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說知識。淵博的學識,它影響著風度的深度,它是心靈豐富性的標誌。知識與才智是雙胞胎,知識的基礎過於薄弱,就不會有智慧的閃光。學識越淵博,才智越高,越是風度翩翩。體現學識的魅力,並非一定要接受高等教育,獲得碩士、博士頭銜。知識的花蜜,既在書本中,也在生活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識麵越廣,文化層次越高,談吐也就越風雅。隻要我們充實自己的貧乏的大腦,培養高尚的情趣,內秀必定會轉化為外美,知性美會代替浮光掠影的外在美,修養在不知不覺中擁有,風度在一言一行中體現。後漢了孟敏,客居太原時,一天,背上背著一種喚作甑的陶器炊具,忽然甑墮地破裂。孟敏也不回頭看一下就走了。郭泰問他為什麼不回頭看看呢?孟敏說道:“甑已破了,看又何用?”孟敏如此豁達大度,源於他的智者情懷。源於他超凡脫俗的人生智慧。人生天地之間,理當如魚得水,理當如鳥飛於天。魚鳥來往從容,無牽無掛,我們何必斤斤計較,煩惱盈懷?
五說鍛鑄才情。曹操的兒子曹植,字子建,與曹丕是同母兄弟,擅長詩賦,援筆立成。他一度受到曹操的寵愛,差點立為太子。相傳曹丕繼承帝位後,想迫害曹植,命他七步成詩。曹植即行七步,吟成一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講,豆子在鍋中哭泣,訴說自己受到高溫煎熬,而無情的豆梗卻在鍋底越燃越旺,一點也不念及同根所生的情義。如此絕妙好詞,信手拈來,比喻貼切,天衣無縫。才高八鬥的曹植,七步成詩的風度,令人絕倒。就連那個立意要殺他的同母哥哥曹丕,也殺心頓消。曹植的風度,也就是他的才情。
現代科學,早就破除了生而知之的迷信。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一分機遇。我們天資平常,沒有什麼關係。我們有的是機會,鍛煉我們的才情。藝高人膽大,膽大口手靈。才華橫溢自能風度翩翩。致力於才情的鍛煉也是培養風度美的重要途徑。
理解人格與交往處世的關係
個人品質的吸引力,根本在於一種使人喜愛、仰慕並渴望接近的性格品質,這種反映一個人的精神和品德的內在屬性--人格魅力,能像磁石般地使眾人聚集在他的周圍。
高尚的人格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
在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基本點就是要具備人格魅力。什麼是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等方麵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會裏,一個人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容納,他實際上就具備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會性。作為社會的人,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形態裏,他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離開社會、離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也將不成其為人。
在社會交往中,人們不斷認識自我,又在認識和改造主客觀世界中發展自己,壯大自己。在社會生活中,人際關係常常表現為一種感情上的聯係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無論是誰,在社會交往中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越好,他的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已得到溫暖、勇氣,增加自己的智能和力量。
人際關係,是一種最基本的關係,可也是一種最複雜的關係。從主觀上,我們常盡善盡美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但客觀上,我們卻常常為各種人際關係間的糾葛與矛盾所煩惱和痛苦。我們探討表現人格魅力的心理學規律,旨在通過與人溝通心靈,加深理解,從而促進人際關係向理想的方向發展。
誰都渴望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是和諧融洽的。尤其是青年,更希望與別人友好相處,獲得他人的信任、理解和友誼。然而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產生取決於交往雙方,即一個人不但接受他人,同時還能為他人所接受,相互間的關係才會不斷發展。如果大家覺得與某人交往並非是一件順利的事情,或者對他沒有好感,即使他樂於同別人交往,但人們未必接受他。那麼,怎樣才能討人喜歡,受人信賴呢?這就涉及他的人格魅力的問題。請看以下事例:
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岩鬆在北京大學采訪時,采訪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開學了,一位外地來的年輕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校園,實在太累,便把行李放在路邊。這時恰好一位老者迎麵走來,年輕學子走上去說:"您能幫我看一下包嗎?"老人爽快地答應了。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年輕學子辦完了各種入學手續回來時,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幫他看著行李。幾日後,北大開學典禮上,年輕學子驚訝地發現,那天替他看包的老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大學者,北京大學副校長季羨林!可以想象當時在年輕學子心裏,一種崇高人格的巨大力量是怎樣強烈地震撼著他。季羨林先生在學術界有如此崇高的聲譽,我想,除了他精深的造詣,嚴謹的學風外,其高尚人格的作用或許更大。
人格是有形的。高尚的人格閃閃發光,晶瑩奪目,像巍巍高塔,似鬱鬱青山,低下的人格猙獰可惡,醜陋不堪,像汙泥濁水,如臭氣刺鼻。
人格是有重量的。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有的人死了,人們依然敬重他,看重他,以至於死了卻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人們卻鄙視他,輕視他,以至於活著也像死了。人們心裏有杆秤,既稱人事,也稱人格。
人格是有尺度的。人格就像階梯,在你的生命的曆程中,每當你做一件有益於他人和社會的事,你的人格就增長一個階梯而邁向崇高;當你違背良心,幹了一件缺德事,人格便會下降一級而滑向卑汙。一個人做一件錯事難免,但專行小人勾當,那就無所謂人格可言了。
一位有名的商店經理曾經說:“有些人生來就有與人交往的天性,他們無論對人對己,處世待人,舉手投足與言談行為都很自然得體,毫不費力便能獲得他人的注意和喜愛。可有些人便沒有這種天賦,他們必須加以努力,才能獲得他人的注意和喜愛。但不論是天生的還是努力的,他們的結果,無非是博得他人的善意,而那獲得善意的種種途徑和方法,便是‘人格’的發展。”
隻有健全的人格,才能獲得人們的喜愛和合作。因此。世間凡是智者賢人,常把人格的特征極力地表現出來。
