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非常成功心法之:執著追求目標的實現(2 / 3)

牛仔隊以52比17的比分贏得了比賽。

在這個故事裏有一點是超越足球的。絕大多數人習慣性的改變自己生活中所專注的事情,因為我們無休止地擔心那些負麵的可能性。我們不是專注於那塊2×4的跳板,而是憂慮掉下來的後果。我們未能專注於自己的目標,而是被焦慮和恐懼分心。

然而,當你專注於你想做的事情時,生活中你就會收獲他的結果。當你專注於自己是一個生活幸福,目標明確的人時,你就是那樣的一個人。

斯蒂芬·茨威格是深受中國讀者喜愛的奧地利作家。他的小說代表作《象棋的故事》、《心靈的焦灼》和傳記文學《巴爾紮克》、《羅曼·羅蘭》等作品,構思巧妙,情節生動,加上他刻意追求的心理描寫的細致入微的特點,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茨威格還寫過不少膾炙人口的曆史特寫,三聯書店出版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再現了曆史上的12個重要時刻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是廣受歡迎的暢銷書,已重印多次。

茨威格是作為一個詩人開始他的文學生涯的。1901年,20歲的茨威格發表了他的第一部詩集《銀弦集》,1906年又出版了《早年的花環》。雖然已有不少人對他的作品大加讚美,但在他的內心深處,總覺得還可以做得更加完美一些。

有一天,在比利時著名作家凡拉愛朗的介紹下,茨威格在巴黎認識了雕塑大師羅丹。羅丹熱情地邀請他到鄉下的雕刻室去看看自己最近的作品。那是一尊女性的半身像,羅丹覺得已經完工了,但審視一會後,忽又喃喃自語道:“隻有那肩膀上麵,線條仍舊嫌太硬。對不起……”這時,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茨威格的存在--

他撿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質小刀來。小刀在柔軟的泥土上輕輕拂過,使像身的肌肉發出一種更細膩的光澤。老頭子的手指活潑了起來,眼睛裏放著光芒。“還有這裏……這裏……”他又修改了別的幾處地方,再退後一步,細細現察。然後又把架子轉過背來,喉嚨裏喃喃地發出奇怪的聲音。有時他欣然微笑,有時他眉頭緊皺,有時捏了一點泥,加到像身上去,又輕輕地抓掉一些。

如此繼續了半小時,一小時……他從沒有對我說一句話。除了創造他理想中的畫像之外,他什麼都忘記了。似乎天地之間隻有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著手創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樣。

直到丟下小刀,他才想起茨威格來,“對不起,先生。我簡直把你忘記了。但是……”羅丹對自己的失劄非常過意不去,茨威格卻十分感激地緊握著他的手,在他看來,這一天所得的教訓,比在學校裏多年的用功還有益處--

一個人可以如此完全忘記了時間空間與整個的世界,這個認識,使我得到了空前絕後的感動。這一小時,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藝術、一切事業成功的奧秘--聚精會神;集中著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論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們容易分散、容易旁騖的意誌貫注在小小的一點。

我覺得遺忘一切其它事物而集中意誌以求完美的熱忱,就是我過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這是成功的秘訣。我現在知道舍此以外,別無神妙的方法了。

茨威格這篇《成功的秘訣》的雋永小品,生動傳神地表現了藝術家羅丹那種忘我專注的工作精神。其實,那些卓有成就的人物給我們留下的這一類佳話早已屢見不鮮。

據說牛頓有一次在做實驗時,一位朋友來看他,等了好半天,牛頓也沒有出來。這位朋友餓了,便把牛頓作為午餐的燒雞吃掉,將骨頭留在盤子裏走了。過了好長時間,牛頓從實驗室裏走出來去吃飯,看到盤子裏的雞骨頭,不禁笑道:“我以為我還沒吃飯,原來已經吃過了。”還有一次,牛頓在做實驗時,肚子餓了,就煮上雞蛋繼續做實驗,等他想吃雞蛋的時候,打開鍋一看,煮的卻是一塊懷表。牛頓在精力高度集中時出現的這些軼事是不足怪的。他的助手回憶說:“他很少在兩三點鍾以前睡覺,有時一直到五六點鍾才睡覺……特別是在春天或落葉時節,他常常六個星期一直留在實驗室裏,不分晝夜,爐火總是不熄。他通夜不睡,守過一夜,我繼續守第二夜,一直等到他完成實驗才罷休。”牛頓也曾說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小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都隻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

