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皇帝提比略之謎
羅馬皇帝提比略生於公元前42年,是羅馬帝國的創建者屋大維(即奧古斯都)的養子。他9歲喪父,母親改嫁屋大維,他也開始生活在皇帝的身邊,15歲時就曾跟隨屋大維到高盧視察前哨陣地,22歲時初次指揮戰役,奪回了多年前羅馬軍團失去的幾麵旗幟,從此開始聲名大振。
他不僅以常打勝仗出名,更是以體恤士兵著稱,因而得到人們的愛戴。
提比略登上皇帝的寶座也並非一帆風順。屋大維最先選中的是大將阿格裏巴,但阿格裏巴不幸死在了戰場上,之後,屋大維把提比略收為養子,但實際上平日裏最器重的卻是提比略的弟弟德魯蘇斯,可弟弟又不幸少年夭折。
為了達到能成為帝國君王的願望,提比略被迫與已經懷孕的妻子離婚,娶了屋大維寡居在家的女兒朱莉亞為妻。朱莉亞嫁給提比略的時候,還帶來了和死去的前夫所生的兩個兒子,日後他倆也成了提比略有力的競爭對手。
屋大維在兩個外孫漸漸長大以後,便開始慢慢疏遠提比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孫蓋恩斯和盧西烏斯身上。提比略一氣之下離開了羅馬城。公元2年和4年,屋大維鍾愛的兩個外孫相繼死去,德意誌和高盧等地又發生了叛亂,屋大維緊急召回了提比略,並立即派他去鎮壓叛亂。提比略經過5年的艱苦戰爭,終於平定了叛亂。當他做了羅馬皇帝時,已經是一個55歲的老人了。
從公元21年起,作為羅馬皇帝的提比略就經常而且長時間地離開羅馬城外出隱居,通過書信控製國家政治。在他隱居期間居無定所,米塞努姆海角的一座別墅、在阿米克萊灣(今意大利的特臘契納灣)和安狄山(今意大利豐迪山)之間的一個叫洞窟的別墅和康帕尼亞海岸的卡普利埃島都是他一度隱居之所。這些地方多是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風景如畫、氣候宜人、常人難以接近、寧靜而安全。公元26年仲夏時,他再次出走首都羅馬城,自我放逐於當時羅馬有名的流放地康帕尼亞,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最終死在那裏,這一自我放逐的時間長達11年之久。
這段曆史給後人留下很多的疑問,流放亦稱“放逐”,是一種將罪犯押解到偏遠荒僻之地的刑法。我國有偉大詩人屈原被流放而賦有《離騷》,以抒發他內心的苦悶;在俄國,則有列寧多次放逐到西伯利亞的嚴寒地帶。歐洲各國在近代均將罪犯流放到美洲和澳洲等地。總之,放逐的對象均為犯人,他們被流放到荒蠻之地,不是心甘情願,而是無可奈何,即使是被派到邊遠的地方為官,還要被看做是貶謫。對於位高權重的羅馬皇帝提比略來說,卻一再自我放逐,實在是匪夷所思,讓人不可思議,因此,對羅馬皇帝提比略自我流放的猜測不斷湧現。
有史學家認為,提比略自我流放是由於他母親專橫的性格而被迫出走的,他不能容忍他母親同他平分秋色,共掌大權,但又不可能把她除掉,而他的權力是從他母親手裏取得的。但是,他的母親優裏婭·奧古斯塔是公元29年死的,而此後,他仍然過了8年的流放生活,直到去世,這種說法令人難以信服。
根據羅馬史學家塔西佗的研究,提比略自我流放是因為提比略手下大將謝雅努斯的陰謀。但是在謝雅努斯被處死後,他還是離群索居達6年之久,這還是讓人難以信服。
蘇托尼烏斯則認為,提比略的兒子分別不幸在敘利亞和羅馬死亡,所以他想獨自一人靜一靜。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提比略老年時對自己奇醜的外貌特別敏感,有人這樣描述他:長得很高,肩部下垂,卻又瘦得出奇,腦袋上一根頭發也沒有,滿臉又都長著膿瘡,經常塗著各種膏藥。
