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中學生會抱怨:“爸爸根本不理解我,還要常常管著我。”“我和媽媽很難好好溝通,說不到兩句話就會吵架。”“媽媽不說話還好,若她說話我便會覺得很煩。”乍聽下來,好像兩代之間真的很難去互相了解,有的父母是願意和子女溝通的,所以他們會去參加講座、閱讀書報,有機會時更會與其他父母交流管教心得和溝通秘技等,但為人子女的你們,相信亦不會隻想和父母“一句起,兩句止”,若期望父母單方麵改變以往的溝通方式,何不自己亦去多做一些呢?
相信下麵的方法會對中學生有很大的用處。溝通是讓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及表達自己想法的一種方法。而不同方式的表達會令人對你產生不同的看法。一般來講,與父母溝通可以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1.選擇與父母都高興的時刻與最適宜的場合。與父母溝通首先要注意“時空”因素,“時空”選擇適當,就已經有了好的開始。
2.蘇格拉底的秘訣。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教人辯論,不是與對方針鋒相對,而是從讓對方說“是”開始,從說“是”到“不反對”,最後“同意”,用非爭辯性對話,獲得對方同意。
3.從父母需要什麼的觀點來達成自己的心願。中學生最容易犯的錯誤,總是想到“我要什麼”,沒想到對方要什麼,因此往往各說各話,找不到“交集”。例如,你想買一個遊戲機,應該先說:媽,我下一次月考,一定每科都在八十分以上。這樣母親很高興。接著你說:我,每科都進步,要有獎品呀!“你要什麼?”“遊戲機”。這樣願望可能就成真了。
4.相對付出與行為配合。要有好表現,在與你的要求相關的事物上,做出令父母信任的行為。例如你爭取隱私權,不希望父母拆看你的信,你要表現行為正常。沒有“神秘客”與你交往,沒有“怪”電話找你,按時回家,這些都是讓父母信任你的行為,在你做到這些之後,你要求隱私權,就可以如願以償。
5.借助文字的魔力。有時候當麵講不清楚,或父母沒時間聽,可以寫一封信,以打動父母的心。父母看到你寫的信,會有思考空間,想想是不是你說的有理。也可以利用不同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父母生日,寫個祝福小卡片,討父母歡心,對溝通有很大的幫助。
6.“投其所好”。溝通需要先下工夫,先與父母把關係處好,做些對溝通事項有利的事情,了解父母的喜好。用父母喜好的方式表達,用父母喜歡聽的話講,溝通就容易達成。
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和父母溝通,發生爭執,要先想想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有沒有做的不太好的地方或者是不對的地方,如果是自己的問題要自己反省改正錯誤。如果是父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不要與其爭吵,要做下來與父母溝通一下,相信父母也會接受你的看法。而且在解決這個問題時要冷靜。隻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與父母溝通,加深彼此的理解。
你應該做到,誠懇的和父母說出你希望他們怎麼樣?你對他們不理解的地方是什麼?找個輕鬆的時候,與父母交心,在說明時,也許會產生這種情況,父母覺得你是小孩,對你的想法不屑一顧。這時你可以采取書信的方式來與他們說。你也要在與父母談心時,了解到父母的想法,指出他們讓你費解的地方。你也要力求理解父母的內心。隻要你們雙方互相坦白,互相交流思想,實際上是沒有什麼代溝的。
人際交往心理輔導:
英國作家蕭伯納很形象地說道: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人隻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甚至多於兩種思想。有心理學家曾說過:“我們每一個人均有與他人溝通的需要,人類可利用溝通克服孤單隔離之痛苦,我們有與他人分享思想與感情的需要,我們需要被了解,也需要了解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