他還成了學校的兼職程序員。這些有用的知識和實踐,為他日後“打江山”奠定了基矗

1966年夏天,埃利森去了一家研製數據庫設備的小公司——精密儀器公司。在這個小公司裏,埃利森被任命為係統開發部副總裁,這是他有生以來首次進入公司高層。

當時精密儀器公司研製的P1180數據設備很不理想,公司作出重大改進的決定,準備把它弄成圖像式。這實際上是要改變它的程序。老板讓埃利森組建項目小組,一向牛皮哄哄的埃利森這回卻“謙虛”地說,他算不上一流的程序專家,恐怕難以完成此大事。無奈之下,公司決定對外招標,項目預算初步定在230萬美元。埃利森見公司中計,心中大喜。

為把握住這次難得的個人賺錢機會,埃利森馬上打電話給以前的同事邁因納及另一位關係好的程序員奧茨,建議三人把這個項目包下來。1977年6月,埃利森牽頭的“軟件開發實驗室有限公司”(即SDL)成立。此前通過埃利森的推薦,邁因納已拿到了精密儀器公司的項目合同。埃利森表麵上代表公司監督合同執行,暗中操縱SDL公司。

在SDL公司中,表麵上邁因納是總裁,奧茨為副總裁,埃利森沒出麵,但他的股份卻占60%,其餘兩人各占20%。當他們完成這個項目後,賺到了第一桶金230萬美元。不久SDL公司正式對外掛牌營業,埃利森也露出了他的董事長真麵目。

在這個項目中,埃利森說他兩頭兼顧了,並沒有坑害精密儀器公司。下一步怎麼走?埃利森和邁因納、奧茨商量,他們覺得小公司要發展隻有背靠“大樹”才行。

當時在計算機行業的“大樹”IBM是首屈一指的。這個計算機行業的龍頭老大,占領了大型計算機的大部分市場,很多軟件公司都是圍繞IBM的各種型號計算機來開發軟件的。SDL也想背靠IBM這個龍頭老大求發展。

如何才能攀上這棵大樹呢?埃利森他們發現了一篇發表在《數據庫係統學報》上的論文《R係統:數據庫管理的關係式方法》,該論文的作者就是IBM的R係統小組的科學家。R係統小組當時沒有對這項成果保密,而以論文的形式公布出來。

埃利森等人如獲至寶,他們認為既然你公開了論文及成果,利用你的成果也就不算剽竊!三人一致同意把目標鎖定在研究開發基於R係統的關係數據庫係統,采用R係統小組的研究成果SQL語言係統來編製軟件,這樣就可以與IBM發展關係。

埃利森他們借助別人多年的研究成果,隻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第一版的數據庫係統軟件推出來了,該軟件取名叫Oracle,一上市就大受IBM用戶的歡迎。由於Oracle產品在市場名氣很大,為了擴大公司的知名度,後來埃利森幹脆將“軟件開發實驗室有限公司”改名為Oracle公司。這就是後來矽穀有名的甲骨文公司。

在甲骨文公司效益最好的時期,埃利森、邁因納等人日進鬥金,早已成為超級富豪。從1997年至2000年,埃利森連續四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全球50位數字精英之一。回過頭來看,他們倚靠IBM這棵大樹謀求大發展的決策是多麼英明!

貴人是你人生中的領跑者,是財富,是資源,隻要你能找到他,你的事業就會如虎添翼。有貴人相助,不僅能縮短成功的時間,還能加大成功的籌碼。充分發揮自身的“貴人”,能用最小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率,這也是眾多實現人生目標的有效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