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人不光有生物性的安全感需要,而且還有社會性的安全感需要。當人置身於自己不能把握或控製的社會情境時,也同樣會缺乏安全感。如新兵入伍來到部隊,脫離了原來的人際關係支持,新的人際關係尚未建立,因而在自我穩定感和社會安全感方麵就可能出現危機。在新的人際關係建立起來之前,會一直處於高度的自我防衛狀態。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同生物安全感的建立相似,獲得社會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徑同樣是與人交往,並由此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不過與生物安全感不同,一個人要獲得充分的社會安全感,僅有別人的陪伴或表麵交往還很不夠,社會安全感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係。隻有通過交往,同別人建立了可靠的人際關係之後,人們的社會安全感才能得到確立。
3.人際交往是人確立自我價值感的需要。人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從一個人自我意識出現的那一天起,他就開始用一定的價值觀來進行自我評判。當自我價值得到確立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一種自信、自尊和自我穩定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自我價值感。人的自我價值感一旦得到確立,生活就會富有意義,使人充滿生活的熱情。相反,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得不到確立,他就沒有正常的自信、自尊和自我穩定感。此時,人就會自卑、自貶、自我厭惡、自我拒絕、自暴自棄。自我價值感完全喪失,人生就不再有意義,人就隻能走上自毀、自絕的道路。
人的自我意識的保持和自我價值感的確立是通過社會比較過程來實現的。一個人隻有將自身置於社會背景之中,通過將自己與別人進行比較才能確立自己的價值。所以,人需要了解別人,也需要通過別人來了解自己。因此,需要同別人進行交往,需要同別人建立並保持一定的人際關係。一個人必須不斷地通過社會比較獲得充分信息,使自己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才能保持其穩定的自我價值評判。如果社會比較的機會被長期剝奪,則會使人因缺乏自我狀況的社會反饋信息而導致個人價值感的危機,並使人產生高度的自我不穩定感。人是不能忍受自己的價值得不到肯定的。因此,自我不穩定感會引起人的高度焦慮,並促使人去同他人進行交流,進行有意無意的社會比較,以便獲得有關自我狀況的社會反饋,了解自我,使自己的行為具有明確的方向,並使自我價值感重新得到確立。
對於社會比較現象的揭示和社會比較規律的發現,是社會心理學家近年來的傑出貢獻。大量的科學研究揭示,人們對於自己的能力、性格與心理狀態的評價,以及對人、對事、對物所持有的看法,常常是不確定的。人們要想在這些方麵作出明確的判斷,必須通過將自身的狀況與他人的狀況進行比較,找到一個參照係,並確定了自己在這一參照係中的位置之後,才能形成明確的自我評價。
4.人際交往是人發展的需要。人際交往是個人社會化的起點和必經之路。社會化,即個人學習社會知識、生存技能和文化,從而取得社會生活的資格,開始發展自己的過程。如果沒有其他個體的合作,個人是無法完成這個過程的。人隻要活著,不管是否願意,都必須與人進行交往。人一生的成長、發展、成功,無不與同他人的交往相聯係。從人際關係中得到信息、機遇、扶助就可能助你走上一條成功之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越來越依靠群體的力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和智力交往使某些工作出現質的飛躍,這種“群體效應”已越來越成為各項工作的推動力。這種效應的出現主要是在人際互動和交往中實現的。在交往過程中,彼此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可產生1+1>2的智力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