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挫折的美麗
沒有播種,何來收獲;沒有辛苦,何來成功;沒有磨難,何來榮耀;沒有挫折,何來輝煌。
人生處處是挫折
心理學認為,挫折是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了障礙或幹擾,導致其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產生的情緒反應。
挫折概念包括三方麵的內容:其一是指存在著的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幹擾情境,如考試不及格、幹部沒選上等;其二是指對挫折情境的認知與評價,這種認知與評價的過程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其三是指在對挫折認知評價的基礎上,產生情緒或行為反應,如憤怒、攻擊、緊張、焦慮、退縮、逃避等。
以上三方麵內容的關係如下:挫折情境(真實的或想象)的,引起挫折認知進而產生挫折反應。可見,挫折認知起著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假如兩個人遇到同樣的挫折情境,如考試成績不理想,一個人認為問題很嚴重,另一個人認為無所謂,那麼兩人所產生的反應明顯不同,前者可能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而後者則可能反應很微弱,這主要是由於認知的不同。
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會遇到或大或小 、或多或少的、或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比如早上起床去上學,沒想到路上 遇到交通阻塞而遲到,被老師批評了一頓,這時可能會因為委屈而生氣、懊惱,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反應;期末考試,盡管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成績卻不理想等等。這些情況都會使人產生焦慮、失望、憂慮、擔心、痛苦等情緒反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遇到了挫折。
前一陣有這樣幾件事:
材料一:2004年3月16日,南昌一中初三學生胡文濤給家人留下一封信後,獨自離家出走了。平時比較內向,不太與家人溝通,有什麼事情都藏在心裏的他在信中寫道:“爸、媽: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走了,因為我真的抗(扛)不住了,這次我又沒有考好,我真的沒有臉再見你們,所以我隻好……我走了,你們也不必擔心了,我會好好地照顧自己,你們就對學校說我得了病,不能去學校,我這次沒考好真的不能怪我自己,我真的努力過了,可能我真的不是學習的這塊料吧!珍重了,你們也不必找我了,等我長大有錢了,我再回來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吧。” 全家人現在生意也不做了,到處張貼尋人啟事,不分晝夜尋找。
材料二:雲南省昆明市雲南大學生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馬加爵因在打牌時被 “冤枉作弊”,繼與4名同學發生矛盾,為報複泄憤,於2004年2月13日至15日先後將4名同學殺害。
材料三:不久前,一位痛苦的媽媽說,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因被同學起了個綽號叫“狗熊”而整天悶悶不樂,最後連學校也不願意去了,兒子說覺得被同學叫“狗熊”很丟人,他怎麼也不願在那個學校上學了。
材料四:2004年10月20日,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三岔河鎮一名13歲的中學生張小亮(化名),僅僅因為自己在考試中的成績比以前排名落後了五名,就想到服毒自殺。張小亮上學期期末考試時成績排在全班第四名,當他領回成績單看到這次期末考試成績排在第九名時,一向自尊心很強的他接受不了這個現實,覺得自己沒臉去麵對所有人,於是偷偷拿著家裏滅蒼蠅用剩下的“萬靈”農藥,向家西邊的小河走去,邊走邊將藥吃下,當走到小河邊的時候就失去知覺了。
在這幾件事中,四個人沒有意識到挫折是人生的常態,而用錯誤的方法,為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其實,挫折隻是一個無形的框,框住你的首先是自己,解脫你的也必須靠自己。站在挫折的邊緣,恪守自己的人生方向,在狂熱與浮躁之外,冷靜地麵對現實,審視過去、展望未來,無疑是清醒而睿智的。善待挫折,摘下牽強的笑容,脫下怯懦的衣裳,把握人生,一襲輕裝,忘卻挫折帶給你的煩惱,尋求一個新的起點,在第一次晨曦中,你會收獲屬於自己的喜悅和充實。善待挫折,心境才能釋然,在靜處獨坐中,與現實的自己促膝談心,與坦然的自己披露心事,就不再擔心挫折帶來的困擾和憂傷。挫折是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挫折不一定就是失敗,得意也並非就是成功。人在旅途,總有看不完的景致,即便山窮水盡,總有柳暗花明之時。
