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時期,很多人因為自己的力量太孝太弱,一旦出現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隻有關門大吉。但是如果此時有貴人相助,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同樣的問題對他來說可能是小菜一碟,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幫你掃清障礙,使你快速成長起來。
香港中信泰富集團的榮智健,1995年年底個人所持股份市值為25.2億港元,而他的私人資產,有人估計約50億港元。榮智健是改革開放以後才在香港辦企業的,他憑什麼能使企業發展如此之快?有人說他是利用了政治上的優勢,也有人說他靠的是自己善於經營。不管有多少原因,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曾得到過華資巨富李嘉誠與郭鶴年等人的鼎力相助。
榮智健是紅色資本家之子,他父親榮毅仁在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擔任過上海市副市長、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等要職。榮智健畢業於天津大學電機係,他從小過著富裕的生活,青年時代飽受政治歧視和生活磨難。1978年他來香港投靠親戚,持有一些父親給他的紡織股。
1985年,榮智健賣掉自己的電子廠,身價已有4億港元。這一年他在香港居留滿7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
早在1979年10月,直屬於國務院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就在北京成立了,董事長為榮毅仁,開辦費是鄧小平特批的50萬元人民幣。1985年,北京中信在港注冊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香港)有限公司。榮智健賣掉自己的公司後,第二年正式進入香港中信,任董事職務。
1987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香港)有限公司重新注冊為“中信集團(香港)有限公司”。榮智健接替米國鈞任董事總經理職務,董事長由唐克擔任(後由王軍接替)。
很早以前,榮智健就想創立一家完全由自己管理的公司。1988年,國務院下令對在港的中資公司進行整頓。榮智健在這期間積極尋找借殼上市的目標,後來瞄上了泰富發展。
泰富發展的前身是馮景禧旗下的新景豐。該公司股權兩度易手,馮氏家族占19%,李明治的澳洲輝煌國際占21%,曹光彪的永新企業占50.7%,控股權在曹光彪手中。由於曹光彪此時被港龍航空弄得焦頭爛額,遂有意將泰富作殼出售。榮智健想收購泰富發展,單憑自己一家的實力,恐怕很難啃下這塊骨頭。於是他找貴人相助,先後聯絡了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誠、移居香港的大馬華人首富郭鶴年。這兩位商界巨頭,在關鍵時候鼎力相助,一口應承下來。1990年1月,在李嘉誠和郭鶴年的相助下,榮智健聘請收購專家梁伯韜、杜輝廉的百富勤為財務顧問,與曹光彪私下洽商。很快,雙方達成協議,中信宣布正式全麵收購泰富,以每股1.2港元收購曹氏50.7%的股份,並以同樣條件收購全體股東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