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8章 求親戚辦事的技巧(1 / 1)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作為親戚之間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顧、幫助乙方,而乙方則回報以不冷不熱、不謝不頌的公事公辦的態度,時間長了,甲方必定會生氣,認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關照的冷血動物。若乙方依然故我,認為甲方幫助他是應該的。那甲方必然會終止與乙方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雖然沒有什麼物質好處回報,但經常以自己的勞動力幫甲方做點家務活、跑跑腿等作為感謝,甲方也會得到心理平衡,也是願意與乙方繼續交往下去的。

對熱情相助的親戚,在物質上給以回報,也是一種不失禮節的方式。物質回報雖然不是親戚間交往的主要方式,但它畢竟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我們提倡淡化物質交往,不是要取消物質交往,而是要讓這種交往多一份真情,少一份銅臭。

一滴汗水能讓一筐好話失色,一絲奉獻能使一片真情增輝。

希臘一位哲人曾說:“感謝是最後會帶來利益的德行。”善於求人的人經常都備妥感謝之辭,因為它往往成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潤滑劑,在生意上的來往也因它而順利進行。

事實上,沒有人不喜歡聽到感謝之辭的。因此把“謝謝”二字隨時擺在心中,需要時派上用場,沒有比這個更簡單而容易使用的了。所以,對親戚也別忘了感謝。

當然,在現代的經濟社會裏,尤其是與經商有關的事,誰幫忙都講究經濟效益,而感謝幫忙的最好方式就是“投桃報李”。“投桃”後得到親戚的“報李”,也可先得到親戚的“報李”後再“投桃”。求助於親戚時,在親情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先“投桃”與先“報李”都是無所謂的。先允諾“投桃”,從而先得到對方的“報李”往往對事情的成功更有好處。

清朝中期的“紅頂子”商人胡雪岩就很善於利用這種“投桃報李”的技巧去利用親戚關係。

有一次,胡雪岩為了購進一批昂貴的珠寶,需要一大筆錢,但一直苦於自身沒有那麼多現銀,找別人借又因為數目太大,別人不允。

於是,胡雪岩去找他的堂伯,他的堂伯是當時富甲一方的茶葉商人,家財萬貫,且仗義疏財。當胡雪岩把來意說明之後,並向堂伯保證,這是一筆隻賺不賠的買賣,到時答應分給堂伯三分紅利。

胡雪岩的堂伯一直十分欣賞他,認為此子將來必成大器,再加上有三分紅利的利潤,那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於是,在沒有任何抵押、擔保的前提下,隻有胡雪岩的口頭允諾及彼此的信任,堂伯借給了胡雪岩三百萬兩銀子,這相當於他資產的三分之二。

結果,這筆珠寶買賣及最後的交易非常順利,胡雪岩不但收回了成本,還賺了幾百萬兩的巨額利潤,並如數將先前允諾的本錢與紅利一並還給了堂伯。

如此看來,在求助於親戚時,可充分運用自己的真誠去打動對方,然後作出諾言,讓對方能夠相信於自己,這樣,才可能先得到親戚的“報李”。

但有一點是要注意的,就是在作出“投桃”的允諾之後,必須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有諾必踐,千萬不要做出“小人”行徑,暗中坑了親戚一把,那時“親情”這兩字也將變得不值一文了。

所以,有諾必踐,有“報李”必有“投桃”,這是繼續保持良好親戚關係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前提。切不可“一次性處理”,否則,在今後的社會中,再想利用親戚辦事那真是難上加難了。

親戚關係是一種血緣、親情關係,而親情的維護與保持就在於彼此之間的相互幫助與知恩圖報上。因此,我們在求親戚辦事時一定要投桃報李。否則,事情就難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