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中國人自古就相信天無絕人之路。西方有哲人也說過:“當上帝關上一扇門時,必定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這與陸遊在《遊山西村》這首詩中的句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時候我們遇到萬重山水的阻隔,似乎跌入了走投無路的困境,突然又“柳暗花明”,並非到了盡頭,希望就在轉角處!做事,最重要的是學會變通,隨機應變。難道前麵已經是懸崖了,你還要跳下去嗎?執著雖然很重要,但盲目執著並不可齲
在猶太的典籍《塔木德》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兩個女人爭執不下,來見所羅門王。姑且將這兩個女人稱為A和B吧。原來,這兩個女人住在同一間屋子,碰巧兩人的孩子也隻相差兩天出生,而且還都是男孩。但是有一天晚上,A不小心壓死了自己的孩子,於是就半夜起來,趁她還熟睡的時候,抱走了她的孩子,並把自己那個已死的孩子放在她的床上。第二天早上,B起來給孩子喂奶時,竟發現他已經死了,再仔細一看,才知道那個死孩子並不是她的,而A手中抱著的孩子才是她的。
A卻狡辯說:“不!那個活著的孩子是我的,死的才是你的!”B爭辯道:“你撒謊!死的孩子是你的,活著的是我的!”她們就這樣在所羅門王麵前又爭辯起來。
所羅門王一想:“既然她們都說活著的孩子是自己的,而死的孩子是對方的,那麼……”於是他對左右的侍從說:“拿一把刀來!”侍從趕緊將刀拿了進來。所羅門王又下令說:“把這個活著的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A,一半交給B!”
孩子真正的母親(B)一聽,心疼極了,那是自己的兒子啊,於是她悲傷地對所羅門王說:“陛下,千萬不要殺了這個孩子啊!你把他交給那個女人好啦!”而另一個女人卻說:“不必給我,也不要給她,您把這個孩子分成兩半吧!”
所羅門王一聽,說:“這個孩子不可殺!把他交給B吧,她才是孩子真正的母親。”
《塔木德》中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凡事都有解決的竅門。”也許在有的人看來,這已經是絕路,沒有辦法可想,但是所羅門王用智慧想出了解決之法,公平地解決了這個案件。相信凡事隻要我們肯動腦筋,懂得變通,一定有解決的辦法,車到山前必有路嘛。
“車到山前必有路”,雖然這是一句老掉牙的話,大家也都承認它,但卻不一定真的能接受它。就像“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他不就拔劍自刎於烏江了嗎?但是如果當年項羽能接受這句老掉牙的話,渡過烏江,卷土重來,也許就是另一種結果了。反觀他的對手劉邦,就很有“車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好幾次都是隻帶了十餘騎兵,逃出了重圍,然後再重整旗鼓,因為他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凡事都有解決的辦法。
現實的殘酷往往會讓悲觀的人覺得四麵楚歌,如同世界末日來臨。而在有“心眼”的人眼中,永遠都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們不會沒事就先搬塊大石頭壓在自己心上,因此,他們能勇敢地向前邁進,不畏艱難,並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和冷靜的思考力去解決種種難題,衝破困境。
當然,若不懂轉彎,車子仍然還是會撞到山上的,因此必須積極地設法解決問題。即使車到山前沒有路了,我們也可以安步當車,停下自己的腳步,看看周圍美麗的風景,一定會讓你心曠神怡。魯迅先生曾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再不濟,你也可以自己創造出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也沒有爬不過的坡;沒有翻不過的山,也沒有趟不過的河。今天的艱難總會成為過去,隻要你凡事肯變通,遇事多思考,一定能解決問題,衝破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