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彼此間相互影響而形成一種心理上和社會上的聯係。人際關係是在一定的社會團體中,人們之間直接的、間接的、可覺察到的並受心理特征所製約的相互交往關係。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與人交往,不僅是每個人生活中的組成部分,也是建構人類文明的基礎。
從某個角度上來說,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個體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用誠實,寬容和諒解的原則,樹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係,並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麵,不斷贏取他人和社會的讚譽,並輔助人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
和大多數留學生一樣,王林也選擇打工補貼生活。一年多來,他賣過咖啡,修過汽車,也做過刷碗工。後來,他到了當地一家比薩店打工,現在成了這家店的經理。
上班沒多久就當了經理,一些老員工自然很不服氣,經常會弄出點狀況來。這時,虛心的王林就親自上陣排除這些故障,並和同事進行溝通。一段時間下來,他和同事們的關係也逐漸好了起來。不久後,他已經和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14位員工打成一片,同時還兼管另一家店。現在,打工收入已完全可以滿足他的生活需要了。
王林正是善於把自己與同事的關係處理好,才有了最後的成功。可見,處理好人際關係在我們生活中尤其重要。
同樣,中學生也是如此。中學生的人際關係有其本身的特點。有人說學校是象牙塔,也有人說學校是小社會。一方麵,學校裏的人際關係其目的比社會上的單純,學生之間一般比較重視心與心的交流,你們看重每一份真摯的友誼;另一方麵,校園裏的人際關係也從某些方麵折射出社會上的人際關係。
中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人際交往能力是在一個團體、群體內的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人是社會的人,很難想象,離開了社會,離開了與其他人的交往,一個人的生活將會怎樣?有人存在,必須要與人交往。當從學校走上社會,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與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別人的支持、幫助,這裏就會涉及到自身能力的問題。
作為中學生,其人際交往對象主要有:朋友、同學、老師、父母。其人際交往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與朋友間的關係。朋友之間的情誼為友誼,是建立在思想、興趣、愛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戀基礎上的一種感情關係。研究表明,兒童時期情感上最依戀的是父母,朋友則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感依戀便逐步有父母轉向了朋友,並日益得以確定和加強。有研究表明,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結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學時期。
2.與同學的關係。同學關係是中學生人際煩惱的第二大問題。大多數中學生都能在集體生活中找到歸屬感,與同學的關係相處融洽,但也有一部分中學生內心有強烈的交友需要,卻不知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摩擦、忌妒、歧視或誤解、猜疑等。但也有一些同學對他人存在著敵意的傾向,不能抑製自己的衝動,常為一些小事與人爭吵、打架。有的同學甚至僅僅因為別人學習好就對他懷有敵意。即使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也存在這樣的現象,你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好好的交往,不知該如何與人交談。
3.與老師的關係。作為中學生,你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視老師為至高無上的權威,你們對老師有了新的認識,並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學生以自己對某一科老師的好惡來決定自己對這一學科的學習態度。如果科任老師給他留下的印象不佳,他就會對其所任教的學科產生厭惡心理,直接表現為不願意學習這科知識,成績較差;一旦對某科任老師印象較好,就會對這一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自然就會提高。
4.與父母的關係。現在不少的中學生都覺得與父母難以溝通,有話寧可與朋友講,也不願與父母說。無論在價值觀念、交友方式、生活習慣,乃至著裝打扮等方麵,都容易與父母產生摩擦,從而不斷地加劇了與父母間的心理隔閡。如果在家庭中,父母講究民主、平等,注意和你們及時溝通交流,那麼你們的性格就會陽光、開朗,也就有積極上進的良好品質;而如果為人父母者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你們的期望值過高,管是太嚴,幹涉太多,就會使你們形成較為嚴重的逆反心理;其中,你們有些家長有嬌縱、溺愛的習慣,致使你們任性、懶惰、自私、依賴性強;有些父母不起表率作用,致使你們養成了抽煙、酗酒、賭博等惡習;你們其中還有些父母離異,你們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母愛,甚至無人管束,致使你們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