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開始,中國的思想文化逐漸形成了派別,也形成了各種體係。這些體係中的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在先前諸子百家爭鳴當中,有一派叫法家,有一派叫縱橫家。這兩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注重詭詐權術。商鞅將他的法家思想成功地應用到了中國古代的統治階層,幫助秦國迅速成長為強國,為秦始皇最後吞並六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縱橫家中的蘇秦和張儀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坐在顛簸的車中遊說六國,把各國不可一世的豪強玩弄於股掌之間。他們共同演繹了大事業大起大落,大人物大喜大悲。

在先秦諸子百家之中,影響中國文化和民眾思想最深刻的還是儒家,儒家要求仁義禮智信。誠信便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倫理範疇。孔子時期,“誠信”還未形成為理論概念。孟子時便已發展成熟,而且位置十分重要。他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誠”成為聖賢們體察天意,修身養性和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

有了心計,耍權術弄詭詐可以使人成功的駕馭很多對自己有利的條件,可以促使事業成功。有了誠篤的品德和態度,就可以貫通多種仁義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讚天地之化育而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說誠信是做人的保證。

在我們的理念當中心計與誠信仿佛是矛盾的一對對立麵,要心計詭詐便要不的誠信,仿佛要好好做人便做不成事,要成大事便不能好好做人。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看到很多知名企業家在談到他們成就大事業的原因時都提到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誠信。他們是怎麼樣做到的呢?原來我們忽略了一點,做人是做事之本,要做事先做人。心計不代表坑人害人。心計隻是一件利器,應用得不好便是蜂麻燕雀的坑蒙拐騙偷,來行凶作怪。應用得好了便成了在成就大事的路上來披荊斬棘的利劍,為己為民造福。可以這樣來比喻,一個江湖中人手持一把叫做心計的利劍,如果有誠信能做好人,便能行俠仗義,成為一方俠士。如果沒有誠信做不好人,變成了無惡不作的惡魔。這也就是所謂的善與惡就在這一念之間。《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權謀之書均出在中國,並不能說明中國人的不厚道,喜歡使詐,反而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

現在社會魚龍混雜,商場更是如此,要想行走在商場當中不懂一點權謀心計那是極有可能要吃虧的,可是沒有人規定我們學了權謀心計要拿來害人,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學來了心計以防冷箭,這就是心眼。心眼當然無所謂褒義貶義了,一個人在社會當中的成熟程度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看他心眼的多少。所以要想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人,成為一個成熟的企業家,必須要在複雜社會狀況的曆練中,在商海的摸爬滾打中逐漸地豐富自己的經驗,增加自己的心眼,心眼就如同百寶囊,往往在關鍵時刻能夠救人一命。可是心眼卻往往是在人們吃虧之後才增加的,也就是所謂的“吃一塹,長一智”。

本書立足於現實,結合實例,在十三章內容當中分別列出了在商場社會當中,待人接物應該具有的心眼,不能麵麵俱到,所以不能保證讀者看完此書就能變成社會與商場的諸葛,隻是希望讀者能夠從中有所啟發,有所收獲,能夠在商場當中少跌一跤也是好的。一個提示,可能就會使人明白;一個例子,可能就會使人頓悟;一個心眼,可能就會使人成功。當然一個人的成功關鍵還是看個人的品行、能力與機遇,所以還是如前麵所述:多長點心眼,少耍點心計。諺語也說: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十分能耐全使盡,兒孫必定不如人。意思就是勸人少耍心計。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孫建偉和董大煒先生傾注了大量時間和辛勞,在此表示由衷感謝。由於編寫時間倉促,編者水平有限,本書中也難免有紕漏之處,敬請讀者諒解指正。

如果你已經身經百戰,心髒已經七竅玲瓏,那麼你極有可能在本書之中找到你的影子。如果你隻是剛剛上路的新手,那麼在本書之中或許有你最需要的點撥與鼓勵。

宇琦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