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頗具爭議的名人逸事(1 / 3)

柏拉圖未婚之謎

柏拉圖(前427—前347),生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的一個較為富裕的貴族家庭,是古希臘最著名的唯心論哲學家、思想家和數學家。柏拉圖是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其哲學體係博大精深,對其教學思想影響尤甚。

柏拉圖的原名為亞裏斯多克勒斯,後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柏拉圖”

一詞是“平坦、寬闊”之意,柏拉圖這個名字也可能是來自他流暢的口才、或因為他擁有寬廣的前額。

由於柏拉圖出色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才華,古希臘人還把他稱為“阿波羅之子”。

柏拉圖留下了許多著作,多數以對話體寫成,常被後人引用的柏有:《辯訴篇》、《曼諾篇》、《理想國》、《智者篇》、《法律篇》等,其中《理想國》是代表作,他的著作和思想對後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對柏拉圖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是蘇格拉底。柏拉圖20歲拜蘇格拉底為師,跟他學習了10年,直到蘇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處死。由於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文字作品,人們正是通過柏拉圖的作品才得以認識這位古希臘大哲學家。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決心通過哲學改變統治者,以此改造國家,於是開始遍遊意大利、西西裏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

除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外,柏拉圖也受到許多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包括畢達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諧”概念,以及阿那克薩哥拉教導蘇格拉底應該將心靈或理性作為判斷任何事情的根據。巴門尼德提出的聯結所有事物的理論也可能影響了柏拉圖對於靈魂的概念。

由於柏拉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獻,西方哲學的各門學派中幾乎都吸收、借鑒過他的著作思想觀念。在西方,柏拉圖比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柏拉圖的思想對後世哲學家和基督教神學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很多人對柏拉圖的認識似乎不在於他是哲學家、思想家和數學家,而在於人們耳熟能詳的“柏拉圖式的戀愛”,也就是被人們稱之為“精神戀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肮髒的,認為愛情和情欲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這位古希臘著名的聖賢確實終身未娶,是不是因為他隻要“精神戀愛”呢?是不是柏拉圖因為真愛著某位佳人,而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佳人結合呢?如果是,這位佳人又是誰呢?

在柏拉圖的不朽著作《理想國》裏論及婚姻時說,理想的社會應該是:共產、共妻、共子。如果按這種理論來推測,柏拉圖要想在那個時代娶到一位可“共”的妻子是不可能的,這位哲學家是否因此而放棄了呢?

同性戀在柏拉圖的理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在這位探尋“理念”的思想家腦海裏,完美的“國家”應是永不變化的,前提條件是完美的“國家”其人口數必須保持恒定——否則人多到一定程度,就沒有辦法實行國民直接議政的製度了。

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哲人找到的理論突破口是:同性戀。柏拉圖終身未婚是否是在帶頭實踐著自己“理想國”理論,我們無從知曉,但確實有些“好事者”認為柏拉圖本人就是一個同性戀者。

再來看一段柏拉圖師徒間的對話:

柏拉圖的一個弟子有一天問柏拉圖:“什麼是婚姻?”

柏拉圖帶著弟子到花房,說:“你現在進去采一朵最漂亮的花,如果你采了一次,就不能改了。”弟子進去一眼就看見了自己喜歡的花,采了之後很得意,但是他繼續往前走的時候又看見了更多更好看的花,雖然後悔莫及,但是已經不能更改。當他從花房出來的時候,柏拉圖對他說:“你剛才經曆的,就是婚姻。”

弟子又問,那什麼是愛情呢?