還有人說他是為了躲避共和派元老貴族對自己的暗算和人身攻擊,提比略自我放逐是出於安全的考慮。他喜歡卡普利埃島,主要是因為這裏的地形優勢,這個島特別吸引他是因為它隻能通過一個小海濱才能接近,因為它的四周被深海和陡峭的懸崖峭壁所環圍。這點可以在古代文獻資料得到證明,公元30年他給元老院的信就是最好的證據之一。
近現代史家們對此的看法和猜測則偏重於社會和政治方麵的考慮,認為早在公元26年,在病態的對人的厭惡和謝雅努斯的勸說的影響下,提比略離開了羅馬。苦於經常的恐懼,提比略感到無法繼續在被驚慌所籠罩的城市裏住下去。第一使他的繼承人可以獲得經驗,第二是為了逃避阿格裏帕那時對一個自然海島堡壘的密謀。
以上說法不過是猜測與推斷而已,誰也難解這個謎。
古羅馬蘇拉隱退之謎
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夠經得起權力的誘惑,誰不想擁有最高的權力,誰不想處萬人之上,君臨天下呢?然而,古代羅馬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蘇拉在奪得最高權力以後卻又自願放棄。他的突然引退,一直是千百年來人們感興趣的問題。
蘇拉(約公元前138—前78),古羅馬統帥,政治家,出生於古羅馬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他自幼喜愛文藝,善於交際。早年在馬略麾下參加朱古達戰爭和對日耳曼人作戰。30歲之後,他時來運轉,經濟狀況大為好轉,戰爭中機緣巧合使其成為民族英雄。公元前88年,他在元老院的支持下當選為執政官,為爭奪米特拉達梯戰爭指揮權與馬略發生衝突,相互仇殺,爭得兵權後率兵東征。前86年在希臘擊敗本都軍隊,迫使米特拉達梯六世議和。前83年率軍4萬人返回意大利,經過兩次與馬略的鬥爭,終於建立了他的獨裁統治。進占羅馬城,頒布“公敵宣言”,殘殺政敵,並自任終身獨裁官。蘇拉為了終身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不惜踐踏民主傳統,最後終於取得終身獨裁官職位,集軍政財權於一身。蘇拉為了確保自己的終身獨裁統治,進行了種種“憲政改革”。他取消了民眾大會的否決權,削減了保民官的權限,把自己的大量親信安插在元老院。前79年隱退,次年病死。其軍事獨裁統治沉重打擊了古羅馬共和製。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蘇拉在取得終身獨裁統治權的第三年突然宣布辭職,最後竟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到他的一座海濱別墅隱居。他曾經為爭奪最高權力赴湯蹈火,甚至不惜以道德的墮落、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生命為代價,而現在,正當他的權勢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卻自願放棄了這種最高權力,這是為什麼呢?至於引退的原因,蘇拉本人沒有明確地說明。但是,當他決定放棄權力後,曾在廣場上發表過一次演講。他在演講中說,如果有人質問他辭職的原因的話,他願意說明,但是誰也沒敢問。因為,那是要冒生命危險的。引退以後,有個青年曾當麵辱罵他,蘇拉竟然默默忍受了這個青年的辱罵。之後,他曾感慨說:“這個青年將使以後任何一個掌握這個權力的人都不會放棄他了。”從這句話,倒可以略知蘇拉引退後的感受。
由於辦拉本人沒有說明引退的原因,人們紛紛猜測。有人說他患了嚴重的皮膚病,無法親理朝政而無可奈何地放棄了政權;也有人說他實行三年獨裁統治後還政於民是明智之舉;也有人說他是由於改革無望而急流勇退;也有人說是他在滿足權力欲望後厭倦戰爭、厭倦權力、厭倦羅馬而向往田園生活。
到底是何原因,謎團隻有待後人來揭開了!
