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宇突然向三藩的世子發問:“三位世子,不知你們有何看法?”
“陛下,家父曾言,匈奴,倭寇屢犯我邊,如果帝國要征討他們,那是大義所在,匹夫有責,雖然我郡兵少將微,也定要出兵出糧,以壯聲威。”本來作為人質留在京都的三藩世子恪守著萬言不如一默的規則,但見皇帝發問,卻絲毫不敢怠慢,慌忙回答,竟是異口同聲。
“三位愛卿,真是忠君愛國,不愧為帝國重臣。”對於三個世子的回答,劉天宇對於意外得到三藩援助的回答感到十分高興。
明白了皇帝的心意,接下去的議題就容易討論了。
禦使葛齊以前看過一些兵書,覺得頗有心得,且對於匈奴的問題早有研究,因此一見機會難道,就把自己思考已久的論點提了出來,以求獲得皇帝的讚賞:“陛下,微臣亦以為北征可行,微臣以為我軍有六個勝利的優勢:第一,在道義上我們是得道多助,匈奴是失道寡助。我軍北征是為了反擊侵略,上順天意,下率民心,而匈奴卻屢犯我邊,倒行逆施,民憤極大;第二,在兵力、補給上是我占優勢,我兵精糧多,以眾克寡,可匈奴卻是兵力明顯少於我軍,是自不量力;第三,在智謀上我軍占優勢,我大將軍用兵如神,攻無不克,而匈奴不習兵法,不知兵要;第四,在武器裝備上是我軍占優勢,我弓強弩勁,甲堅盔硬,而匈奴器械十分簡陋,身上隻著皮甲;第五,在士氣上是我軍占優勢,我軍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而匈奴由於分屬多部,各懷私心,政令必定不和諧;第六,在治軍上是我軍占優勢,我軍紀嚴明,陣法儼然,能堅戰不退,而匈奴兵各自為戰,勝則蜂擁,不利即潰,不以為恥;所以匈奴雖然強悍,亦不足懼。我軍必定可以大獲全勝。”
劉天宇聽聞此言,果然十分高興,連聲讚揚道:“葛愛卿,見解精湛,分析透徹,聽你一席話,朕好象吃了定心丸,可以預料不久的將來,匈奴的單於就要跪在朕麵前苦苦求饒了。”
“陛下,不可輕舉妄動,俗話說‘要知道農事,先問農夫,要曉江河,須問漁夫。’葛大人不過是一介文人,沒有上過戰場,不知戰爭往往不是單純的力量對比和強弱決定的,還有許多不可測的因數決定。所以說戰爭沒有必勝之道,如果我軍深入大草原,匈奴百姓視我為入侵者,必定同仇敵愾,人和在彼。我軍是騎兵少,步兵多,而匈奴全是騎兵,大草原上無山川險阻,乘隙蹈瑕,不利於步兵減兵設伏,是有利於騎兵馳騁的曠野之地,況且匈奴生於斯,長於斯,熟知地形氣候,因此天時地利均在彼。此外我軍勞師遠征,補給困難,不利久戰,而匈奴就地補給,沒有這方麵的困難。到時,鹿死誰手還是言之過早。”石東輝隨口道來,一一駁斥葛奇的論點。
劉天宇對石東輝的軍事才能還是很有信心的,故而對他的反對毫不介意,反而欲委以重任。“石將軍,果然心思慎密,考慮周全。但我軍的有利條件也很多,相當年,將軍三萬鐵騎深入敵後,大破匈奴,威鎮大草原,如今朕還的假助老將軍虎威呢。”
“竟然如此,臣願為陛下分憂。”帝國年輕的將領之中雖然不泛勇將,不過還的確沒有獨擋一麵的帥才,石東輝見北征已成定局,無法挽回無奈之下隻得答應。
其他大臣們不論心裏理解還是不理解,當然不會在這興頭上煞風景,都紛紛附合。
一場要改變帝國命運的戰爭就這樣被決定下來了。接著,大臣們開始討論有關征兵征糧的有關事宜……
最後,一道道征兵、征糧的告示被發到了全國各地,於是一個個新兵加入了軍營,馬上就投入緊張的訓練之中;大批大批的物資被征集起來,運往遠南平原。山雨欲來之勢已急。
本書由小說原創網首發,轉載請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