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辦事也要名正言順,要有個說法,給個交代,要找個托詞,做個解釋。
所謂借口,其實是“沒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時便要繃起臉來,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方能得逞。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一個印度人因偷竊被當場捉到。不料,他一點兒也沒有畏縮,反而理直氣壯地說:“如果我拿了東西又逃走,那才算是偷,但我現在隻是拿到東西而已,大不了把東西還給你罷了。”說完就大搖大擺地走了。
看來這個小偷是尋找借口的高手,在我們看來,這個小偷當然應該是理屈詞窮,不會想到他還有什麼可以詭辯的了。但他卻能理直氣壯,並且強詞奪理,倒確實不簡單。
當然,這裏並不是鼓勵大家采取拒絕承認錯誤的態度或學習顛倒黑白的行為。這裏想強調的是,有些人麵對初次見麵的人,就以理虧的口吻說話,這種無謂的謙卑,反而會使自己站不住腳,並無益處。
廣告人可以說個個都是找借口的高手,當速溶咖啡在美國首度推出時,曾有這樣一段故事。公司方麵本來預測這種咖啡的“簡單”“方便”會大受家庭主婦的歡迎。沒想到事與願違,其銷售並無驚人之處。姑且不論味道問題,大概是因為“偷工減料”的印象太深的關係。因為在美國,到那時為止,咖啡一直都是必須在家裏從磨豆子開始做起的飲料,隻要注入熱水就能衝出一大杯咖啡來,怎麼看都似乎太過簡單了。
所以,廠商便從“簡單”“方便”的正麵直接宣傳,改為強調“可以有效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的廣告戰略——“請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在丈夫、孩子的身上。”
這種改變形象的做法,去除了身為使用者的主婦們所謂“對省事的東西趨之若鶩”的內疚。因為“我使用速成食品,一點也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而是因為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到家人身上之故”。此後,速溶咖啡銷售量年年急速上升。
人都是這樣,做事情講究名正言順,你給他一個名,他是很樂於做些自我欺騙、掩耳盜鈴的事的,尤其是事情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實際上,嗜酒者從不主動要求喝酒,卻以“隻有你一人,我陪你喝”,或者“我奉陪到底”“舍命陪君子”這類借口來達到心願,表麵上既不積極,也不幹脆。
這似乎是中國人特有的心理,即做事時總想找個理由推卸責任。即使他知道是自己的責任,也會一味推卸。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先替對方準備好借口,對方就不會再推辭。比如,送禮給人時,先要說:“你對我太照顧了,不知如何感激,這是我一點小意思,請您接受。”由於有了借口,所以對方減少了內疚意識,定會欣然接受禮物。
人類是理性的動物,無論什麼事都要起個名字,給個說法。在求人辦事中,我們也總要為自己找個遁詞,講究名正言順。借口隨處都需要,隻是需要編造技術要好,這樣有利於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