有的時候,有些人即使與我們偶爾相識,隻有一麵之交,也能引起我們的注意,使我們喜悅,這是什麼道理呢?他(她)能打動我們,使我們善待他們,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賀華勃說:“這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兩情相悅,他給予我們的,猶如芳香給予花兒一樣。”
這種人格,或者是我們看見的他們的目光,或許是我們看見的他們的微笑,或許是我們看見和聽到的他們的舉止言談。如果把這些“人格”湊合在一起,我們便得到一個印象,一個結論:就是他們很得別人的喜歡,使別人對他們產生興趣。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便和他們接近,成為朋友。這過程中,我們的人格也得到了發展,而使我們相悅的他們,也一樣。
因此,可以這樣說,這些令我們喜愛的他人身上的“人格”特征,是他人身上放射的一種魅力。許多人,無論他們的相貌是否英俊,都具有這種人格的魅力.具有令人尊敬、愛戴的凝聚力。
在人際交往中,人格魅力的基本點就是真誠。人格魅力來自於完善的人格,真誠待人,恪守信義則是贏得人心、產生吸引力的必要前提。待人心眼實一點,心誠一點,守信一點,能更多地獲得他人的信賴、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合作,因此獲得更多的成功機遇。
我們主張知人而交,對不很了解的人,應有所戒備,對已經基本了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點信任,少一些猜疑,多一點真誠,少一些戒備。對可以信賴的人,真真假假,閃爍其詞,含含糊糊,是不明智之舉。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先生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的,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他還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不會對你怎麼的。”以誠待人,會在可以信賴的人們之間架起心靈之橋,通過這座橋,打開對方心靈的大門,並在此基礎上並肩攜手,合作共事。自己真誠實在,肯露真心。
“敞開心扉給人看”,對方會感到你信任他,從而卸除猜疑、戒備心理,把你作為知心
朋友,樂意向你訴說一切。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思想深處都有內隱閉鎖的一麵,同時又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有開放的一麵。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過的人開放。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發現一個開放的心靈,爭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係,與人打交道時,能用誠信取代防備、猜疑,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的結局。
以誠待人,要坦蕩無私,光明正大,一旦發現對方有缺點和錯誤,特別是對他的事業關係密切的缺點和錯誤,要及時地指正,督促他立即改正。雖然人不喜歡被批評,但當別人認識到批評者確實是為自己著想,便能理解接受,使彼此的心靈得以溝通,友情得到發展。
以誠待人,應當知人而交,當你摔出赤誠之心時,先看看站在麵前的是何許人也,不應該對不可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否則,適得其反。
要想得到知己的朋友,首先得敞開自己的心懷。要講真話、實話、不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以你的坦率換得朋友的赤誠和愛戴。正如謝覺哉同誌在一首詩中寫道:“行經萬裏身猶鍵,曆盡千艱膽未寒。可有塵瑕須拂拭,敞開心肺給人看。”
有一個英國作家,名叫哈爾頓,他為編寫一本《英國科學家的性格和修養》的書,采訪了達爾文。達爾文的坦率是盡人皆知的,為此,哈爾頓不客氣地直接問達爾文:“您的主要缺點是什麼?”達爾文答:“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觀察力,不善於合乎邏輯地思維。”哈爾頓又問:“您的治學態度是什麼?”達爾文又答:“很用功,但沒有掌握學習方法。”聽到這些話,誰不為達文的坦率與真誠鼓掌呢?按說,像達爾文這樣蜚聲全球的大科學家,在回答作家提出的問題時,說幾句不痛不癢的話,甚至為自己的聲望再添幾圈光環,有誰會產生異議呢?但達爾文不是這樣。一是一二是二,甚至把自己的缺點毫不掩飾地袒露在人們麵前,這樣高尚的品德,換來的必是真摯的信賴和尊敬。朋友的交往亦是這樣。你敢於說真話,說實話,肯讓人知,朋友為你的誠實所感動,便會從心底深處喜歡你,他給你的回報,也將是說真話,說實話。
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異性。融洽的感情是心的交流。肝膽相照,赤誠相見,才會心心相印。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並沒有減弱“真誠”在友誼宮殿中的光澤。相反,對於社會的進步,人們給“真誠”又增添了熠熠光彩。
離開了真誠,則無所謂友誼可言。一個真誠人的心聲,才能喚起一大群真誠人的共鳴。“投之以本桃,報之以瓊瑤。我們的生活中應充滿真誠。
有一句成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是說憑著真心誠意可以解決很多難題。有一位出版商講過一個故事。他剛出道時,一直希望能有個名作家的著作讓他出版,但他沒什麼資本,一直不敢去和那些作家接觸。可是他實在想極了,有一天,便抱著他從報上剪下來的某位作家的文章,硬著頭皮去拜訪那位作家。他坦然地說明自己的狀況,也表明了出書的意願,這位作家不置可否,但也沒有給他壞臉色看。他無功而返,過了一個月,他又去看那位作家,誠懇地說明他的想法,就這樣去了10次,前後經過了半年,他獲得了這位作家一本新作。
這就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也就是“真心誠意”的力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們把高尚的人格運用在人際交往中,但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環境對我們的影響。這就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故事。
《墨子·所染》守記述了這樣件事:墨子經過一家染坊,看見有幾個染匠正在把一束束絲絹丟進一口口染缸裏。墨子聚精會神地看了半天,然後長歎一口氣,說道:“這雪白的絲絹,丟進黑水就染成黑色,丟進黃水就染成黃色,陸續投進五種染料,絲絹也變成五彩色。染料一變,絲的顏色也跟著變。所以,染色的時候不可不謹慎。這個道理,就是做人治國也同樣的呀!” 墨子是個唯物主義者。他的聯想體現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即治理國家和教育人,要重視社會存在即社會環境的“染”的作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先說近,什麼才算近?