羅馬皇帝克勞狄之謎
克勞狄於公元前10年出生於羅馬行省高盧的首府魯恩,羅馬貴族出身,他的父親是個總督,他是個不足月的早產兒,造成生理有缺陷。他看起來癡呆蠢笨,頭腦反應遲鈍、不善言談,是奧古斯都家族有名的“醜小鴨”,飽受歧視、冷眼和嘲笑。雖然出身高貴,但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克勞狄是不幸的。
到了五十多歲的時候,克勞狄時來運轉。公元41年,克勞狄的侄子——羅馬皇帝蓋烏斯被近衛軍殺害於宮中,怯儒的克勞狄被近衛軍從窗簾後拖出來。近衛軍見他又老又醜,膽小怕事,就惡作劇地擁立他為皇帝。元老院不敢得罪近衛軍,隻得同意克勞狄登基。
誰想克勞狄登基後,表現得既不呆也不傻,反而在學術、政治和軍事上都有所建樹,有翔實的史料為證。在曆史、文學方麵,克勞狄的成就也讓人驚詫,著有《伊特魯裏亞曆史》20卷,《迦太基史》8卷,《奧古斯都史傳》41卷,還寫過《自傳》,遺憾的是全都失傳了。同時,他對元老院寬大為懷,與其關係融洽,完善了羅馬帝國的政治機構,建立了一整套完整有序的政府機製。
據說克勞狄一世還是一位出色的角鬥士,在鬥獸場上曾力斬猛獸逾百,名震天下。
公元54年,花甲之年的克勞狄在吃完一盤蘑菇之後突然死去。古羅馬皇帝克勞狄在位13年,是羅馬曆史上最具爭議的君主之一。有人認為他是個智能低下、任人擺布的白癡,也有人認為他功績卓著,是一代賢君。克勞狄到底是智是愚,曆來看法不一,成為羅馬曆史上最大的爭議。古羅馬時代的學者們,一方麵承認他在位時的豐功偉績,把羅馬治理得政通人和、秩序井然,另一方麵又嘲笑他是個毫無主見的笨蛋與可憐蟲。如蘇托尼烏斯在《十二愷撒傳》中說:“由他(克勞狄)自己決斷的事甚至沒有他的妻子和被釋奴命令的多,因為他總是依他們的利益和希望做事。”
克勞狄一世寫給亞曆山大裏亞市的親筆信在20世紀20年代被發現並公之於世,這封信深入探討了亞曆山大裏亞的市政建設問題,還提及了該地猶太人與希臘人的微妙關係。
這封信使西方史學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克勞狄有了新的認識與評價,一致認為克勞狄是賢君明主,他在位時做出的豐功偉績和所表現出的聰明才智是不可磨滅的。他隻是晚年時老朽糊塗,才不斷為身邊的人所左右。
而證明克勞狄之死的美國馬裏蘭州大學醫學院的約翰韋蘭特醫生卻有新的說法。他通過曆史記載,發現克勞狄有許多慢性疾患,如頭部搖晃、走路跛腳、運動失調,說話困難且流口水,應該是個孕齡隻有7個月的早產兒。
據此,韋蘭特醫生猜測,克勞狄可能患有腦癱。
再結合克勞狄所處的政治背景來看,不能排除克勞狄不但不傻,而且是大智若愚,具有遠見卓識的明君的可能。試想在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傾軋、鉤心鬥角的政治環境中,他有心讓羅馬帝國中興,隻能裝瘋賣傻,給世人造成錯覺,這不失為一招明哲保身的高妙手段。最後死在妻子的毒手之下,也未必就是由於他的癡呆或者老糊塗了,畢竟家賊難防、暗箭難躲。自古宮廷多紛爭,在權勢和財富的驅使之下手足相殘、·殺母弑父之事可謂比比皆是,怎麼見得敗者是癡是傻呢?即使克勞狄真是傻子,智能低下,那麼他背後必有能人相助,暗中輔佐保他完成中興大業。
如果真是如此,為何這位賢臣未曾在史冊上留下點“蛛絲馬跡”?這倒又是一個謎了。
愷撒大帝死因之謎
愷撒與羅馬最有權勢的龐培、克拉圖一起,被稱為羅馬的“前三巨頭”,而與“埃及豔後”克婁巴特拉一段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也為他增色不少。
愷撒,全名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公元前100年出身於貴族之家,少年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愷撒成長於一個充滿政治鬥爭的環境。30歲時,通過積極參加當時的反對殘暴統治者蘇拉的鬥爭,在當時的羅馬政界嶄露頭角,先後出任了羅馬財務官、市政官、大祭司長、大法官等職。
公元前53年,“前三巨頭”之一的克拉圖在戰爭中戰敗身亡後,愷撒與龐培及元老院的矛盾激化,於是引發了4年的羅馬內戰。經多年征戰,愷撒獲得了羅馬終身獨裁官、執政官、保民官等職,兼領大將軍、大祭司長等榮銜,並被尊為“祖國之父”。
當政期間,愷撒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使國家的經濟、政治得到快速發展,建立了西起太平洋,東迄幼發拉底河,北臨萊茵河和多瑙河,南屏撒哈拉沙漠的強盛的古羅馬帝國。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愷撒被謀殺在公共議事廳。當時,每個謀殺者都持刀向愷撒身上捅,愷撒拚命進行反擊,掙紮著喊叫著,然而當布魯圖向愷撒行刺時,愷撒用希臘語說道:“是你!我善良的孩子?為什麼?”這是對於布魯圖行刺愷撒時的描寫。
看到這段描寫,不禁讓人迷惑,為什麼愷撒把行刺自己的布魯圖稱“我善良的孩子”,“我善良的孩子”為什麼要行刺“我”?