柏拉圖帶著弟子到了一片樹林,對他說:“你現在進去采一片最精美的樹葉。記住你隻可以前進,不可以後退。”

弟子記得先前的教訓,精挑細選,放棄了很多看起來不錯的選擇,認為前麵會有更好的,但是葉子卻越來越不合他的心意。當弟子走出樹林,空手而歸的時候,柏拉圖說:“你剛才經曆的,就是愛情。”

或許,柏拉圖在愛情婚姻生活中就是這麼一位空手而歸的人!還是中國的古話說得好: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謎

1492年10月21日,哥倫布登上了一座在他看來極為偏遠的“島嶼”。登上“島嶼”的哥倫布和他的水手激動不已。在此之前的幾天,漂泊在茫茫無際大海中的哥倫布幾乎要被絕望的水手們扔入大海,這些絕望的水手們想掉轉船頭返回故裏。

其中一名水手突然發現海上漂浮的綠色樹枝,通過那綠色的樹枝,他們相信不久以後他們眼中看到的不再隻是水。

兩天後他們終於看到了陸地,這塊陸地就是美洲大陸,當時他們以為這塊陸地就是可馬·波羅所到之處。

哥倫布在這天的航海日誌中寫道:

亞洲大陸是他的航行目標,他要親手把西班牙皇後伊莎貝拉和公爵費迪南德寫的介紹信交給中國的皇帝。哥倫布在返回西班牙途中,又給伊莎貝拉和費迪南德寫了一封信,在這封信中他說他要建立一座將有利於“和鄰近的大陸……以及大汗做一切交易”的要塞。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史實早被載入了史冊,他本人也因此彪炳千秋。但哥倫布曾向世人宣布,他的航海是以印度作為目的地的,他隻想開辟一條從歐洲到印度的更為便捷的海上航線。這從哥倫布與伊莎貝拉和費迪南德的書信往來中可以證明。於是人們都認為這位航海英雄隻是陰差陽錯地發現了美洲大陸。

進入20世紀以來,人們逐漸對上麵這些說法產生了懷疑,因為大量證據顯示,哥倫布發現的地方既不是日本也不是中國,他在美洲大陸上的所見與激發航海旅行的《馬可·波羅遊記》中的描述相去甚遠,哥倫布在發現美洲大陸後,又於1493年、1498年和1502年先後三次前往那裏。然而,哥倫布一再堅持說他發現的地方就是印度,而且至死都堅信自己隻是開辟了一條便捷的海上航線,認為居住在當地的人就是“印度人”。哥倫布會犯下這種錯誤嗎?

在一些曆史學家看來,哥倫布從沒想過要去亞洲,他的“雄心勃勃的印度計劃”隻是為了把其他探險家的注意力弓|開而精心設計的一個障眼法。他們認為哥倫布的目標就是去發現新大陸。

以著名的航海家薩穆埃爾·埃利奧特·莫裏鬆為首的傳統主義者對上述觀點表示質疑,他們認為,在哥倫布與皇後簽署《授權條款》中,雖然沒有非常明確地提到印度,但規定了哥倫布可以享有利潤的份額包括寶石、珍珠以及香料等,這些都是亞洲的產品,因此,他的目的地顯然是亞洲,而非新大陸。

直到第三次航行時,哥倫布可能才把事情的真相搞清楚。1498年7月,他航抵了今天委內瑞拉境內的帕裏亞海灣,才開始覺得可能這裏並不是中國海岸線外圍的島嶼。眼望著寬闊的奧裏諾科河三角洲,他估計這麼多的淡水應該來自一塊具有相當大規模的陸地。哥倫布對此在航海日記中這樣寫道:我相信這塊陸地是相當廣袤的,迄今為止,我們仍對它一無所知。哥倫布在途中可能注意到了他所發現的這些島嶼與約翰·曼傑維利以及馬可·波羅所描寫的地方沒有什麼共同之處。在他發現的這塊大陸上,日本和中國等國家全無蹤影,金屋頂和大理石街道也不知在何處,而這裏隻有一些原始的村落。

但此後,哥倫布又陷入了“關於印度的偉大事業”的想法之中,他把這塊新大陸當做“人間天堂”,認為那是傳說中的伊甸園。他還對此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說它“就位於被權威人士認做是天堂的所在地的赤道附近”。

哥倫布的意圖究竟是什麼並不重要,美洲大陸的發現卻為人類文明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筆。因為在這塊富庶的土地上,發生過的許多曆史事件讓人類更為迷惑。

音樂大師貝多芬猝死之謎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一生57年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1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室內樂80首。此外,還有歌劇、神劇、彌撒曲、幾十首管弦樂等。

1826年12月,貝多芬患上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死於肝髒病。

據說在貝多芬臨終前風雪交力口,雷聲隆隆,似乎連上天也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去世而哀悼!