每一個人都會有一條漫長而惆悵的人生之路。人生就是一個迷宮,人隻有進去,不會出來。也許,在你不經意的時刻,你就會碰壁;也許,你會踏進一片沼澤,深陷其中;也許,因為身邊的事物過於美好,被它吸引得不能自拔,而停留於此,不再前進。請記住,挫折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挫折是成功的基石
挫折是一杯紅茶,剛開始喝的時候,總覺得它十分得苦澀,可細細品味,才知道了其中的真味;挫折又是一個檸檬,一下子咬下去味道是酸酸的,苦苦的,可多吃幾片,甜味就溢了出來;挫折更是一列開往春天的地下鐵,雖然現在是無比的黑暗,但不久光明就回來臨的。
困難和挫折,每個人都會遇到。沒有哪個人能夠一帆風順地走完人生旅途,就算那些名垂青史的帝王將相,英雄才子也不例外,並且,他們所遇的困難非一般人可比。麵對困難他們采取的是迥然不同的人生態度,可歎、可泣、可敬,不一而足。他們留給後人的除了無盡的評述外,還有激勵和教誨。
挫折可以幫助人們驅走惰性,促使人奮進。挫折又是一種挑戰和考驗。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
首先,挫折幫助你成長。人的成長過程是適應社會要求的過程,如果適應得好,就覺得寬心和諧;如果不適應,就覺得別扭、失意。而適應就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動機、追求和行為。一個人出生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正是通過鼓勵、製止、允許、反對、獎勵、處罰、引導、勸說,甚至身體上的體罰與限製才學得舉止與行為的適應和得當,學會在不同環境、不同時間、不同對象、不同規範條件下調整行為。反之,從小無法無天的孩子,一旦獨立生活就會被淹沒在矛盾和挫折之中。
如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從童年開始便多災多難,在母腹中隻呆了七個月就早早來到了人間。後來,天花又把他變成了麻子,猩紅熱又弄壞了他的眼睛。但他憑著頑強、堅毅的品德發憤讀書,學習成績遙遙領先於他的同伴。後來因父親欠債使他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他就邊自學邊研究天文學。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又經曆了多病、良師去世、妻子去世等一連串的打擊,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學研究,終於在59歲時發現了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學的桂冠,成為“天空的立法者”。
其次,挫折增強你的意誌力。現在的青少年長期生活在被服務的環境中,從進小學到讀大學,直到工作選擇,都由父母去承受壓力,因而他們對各種困難體驗都不深,缺乏忍耐力,沒有堅強的意誌,一且遇到挫折就被擊垮了。實際上生活中許多輕度挫折,是意誌力的“運動場”,當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生活的挫折,就會獲得愉快的體驗。心理學家把輕度的挫折比作“精神補品”,因為每戰勝一次挫折,都強化了自身的力量,為下一次應付挫折提供了“精神力量”。
從飄渺的曆史長河中走來了“東方聖人”--孔子。他的思想、他的言語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在我們頭頂回旋、縈繞。他出身貧寒,仕途不順,雖是滿腹經綸、一腔熱情,卻在當了三個月的司寇之後被罷官。於是他周遊列國,遊說推行他的政治思想,然而沒有哪個君主采納他的主張。用幾十年的生命,孔子親曆了萬般磨難,依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麵對困難毫不退縮。他那博大的思想、不屈不撓的意誌、精進向上的崇高精神,給他眾多的弟子以及後人留下了一筆取之不竭的財富。孔子他本人也被公認為東方第一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隨著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交替漸漸遠去了。看著他那偉岸的背影,我們又分明聽到急切的馬蹄聲由遠而來,不一會兒便看清了策馬而來的人。他是一位英雄,眉宇間透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情。然而,他卻是個悲劇英雄。在四麵楚歌中,他,項羽,告別了心愛的虞姬,寧死愧見江東父老,自刎於烏江。盡管他勇猛無比,慷慨激昂,但在失敗麵前卻是個徹頭徹尾的懦夫。他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天之亡我,非用兵之罪”已是荒謬之極,他又礙於麵子,放棄返回江東、東山再起的大好機會,更是令人歎惜不止。在讚美項羽寧死不屈、知恥重義的同時,我們想,如果他能多一些忍辱負重的精神,曆史也許就會為此改寫,天下也未必落入劉家之手。