有句話叫做“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在你身邊,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可見,所謂的近不是身體的距離,而是心理的距離。 所以,所說的“近朱”、“近墨”乃指心理上的近。當一個好人在心理上“近墨”了,那實際上他就已經開始變黑了,並不是外界把他染黑的。同理,當一個人在心理上“近朱”了,那他實際上已經開始變赤了,也不是外界把他染赤的! 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好人,當然要和好人在一起,因為當好人做好事也是有方法,和好人在一起就是要學習這些方法。
是不是就是說隻要心不近墨,人就可以近墨了呢?當然不是!因為佛法裏有熏習一說,如果自己沒有定力,時間長了,自己的心理會受到影響,這不可不防。其實,用馬克思的唯物論來說,也可得出同樣的結論,因為思維是會受物質影響的。
至於壞人學好,那就是說壞人已經從心理上“近朱”了,隻是行為習氣還在,那就把他放到好人堆裏。他的壞習氣影響不到別人,因為別人的心理不“近墨”,而別人的行為卻可以改變他的習氣。這樣下去,壞人不就學好了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象地說明了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尤其對青年影響更大,更深刻。因此,人們曆來重視對所處環境的選擇,主張“居必擇鄉,遊必就士”。大家所熟悉的“孟母擇鄰”的故事,就是一例,孟母為了給孟軻選擇一個適於成長的居住環境,竟三次搬家,由“近墓”之所遷至“市旁”又繼而到“學宮之旁”可見她多麼重視環境的選擇。《顏氏家訓》中說“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默化,自然似之。”就說明了小時候在一定的環境生活,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定的品德習慣。王羲之,眾所周知,晉代大書法家,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難怪魯迅先生說:“讀書人家的子弟熟悉筆墨,木匠的孩子會玩弄斧鑿,兵家兒早識刀槍……”這些名言,不無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別要注意朋友的關係。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生活當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確,朋友的重要性足以與在家的父母相比較。朋友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品行。好的朋友會使使人的心靈變得更為善良、美好,即使是一個壞人,在好朋友的熏陶下,也會變好。相反,倘若與壞朋友相處,日久天長,很有可能漸漸地染上了壞行為,有時候還會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自己也不願意做的事情。原因就在於壞惡習已在心裏習以為常了。尤其是青少年更容易改變。當然,也有出汙泥而不染的,但那畢竟隻有高風亮節的人才能做到。
“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交幾個好朋友,他們的好習慣會影響到自己。取長補短,自己會變得越來越好,一些壞習慣也會隨之消失了。因此,交友應特別慎重。
然而,有些青少年卻因為交友的不慎重,從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以前有個高中生叫黎明。他住的院子裏有個待業青年叫陳凡,去年當了烤羊肉串的個體戶,賺了不少錢。一天,他在賣肉串時一個青年發生口角,黎明走上去勸開了那位青年。陳凡見黎明替自己說了話,送了串羊肉串給他吃。自這以後,他倆的關係變得越來越密切。有時,陳凡還不停地送給黎明好吃的東西。時間長了,陳凡慢慢就向黎明灌輸他的人生哲學;錢越多越好,人無外財不富。黎明這個涉世不深的學生,漸漸地對金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他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又在陳凡的“教導”下,不斷地偷錢,走上了犯罪道路。
反之,馬克斯與恩格斯也是一對好朋友,但他們則截然不同。他倆在革命的影響下,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嘔心瀝血,終於完成了一部舉世聞名的巨著《共產黨宣言》。
由此可見,與不同的朋友相處,結果完全不一樣。作為我們中學生,祖國的接班人,更不能與壞朋友在一起。隻有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不斷地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