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者無違,違與不違
所謂孝順,意思是“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誌。”這就是孔子眼中的孝,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誌,不違抗。其實這也是尊敬的體現。但是,當父母意誌與真理相背時,子女是奉行真理至上,還是父母意誌無敵?如果是前者那麼你就是不孝子孫;如果是後者,那麼也就意味著隻要父母一聲令下,你們就得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無論是坑蒙拐騙,還是偷搶殺淫。法律可以視而不見,道德可以灰飛煙滅,真理可以全然不顧。即使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都可以不在話下。這種孝順,作為子女的是該還是不該行呢?其實,這裏的順並不是愚順,並不是教大家愚孝,不管父母的意願是否合理,子女都要遵從,這不是真孝。“孝”包括“先意承誌,諭父母之道”,就是說,要能順從父母的意誌,但是父母有錯誤的時候也要盡力規勸,而不是一味的盲從。
對於尊重父母,不隻是禮儀等比較傳統方麵的尊敬,而且要接受父母的處事方法,對父母的選擇(包括涉及子女的)理解、包容。如果人們將“孝”解釋為尊老、敬老並贍養其身體、順從其意誌是正確的,或者說,如果我們的父輩和子輩都毫無異議地抱持這樣的“孝”的觀念,那麼,這就隻說明“孝”是一種單向順從的,並非兩代人間心靈的溝通與交流。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兩麵性,任何思想與感情的交流都必須是雙向的,所以,這種順從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如果子輩們不論在家庭裏還是在社會中的所作所為隻是為了順從父輩的意誌,滿足父輩的意願,獲得父輩的好感和讚許,而既不關注社會的道德與正義和父輩在家庭裏、社會中的全部行為的是非曲直,也不自覺努力按照道德與正義的原則立身處世,那麼,這無疑是很可怕的。如果子輩們把所有的理想與未來生活都寄托在父輩們的期許與好感之上,而沒有思想的發展與創新,不顧自己立身處世的根本,這無疑是希望的破滅;如果我們的父輩都高興接受他們的子輩的低眉順眼,阿諛奉承,百般順從和萬般伺候——那麼,這將是可悲的。所以,順從也要有度,在違與不違的選擇之間,我們要考慮到仁,考慮到義,站在現實的根基之上。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天下父母絕非完人,父母要尊敬,應關心,該關愛,但不能愚順。我們今天說提倡的“孝”應該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從“父為子綱”的封建枷鎖中解脫出來,提倡父母對子女要慈愛,子女對父母要孝順,即“父慈”、“子孝”。父母意見應該傾聽,理應重視,但僅作參考。吾愛吾父吾母,但吾更愛真理。如果子女覺得父母有欠缺的地方,也不能單方麵的“孝順”,應該提出異議,這是真的為父母好。這是精神方麵的“孝”,是“大孝”,較肉體方麵的“孝”更為重要。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孝養父母並不是簡單的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敬愛之心,否則一切的孝行將流於形式,而成為一種偽孝。孝,以敬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