普魯塔克在《裘力斯·愷撒》中,高度讚揚布魯圖“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傳說布魯圖是愷撒大帝與其情人塞爾維利婭的私生子,也是後來陰謀刺殺愷撒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普魯塔克認為“愷撒不但深愛塞爾維利婭而且也愛布魯圖”。當愷撒和龐培為爭奪最高權力而開始內戰時,布魯圖沒加入愷撒一方,而是站在了自己的父親的敵手——龐培的一邊。盡管如此,愷撒仍愛著布魯圖。他告誡下屬,不許在戰爭中殺死布魯圖,布魯圖如果願意投降,就俘虜他,如果他誓死不降,就隨他便,總之不可傷害他。愷撒如此仁慈地對待布魯圖,正是源於這種愛。
布魯圖為何要堅持反叛對自己仁至義盡的父親愷撒?而且還親自動手一定要殺死他呢?史學家解釋說,布魯圖與卡西約一夥作為共和派,他們極端仇視君主專製製度。洞察了愷撒稱王的企圖後,布魯圖表示了堅決的立場:
“為國家自由而死,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職責!”種種跡象表明,大義凜然的布魯圖對愷撒大帝可謂是恨之入骨,積怨不淺。在他心中,愷撒即是暴君的代表,而除暴安良是他作為“真正男人”所必定要做的。刺殺愷撒是大義滅親、天經地義。
曾經雄震歐、亞、非三大陸的古羅馬統帥,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一朝身死亂刃之下,其強勢、權威、成功、榮耀留給世人更多的思考!
“萬王之王”大流士之謎
大流士,作為一個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波斯帝王,統治波斯37年。他在繼位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以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後進行了18次大戰役,鏟除了八大割據勢力的首領,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統治者。
他的全部政策的著力點就是將廣大土地上風采各異的諸多文化納人一個有效運轉的係統,他對各個被征服文明的同化是漸進而有力的。中東的政治版圖詭譎多變,但大流士留下的遺產始終不乏繼承者。他所建立的具有開創性的行省製、軍區製、貨幣稅收製度等,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世界性大帝國;他建立的發達的水陸交通製度,大大加強了古代諸文明之間的交流,使世界的眹係更緊密了。大流士是一位影響了世界曆史進程的帝王,被尊稱為“萬王之王”、“鐵血大帝”。
公元前529年,身為波斯國王的居魯士與馬薩格泰人戰死後,由他的兒子岡比西斯繼位。僧侶高墨達假扮岡比西斯的兄弟巴爾狄亞(也有人認為是巴爾狄亞本人)利用新國王岡比西斯在外征戰之機,在國內發動了政變,奪取了政權。岡比西斯聞訊後急忙返回,準備奪回政權,但在半路上神秘地死去。波斯國內分崩離析,自封為王者不計其數,居魯士奮鬥一生打下的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中。
“我,大流士,偉大的王,萬邦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這是大流士在平定波斯帝國各地割據力量之後,躊躇滿誌的他命人刻在石頭上的話。
如果沒有大流士的話,波斯帝國的曆史完全有可能向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在波斯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大流士還隻是個波斯安息省省長的兒子,屬阿契美尼德家族的旁支。那麼,他是如何獲得波斯王位的呢?一直以來,曆史對大流士取得波斯王位之說賦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成為一個古老的謎。
傳說,一個叫歐塔涅斯的大臣,得知新皇帝沒有耳朵後,就斷定是僧侶高墨達冒充了皇帝,因為他知道居魯士當政時,高墨達因過失而被割去了雙耳。於是,歐塔涅斯聯絡了6名波斯貴族,這6名貴族之一就是大流士,他們成功地發動了一次政變,並把“高墨達”殺死奪取了政權。在希羅多德的《曆史》記載中,在局勢平定之後,歐塔涅斯等人在討論波斯的統治權問題時,歐塔涅斯主張廢除獨裁政治增加人民的權利,美伽比佐斯主張實行寡頭統治而反對民主製,大流士則主張獨裁。他說:“沒有什麼能夠比一個最優秀的人物的統治更好,他能夠完美無缺地統治人民,為對付敵人而製訂的計劃又可以隱藏得最嚴密。”接著,他論證了民主或者寡頭製由於互相爭鬥都會最終導致獨裁,最後大流士的意見以4比3獲得通過。他們還約法三章:第一,未來的國王每年都要給歐塔涅斯的子孫以獎賞;第二,除特殊情況外,7個人不經通報就可以進入皇宮;第三,未來的國王必須在這7個家族裏挑選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