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都有一點“虛榮心”,所做的事都需要別人予以承認,所說的話也希望別人能聽,為什麼不滿足朋友這點“虛榮心”呢?
古時的唐伯虎能詩善畫,也能作對聯。有一次,一個官商請唐伯虎為其寫一副對聯。唐伯虎知道這個官商是個胸無點墨、見錢眼開的人,就提筆為他寫了一副:
生意如春風,
財源似流水。
商人一看,麵有不悅之色,認為“春風”“流水”沒有把發財的意思表達出來,要求唐伯虎另寫一副,並提出要求,要有財源廣進的意思,句子差一點倒不要緊。唐伯虎稍加思索,於是提筆重寫一副:
門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蟲,有進有出。
櫃裏銅錢,好像冬天虱子,越積越多。
這回商人滿意了,眉開眼笑,叩謝而去。
唐伯虎麵對的不是自己的朋友,而是一名商人,盡管所寫的對聯中有點捉弄的意思,但商人的要求還是表達出來了,商人高興而去,這就是“投其所好”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對待朋友,投其所好的內容很多。比如,朋友喜歡看小說,你不妨給他買一本小說集或推薦一篇優秀小說;如果朋友喜歡喝茶,你出差時不妨給他捎回一點來,這比給他黃金都高興……
“投其所好”要因人而異,對不同的朋友要采取不同的戰術。比如說話吧,與智慧型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見聞的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辨析的能力;與善辯的人說話,就須簡明扼要;與名人說話,就要用奇妙的事來打動他;與部下說話,就要用好處來說服他;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對方所喜歡的,就模仿而順從他;對方討厭的,就避開而不談它。也就是說說話要有針對性,對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這樣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時候共同的愛好、興趣,也可能成為彼此交情的紐帶。比如,都愛下棋,在路邊棋場相識,相互成了棋友;都愛垂釣,在湖邊相遇成了釣友……這樣共同的愛好把彼此召喚到一起,在共同切磋中,便結下了友情。某軍校外麵有一條清幽的小路,早晨常有人到這裏跑步鍛煉。一位姓王的教員和一位姓高的教員,每天跑步之後在這裏相遇,然後一起散步,邊走邊聊天,由一般的寒暄到互相了解。兩個人都愛好寫作,少不了交流體會看法。彼此雖沒有物質的交往,隻是一種信息和思想觀點的交流,但依然有很強的吸引力,都覺得受益匪淺。時間長了,共同語言越來越多,形成了習慣,不管春夏秋冬,都不約而同地準時到這裏會合。後來,老王調到北京還經常打電話來問候,保持著密切的聯係。
“投其所好”乍聽起來似乎不太好聽,其實,我們這裏所說的“投其所好”,是取其積極的一麵,並不是無原則、無責任地去拍馬屁。與朋友相處,如果是真正的朋友,一般不存在原則性問題,適當做些“投其所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