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2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

他的墓旁則是舒伯特的墳墓,這位音樂家也是病痛的一生,飽受折磨,交替地經曆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

1803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而朱列塔·圭恰迪爾卻選擇了伽侖堡伯爵,這曾讓貝多芬非常絕望,26歲時耳朵的失聰幾乎要斷送了他的音樂前程。精神支柱幾乎崩潰,一度絕望得企圖自殺。

可是,既然失戀、失聰的沉重打擊都沒能奪去他火熱的心,那最終又是什麼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呢?

關於貝多芬是什麼原因致死的,大多數人認為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嚴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在55歲時發現患有嚴重肝病。但是英國尤維爾區醫院風濕科顧問醫師帕爾福曼認為折磨這位作曲家的病痛是一種少見的風溫病引起的,這種病會使身體的每個器官發炎,並逐漸蔓延到全身,這種病痛非常劇烈,貝多芬就是被這種風濕病折磨致死的。他還認為,如果用現代醫學給他治療,給他做肝髒移植手術,完全可以使貝多芬多活幾年,足以讓他完成“丟失”的第十首交響曲。

法國著名作家阿爾方斯·卡爾在他的《在椴樹下》為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體情況提供了新的線索。他說貝多芬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來信說他在維也納被牽連進一樁麻煩的事件中,隻有伯父出麵才可以幫他脫離困境。貝多芬接到信後很著急,歸心似箭地上了路。夜宿於路旁農舍,夜間,貝多芬感到渾身發燒,疼得難以入睡,於是就赤著雙腳到田野裏,田野裏很冷,回來時他已冷得渾身發抖。農舍主人為他從維也納請來一位醫生,醫生確診為肺積水,說他的生命已危在旦夕。

得知貝多芬病重的消息後,德國著名鋼琴演奏家胡梅爾來看他,但貝多芬此時已無法與其交談,他僅用飽含感激的目光凝視著他。胡梅爾通過聽音筒向他表示自己的悲傷之情。貝多芬也通過聽音筒依稀聽見幾句大聲的喊叫之後,頓覺暢然,他對老朋友說:“胡梅爾,我果真是個天才嗎?”說完後,他張著嘴,兩眼直勾勾地瞪著胡梅爾,溘然長逝。

我國學者趙鑫珊試圖從貝多芬的家庭關係上來揭開作曲家的死亡之謎。

在《貝多芬之魂》一書中指出貝多芬侄兒卡爾長期的侵擾,大大損害了他的健康,給他的精神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導致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他的侄子在別人麵前稱呼貝多芬“老傻瓜”,而且隻要人家看到他同這個“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覺得丟臉。

隻要貝多芬對他稍加管束,言語過重,這個無賴就會用自殺來威脅。但是盡管如此,貝多芬對他慈父般的愛還是有增無減,並且一再遷就容忍他。

1826年12月1日,卡爾不聽貝多芬之勸,硬要去軍隊服役,貝多芬隻好送他上路。就是在旅途中貝多芬得了嚴重風寒,從此一病不起。他回到維也納時,完全是個去日無多的老人。可是伯父臥床不起的消息傳到卡爾那兒後,他竟無動於衷,依然我行我素。嚴重的肺炎過後,接著便是肝硬化,最後引起水腫。所以,有學者非常明確指出,貝多芬是被侄兒氣死或逼死的。

有關貝多芬的死因我們現在去探究似乎巳無必要,我們對他更多的隻是崇敬和景仰罷了。

柴可夫斯基死於疾病嗎

俄國著名的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全名為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

他是19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一。同時,他也是中國人民所熟悉和熱愛的西歐作曲家之一。

他出生於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一個冶金工廠的廠長兼工程師,母親有很高的音樂修養,愛好唱歌,也會彈琴。受母親的影響,柴可夫斯基自幼便已顯示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能,可家裏的人卻從來沒有想到他將來會成為一個職業的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