項羽的死也宣告了他真正意義的失敗。他也許未曾想到有一位後人在曆史的幔帳後冷眼旁觀著他的叱吒風雲和窮途末路,並把這段轟轟烈烈的故事寫進了《史記》,這就是司馬遷。司馬遷出生於世代史官的家庭,由於家庭的影響,他十歲就能誦讀古文,二十歲開始到全國各地漫遊。天漢三年,司馬遷遭到李陵事件的牽連被判以死刑。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他甘遭“腐刑”,蒙受奇恥大辱。司馬遷在受刑後,雖然精神上受到打擊,但並沒有消沉氣餒,他痛定思痛,發奮著述《史記》,幾乎用了畢業的精力,完成了這部曆史巨著的寫作。 如果說孔子和司馬遷以對信仰的執著來戰勝挫折,那麼蘇軾則是以曠達的胸懷走完了風風雨雨的坎坷人生路。他有抱負,有主見,仗義執言,絕不肯隨意附和別人,在朋黨之爭中,正是這種堅持己見、不隨波逐流的人格個性,使蘇軾一生三次遭貶,飽經憂患和磨難。他透悟了人生無可回避的煩惱,以一種相對超脫、曠達的態度麵對人生、麵對世界,他的曠達,有著儒家的正統、道家的自然、佛家的空幻;他的人生態度,是失敗、挫折中的一種智慧,是苦惱、病痛中的一貼良方。
孔子是位聖人,他執著地追求;項羽的英勇壯舉,則使我心中油然而生不屑與鄙夷;司馬遷則是一位超人,他為了追求可以忍受一切非人的苦難;而蘇軾之於我卻有血有肉,親切平易。他正視逆境、泰然處之的人生智慧給我們啟示頗多。他告訴我們,遇到困難,最關鍵之處在於戰勝自我。最大的痛苦往往來自內心,那麼真正的解脫,也必然首先是心靈的解脫。隻有精神負擔徹底解除了,行動上才能振作起來。戰勝人生的挫折,隨遇而安,有時也很必要。在冷寂、貧困,甚至是險惡、苦難的環境中,怡然處之,苦中求樂,這又何嚐不是一種人生的高境界呢?灑脫曠達的襟懷、忍耐堅毅的精神,其意義於普通人來說,是生存的方法、成功的基礎。有了這種人生態度,至少我們不會意氣用事,為了一時的困難或不幸步項羽的後塵。
沒有人能夠逃避命運,也沒有人能夠逃避挫折,就像沒有人能夠一輩子不吃飯、不喝水、不呼吸一樣。沒有什麼為什麼,這就是命,僅此而已。挫折就像是人生路上的一塊絆腳石,他的到來無疑是磨練我們,有的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它踢開,不費吹灰之力,而有的人卻任憑怎樣都不能動之分毫,還是留駐原地。這不是力氣大小的問題,這是一種信念,沒有人能夠理解得了,除了他自己。
海倫·凱勒這個名字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在她很小的時候,因為一場病,使她變成了一個集聾、啞、盲於一身的人。如此平凡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被馬克·吐溫稱為是最傑出的女性呢,甚至於全世界的人都如此之認為。她的信念感染了大家,難道不是嗎?沒有人會想到如此平凡的一個人,一個集聾、啞、盲於一身的殘疾人竟然學會了說話,學會了寫字,甚至學會了用手去看東西,不僅如此,她更學會了用心去看一樣事物或一件事。我想問的是,作為我們,一個正常人,又能學會一些別的什麼呢?我們隻是把這些東西當作奴隸一般,讓它們本能地去做一些事情。海倫向往的是假如給她三天光明,他會去如何把握它們。而我們呢,假如讓我們失去三天光明,我們又會做些什麼呢?隻不過是一個個擺在那而的人架子罷了。我想可能三天都用不了,一天就足以讓我們收不了的。可是又是什麼讓海倫堅持了一生呢?
那一場病無意就是海倫一生之中最大的挫折,可挫折卻使她變得更加堅強。或許有人會說,這全是她那老師的功勞。那麼我想問你,如果海倫一直那樣沉淪下去,那個老師又管什麼用呢?知識海倫的堅強,使她從被挫折打倒的地方重新站了起來,再加上老師的精心教育,才孕育出一位如此偉大的女性。
挫折或許隻不過是成功前的一個征兆而已,隻要有信心的人,拿下挫折一定不在話下,但對於另外的一些人,挫折的來臨就像是噩夢的降臨,對他們來說,這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挫折或許並不會被任何人重視,就像荷葉陪襯荷花一樣,永遠使挫折過後的成功顯得更加耀眼。
如果說成功是光明,那麼挫折就是光明前的一陣黑暗,不過這隻是暫時的,不會永遠籠罩這個世界,畢竟光明終將會來臨。天使永遠隻會保護那些勇於戰勝困難的人,而逃避就是一種墮落,隻不過就是離魔鬼的方向近了些,離天使的方向遠了些,不斷循環,直至落入魔道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