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4章 把功勞讓給上司是明智之舉(1 / 1)

不要以為自己立了功,就有了討好君上,邀寵求榮的資本。事實上,立了功有時是很危險的事情。要不曆史上怎麼有那麼多人功成身退呢?立了功,的確說明你有才華,有智慧;可是你絕對不能居功自傲,獨享榮譽,而要恰到好處地把功勞讓給上司。

王浚是三國末期西晉名將。公元280年,他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結束了三國分裂的局麵,國家歸於統一。沒有想到王浚剛剛取得戰爭的勝利,就被人誣陷。安東將軍王渾以不服從指揮和搶劫珍寶為由,要求將他交有關部門論罪。

這讓王浚非常畏懼,他想起了鄧艾的悲劇:當年,消滅蜀國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得勝歸來之後被讒言陷害而死。他唯恐自己也會得到和鄧艾一樣的下場,於是一再上書,陳述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的無辜。晉武帝司馬炎倒是沒有治他的罪,而且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可王浚每當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卻遭人誣陷,便傷心不平,每次麵聖,都一再訴說他伐吳之戰中的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

他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您的功勞固然很大,可惜您卻不會韜光養晦,難怪受人排擠!”

王浚聽後問他:“此話怎講?”

範通說:“當您勝利凱旋之後,應當閑居家中,也不要總提你以前的功勞。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聖明,諸將努力,我並沒有什麼功勞!’這樣,你就能避免災禍。”

於是王浚按照他的話去做了,讒言果然也沒有了。

愛慕虛榮,喜歡被奉承,是人性的弱點。作為一代帝王更是如此。有功歸上,王浚正是迎合了這一點,才破了讒言。誰不願意功勞卓著呢?尤其是作為君主,自然更不能容忍臣下的功勞超過自己。

無獨有偶,漢宣帝時代也有一個非常能幹的人,他就是龔遂。當時渤海災害不斷,百姓們由於不堪饑餓便紛紛造反,當地官員沒有能力平定叛亂,宣帝不得已派了年事已高的龔遂去處理。

龔遂到任後,安撫百姓,鼓勵農民墾田種桑,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於是,漢宣帝便把他重新召到京城,以表示對他的重視。

這時,龔遂手下一個姓王的屬吏,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人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整天吹牛,怎麼能帶這種人去呢?”龔遂說:

“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京城,王先生還是整日買醉,也不去拜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讓人把龔遂叫來,問道:“聖上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如何回答?”

龔遂說:

“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這麼說不是誇你自己嗎?應該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龔遂進宮以後,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要職。

所謂“伴君如伴虎”,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作為臣子,最忌諱的就是自表其功,這種人多半沒有好下常而王浚和龔遂之所以立了大功卻能全身而退,就是因為他們懂得功高不能蓋主的道理,懂得將功勞留給皇帝,所以他們最後獲得了皇帝的重任。

現實生活中總是有一些人自認為有功,就忘了上司,這特別容易引起上司的嫉恨。把功勞讓給上司,才是明智之舉,是穩妥的自保方法。要想在職場上獨立行走,就要學會這種與領導相處的明哲保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