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永不停息的硝煙戰火(1 / 3)

斯巴達克為何南下

斯巴達克出生年月不詳,他的事跡也僅限於起義那一段。公元前1世紀70年代,羅馬社會動蕩不安。公元前73年的夏天,羅馬心髒地區爆發了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奴隸起義,這就是斯巴達克大起義。

關於斯巴達克起義的起因與結局並不複雜,在曆史書上顯得也並不厚重,但其中有一個疑問至今無人能解。

這一年,在色雷斯人(今保加利亞人)斯巴達克的領導下,位於半島南部的加普亞角鬥士訓練所的奴隸,決定密謀起事,以擺脫淪為角鬥士的悲慘命運,他們寧願為自由戰死,也不願為敵人取樂而喪身於角鬥場上。在斯巴達克領導下,起義軍從幾十個人慢慢發展到近萬人,屢屢擊敗來犯的羅馬官軍。一年之後起義軍增加到7萬餘人。

起義軍的行動強烈地震動了羅馬的統治階級,羅馬元老院立刻派行政長官克勞狄亞進行鎮壓。克勞狄亞率3000人包圍了維蘇威火山,守住山上唯一的突圍出口,企圖將起義軍困死在火山上。

斯巴達克讓起義軍用野葡萄藤編成繩梯,夜色下山,成功奇襲敵軍,粉碎了克勞狄亞和瓦裏尼的圍剿。

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率義軍向北挺進,但到達意大利邊境時,被阿爾卑斯山擋住了去路。而此時,羅馬元老院派兩個行政官率敵軍前來鎮壓。

這個時候,斯巴達克曾經擬訂了一個北上計劃:全軍向阿爾卑斯山前進,越過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一些人回色雷斯,一些人回高盧。起義軍曆經20多天的激戰,終於抵達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穆提那城,此時,斯巴達克隻要一聲令下就可完成北上出境的計劃。但就在這個時候,斯巴達克突然放棄了原來的計劃,下令全掉頭南下!

斯巴達克為何突然改變北上出境的計劃?斯巴達克和他的部下曾經是羅馬境外的自由人,由於種種原因不幸淪為角鬥士。如果能夠返回故土,重獲自由,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可是,他們卻放棄了這一計劃。多少世紀過去了,這個問題至今還是個謎。

在有關斯巴達克起義的史料中,也都沒有人對此作出說明。學者們作出了各種各樣的解釋。有的學者認為,斯巴達克之所以改變北上出境的計劃,主要是因為客觀形勢的變化所引起的,他當初製訂這一計劃時,看到了敵強我弱的形勢。現在學術界有三種觀點: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斯巴達克改變北上出境的計劃,主要是由阿爾卑斯山的自然條件決定的。

還有的學者認為,斯巴達克之所以改變原計劃,主要是因為缺乏意大利北部農民的支持。

另有一些學者認為,斯巴達克之所以臨時改變計劃,是因為起義軍不忍心丟下仍在羅馬奴隸主皮鞭底下呻吟的角鬥士兄弟。

對任何事情的分析,都不能陷入絕對主義的窠臼。斯巴達克之所以放棄北上出境計劃,想必不是一時頭腦發熱的結果,也不是一種因素簡單作用的結果。為什麼不把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呢?

究竟是單因素還是多因素,單因素中又是哪一個因素?這個謎的最後解開還依賴於史料的進一步發掘。

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之謎

經有一段時期,西班牙和英國一直保持著友好且密切的關日係。直到16世紀初,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沒有想到,因為他的一段婚外戀情,給兩國之間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到新教徒伊麗莎白一世繼承了英國王位以後,兩國在爭奪尼德蘭的過程中,矛盾開始極度激化。

為了本國的利益,英、西兩國在海上發生了一次次的衝突。1588年,兩國之間的海域爭奪戰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親自組織海上艦隊——“無敵艦隊”,英格蘭國王伊麗莎白也利用一切力量組建了一支由海盜組成的艦隊對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兩國艦隊展開了新一輪的海上戰爭。