古希臘天文學的始祖泰勒斯,每晚都要到外麵去觀測星相。有一回,不留神落在一個坑裏,過路的人嘲笑說:“你用心觀察天上的情況,卻看不見腳下的事情。”兩千年後,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作哲學史講演時,饒有興致地提起這段故事,並用充滿辯證法意味的口吻品點道:“他們不知道哲學家也在嘲笑他們不能自由地跌入坑內,因為他們已永遠躺在坑裏出不來了--因為他們不能觀看那更高遠的東西。”

羅丹、牛頓、泰勒斯,他們的工作態度,正是時間學中的“持續效應”的生動體現。時間所產生的效能,同樣遵從“整體大於部分簡單相加之和”這一係統論的至理名言。人的大腦工作要達到最佳狀態,必須將時間作整批的運用,以保持其效應的持續性,這樣才能一氣嗬成地獲得預期的目標。

長時間專注於某一目標,固然需要有濃厚的興趣和堅忍的毅力,同時,還得準備一片甘於寂寞的心境,隔離於嘈雜喧鬧的外界環境。愛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狹義相對論》以後,經過10年的醞釀準備,在1916年的某一天,告訴家人任何事都不要幹擾他。接著他一連16天沒有走出房門,當他走出房間時,手裏拿著幾張寫滿了數學公式的稿紙,那就是改變了人類世界觀的廣義相對論。

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裏克,在1962年因參與測定DNA的雙螺旋結構,榮獲諾貝爾獎後,登門來訪和求見的人絡繹不絕。為此,他設計了一份通用的“謝絕書”,上麵寫道:

“克裏克博士對來訪表示感謝,但十分遺憾,他不能因您的盛情而給您簽名、贈送像片、為您治病、接受采訪、接受來訪、發表電視講話、在電視中露麵、赴宴後作演講、充當證人、為您的事業出力、閱讀您的文稿、作一次報告、參加會議、擔當主席、充當編輯、寫一本書、接受名譽學位……”

對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待遇和榮譽,克裏克都一概拒絕了。但這並不表明他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缺乏生活樂趣的人,隻因為一旦屈從,他便不能保證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如果向克裏克請教成功的秘訣,他也會像茨威格那樣說:聚精會神,集中著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論大小的一件工作。

在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中,我們都會有著一些或大或小的目標,我們為了達到目標而不斷地努力著。在這條通往目標的路上可能是山花爛漫,也可能是荊棘叢生。當我們前行在山而荊棘叢生的前路,則可能會讓我們失去信心,退縮不前。有很多能夠披荊斬棘的勇士,確會被爛漫的山花迷惑了雙眼,最終不能實現目標或者延遲了實現目標的時間。看來,要實現自己的目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我們專注於自己的目標,用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克服我們通往目標途中所遇到的種種挫折和誘惑!

誓誌不移的堅持目標

有這樣的一個男孩,他的父親是位馬術師,他從小就必須跟著父親東奔西跑,一個馬廄接著一個馬廄,一個農場接著一個農場地去訓練馬匹。由於經常四處奔波,男孩的求學過程並不順利。

初中時,有次老師叫全班同學寫作文,題目是長大後的誌願。那晚他寫了7張紙,描述他的偉大誌願,那就是想擁有一座屬於自己的牧馬農場,並且他仔細畫了一張200畝農場的計劃圖,上麵標有馬廄、跑道等的位置,然後在這一大片農場中央,還要建造一棟占地400平方英尺的巨宅。

他花了好大心血把報告完成,第二天交給了老師。兩天後他拿回了,第一麵上打了一個又紅又大的“?”,旁邊還寫了一行字:下課後來見我。腦中充滿幻想的他下課後帶了報告去找老師:“為什麼給我不及格?”

老師回答道:“你年紀輕輕,不要老做白日夢。你沒錢,沒有家庭背景,什麼都沒有。蓋農場可是個花錢的大工程,你要花錢買地、花錢買純種馬匹、花錢招股它們。”他接著說:“如果你肯重寫一個比較不離譜的誌願,我會重打你的分數。”

這男孩回家後反複思量了好幾次,然後征求父親的意見。父親告訴他:“兒子,這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你必須自己拿定主意。”再三考慮幾天後,他決定原稿交回,一個字都不改,他告訴老師:“即使拿個大紅字,我也不願放棄夢想。”

20多年後,這位老師領他的30個學生來到那個曾被他指責的男孩的農場露營一星期。離開之前,他對如今已是農場主的男孩說:“說來有些慚愧。你讀初中時,我曾潑過你冷水。這些年來,也對不少學生說過相同的話。幸虧你有這個毅力堅持自己的目標。”能如此堅信自己目標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我們大多數人不是將自己的目標舍棄,就是淪為一處缺乏行動的空想。

