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別人給你送禮出於何種目的,都是他看重你的人或你的能力,意味著你被別人認可和尊重。所以做人就要不懼送禮,也不懼受禮。
禮多人不怪,是人之常情。
老王是不善客氣的人,又患有高度近視,十步以外,看不清來人的麵貌,對於熟人,隻會由聽聲音來辨別他是誰,因此不熟悉的人,往往誤會他是自大成性。他為補救他的缺憾起見,就是對於小妹倒茶,也總是加上請你或謝謝你。有人來到麵前,有所陳述或要求,他總是起立,絕不坐在椅子上,有時還稱他們先生。這些舉動他們未必都發生好感,但相信至少不會發生惡感。
李某是一家公司的最高領導,如果你去見他時,他卻坐著不動,也不屑回複你一聲寒暄的話,而且不肯注視著你,聽你的陳述,你隻好站在旁邊說話,他卻官架子十足。有時碰到他不高興,或認為你說的話不對,他竟始終不開口,好像充耳不聞,也始終不對你看,好像視而不見,你落得一場沒趣,隻好悻障退出。他對高級職員如此,對其他下屬,當然可想而知。就是對待朋友,同樣也是愛理不理的神氣,實在令人難受。在他得勢時候,大家隻敢在背後批評,當麵還是恭維,還是奉承,但心裏都是反對他的。他種下了這種惡因,後來形勢逆轉,一時攻擊他的人非常多,當然可能還有其他重要原因,然而平常待人傲慢,至少是個輔助條件。
《詩經·鄘風·相鼠》中說:“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無禮取怨於人,真會咒人早死。人在社會上,要多結人緣,少結人怨,而禮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禮是人為的,是後天的,必須要用心去學習,學習使人養成習慣,如此,多禮便能行無所礙了。
禮多並非虛偽,而且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所以孔子也說:“不學禮,何以立。”孔子所謂的禮,不單指禮貌而言,但是禮貌必在其中是可以肯定的。言語行動,音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禮多人不怪,在對人方麵來說,禮多可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呢!
然而禮多還必須誠懇,禮多而不誠懇,可得知其人的虛偽,虛偽反而使人討厭。能誠懇,才能恭敬,才是真的禮貌。俗語說:人熟禮不熟。這就表示,你對於熟人,也要有禮貌,“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子之所以能夠被“久而敬之”,他必先對人能夠久敬。久而敬之是指雙方麵而言,並且,更須先由每一個人自身開始。
送禮就是做事的一種“手腕”。在平時與人交往中,必須要做到“禮”多,正所謂禮多人不怪,這樣做事就更加容易成功了。要想成功做事就不要害怕送禮,也要學會送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