戰爭從1588年一直持續到1604年。1603年3月24日,伊麗莎白一世逝世後,繼位的詹姆士一世同西班牙結盟,終於結束了這場馬拉鬆之戰。戰爭結束了,關於戰爭的話題卻沒有結束——一個王牌的艦隊被一個以海盜為主的雜牌軍打敗,這種強者敗、弱者勝、以少勝多的結局,一直是曆史學家和軍事研究者津津樂道的話題。至今,各國學者還紛紛撰文分析考證“無敵艦隊”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從當時西班牙和英國國力強弱的角度進行闡述。學者認為,16世紀,西班牙的勢力雖然盛極一時,其殖民和海外貿易遍及亞、非、歐和美洲大陸,但這種繁榮僅僅是暫時的表麵現象。

第二種說法:是從用人方麵進行闡述的。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原本任命的是當時西班牙最有實力的海軍宿將克魯茲上將為艦隊總司令,不料克魯茲上將卻突然死亡。腓力二世隻好派米地拉·西尼多亞公爵接任艦隊司令,這次任命給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失敗埋下了伏筆。第三種說法:是從自然環境進行分析的。首先,艦隊起航的時間選擇不當。“無敵艦隊”選擇在5月起航,而這個季節的大西洋風險浪急,艦隊在進入柯魯拉避風時,隊員發現補給品腐爛了很多,飲用的淡水也漏掉了許多,多數船隻需要修補,而且由於對環境不適導致很多隊員生病,以至於到後來,腓力二世也對天歎道:“我派‘無敵艦隊’是去和英國人作戰,而不是去和海浪作戰。”

那究竟是哪種原因造成“無敵艦隊”最終滅亡的呢?至今還是個謎案,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考證。

希特勒為何下令停止進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十多萬英法聯軍被德國坦克部隊緊追不舍,德軍隻要再前進16千米,就可以把包圍圈收攏,殲滅英法聯軍。可是,就在這關鍵時刻,德軍指揮官接到上麵要求“停止前進”的命令,立刻撤退。

盡管德國官兵對此感到莫名其妙,但還是服從了命令,眼睜睜地看著籠中之鳥飛走。這就是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關於這道停止進攻的命令是如何下達的,為什麼要下達,至今沒有人說得清楚。仔細回顧戰鬥的前因後果,是不是能夠窺其一斑呢?

1940年5月10日早晨,戰鬥機、坦克和大炮的轟鳴聲打破了田野的寧靜,德國軍隊兵分三路大舉進攻法國、比利時和荷蘭。英法聯軍被這突如其來的閃電戰打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5月24日,英法潰軍已經被德軍逼到敦刻爾克地區一個狹小的三角地帶中,由德軍“閃電英雄”古德裏安率領的坦克部隊也已經準備就緒。就在這千鈞一發、生死攸關的時候,正在前進的德軍突然接到了統帥下達的“停止前進”的命令。英法聯軍抓住了這寶貴的時機,在短短的幾天裏,迅速實施“發動機”計劃,用船把受困的34萬多名士兵悄悄運回本土,使戰局迅速得以扭轉。

可是,德軍在穩操勝券的時候,希特勒為什麼會突然下那麼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呢?這不僅在後來引發了曆史學家和軍事學家的爭論,而且在當時的德軍將領間也引發過一場大辯論。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引用了當時德軍A集團軍司令馮·龍德斯泰特的作戰日誌,日誌中記錄,5月24日清晨,希特勒到過龍德斯泰特的總部。龍德斯泰特向統帥建議,在離敦刻爾克不遠的一線上的德軍裝甲師應該停止前進,以便重新部署並等待步兵的接應。希特勒同意了他的建議,並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由此看來,這個愚蠢的命令應該是出自馮·龍德斯泰特而非希特勒了。

法國曆史學家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根據當時德國元首大本營作戰局長約德爾將軍和德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將軍的戰時日誌,在希特勒的軍令中,人們至今沒有找到該項命令。由此推斷,是馮·龍德斯泰特自己作出了這個決定,元首隻是同意了他的建議。

有人認為希特勒下令“停止進攻”,是“有意”給英軍留一條退路。他故意讓英國遠征軍逃走,以博得英國的好感,希望以後能同英國達成某種“和平協議”。希特勒一直認為,英國作為一個世界均勢的因素有存在的必要。他一直對這個有日耳曼血統的國家有好感,並且認為打敗英國隻會讓日本、美國等坐收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