美國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在《一年致富》中有這樣一句名言:一切成就的起點是渴望。一個人追求的目標愈高,他的才能發展就愈快。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給他讓路。希爾認為,所有成功,都必須先確立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不懈的堅持。當對目標的追求變成一種執著時,你就會發現所有的行動都會帶領你朝著這個目標邁進。同時,遠大的目標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加上積極的心態,就是成功的開始。有了正確的成功意識和積極的心態,你就能看到周圍的一切都存在著無限的機遇與可能。

堅持目標就是力量。古今中外凡在智能上有所發展、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不有著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希爾在該書中還列舉了英國前首相本傑明·迪斯累裏的人生故事:迪斯累裏原本是一名並不成功的作家,出版數部作品卻無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後來迪斯累裏涉足政壇,決心成為英國首相。他克服重重阻力,先後當選議員、下議院主席、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直至1868年實現既定目標成為英國首相。對於自己的成功,在一次簡短的演說中迪斯累裏一言以蔽之:“成功的秘訣在於堅持目標。”明確而堅定的目標是贏得成功、有所作為的基本前提,因為堅定目標的意義,不僅在於麵對種種挫折與困難時能百折不撓,抓住成功的契機,讓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更重要的還在於身處逆境能產生巨大的奮進激情,使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發掘與釋放。

當一個人下定決心之後,往往沒什麼能阻止他達到目標。一旦有了成功的渴求,就會產生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並為之拚搏。西方有句諺語:你想要的盡管拿去,隻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就行。理想之花惟有用辛勤的汗水來澆灌,才能結出殷實的果子。有的官兵在製定目標時豪情滿懷,可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當初的豪情立馬煙消雲散,這又怎麼能擁有成功呢?

有位哲人說:“決心攀登高峰的人,總能找到道路。”強烈的動機可以驅使人超越諸多困境,無需揚鞭自奮蹄。如果你至今仍不清楚自己希望達到怎樣的人生高度,那麼請把你的目標寫下來,矢誌不渝地向著心中的目標拚搏進取,如此,你就會敏銳地捕捉到成功的契機,順利抵達理想的境地。

有個勘探小組在原始森林裏迷了路,食物和飲水都已用盡,隻好用野果草類充饑。大家疲憊而迷惑的尋找著出路,絕望一步步逼近他們。禍不單行,勘探小組的組長、德高望重德老教授一病不起,無法醫治,彌留之際,老教授用顫抖的手從地上摸起一塊雞蛋大的石頭,用盡力氣斷斷續續地說:“這塊礦石很有……價值,你們一定要……走出……”“去”字還沒有說完就閉上了眼睛。眾人含淚掩埋了老教授,悲痛之餘深受鼓舞。聽了老教授的臨終遺囑,得知此地蘊含著豐富的礦藏,對於地質勘探隊員來說,這是最令人激動的事情。

大家小心翼翼的嗬護著那塊“礦石”,曆經艱險,終於走出了原始森林。然而經過化驗,老教授所指的“礦石”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罷了。此時,眾人方才恍然大悟--從不輕易下結論的老教授,用善意的謊言,給了他們一個走出森林的目標,從而鼓起了大家的勇氣。

人生旅途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未開墾的原始森林。但隻有堅定的人生目標,就會衝破迷霧走向坦途。

生活是一張網,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稍稍迷失自我,我們就可能被生活的網捕獲:太多的物質誘惑會迷茫了我們辨析人生價值的雙眼;名利場上的拚爭難免肢解我們對信念的執著……於是,不少人隨波逐流無主的沉浮著,他們的生活目標,做人的準則,不斷的變化著,讓自己的心靈無處可依,無家可歸。而一個失卻生活目標,心靈無處依托的人,是找不到人生的成功和幸福的。

任何方向的風,都不會把沒有目標的船吹向目的地。隻有給人生一個堅定的目標和不懈的堅持,我們才能於平淡處味生活的甘醇,在命運的困厄下固守自己信念,在歲月的年輪裏收獲成功的人生。

實現預定的目標

人要有生活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鍾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小目標。

按照目標尋找機會

一天,三個獵人中的一人向其它兩人建議,我們三個人中選一個頭吧,方法是從現開始大家用三個小時的時間去打獵,三個小後再回到原地,誰的收獲多誰就當頭。大家一致同意

第一個人沿著一條開闊的路走了很長時間,忽然發現前麵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他在那裏站了很久,一籌莫展。過了一陣,他抬頭一看,有一群鳥飛來,他舉起獵槍,一隻大鳥應聲掉到了河裏,因為水流很急,河把鳥衝走了,獵人隻好空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