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非常成功心法之:培養卓越全麵的品格(2 / 3)

用了同樣的努力,有人成功了,有人則失敗了。他們可能都知道成功的途徑,但他們之間有一個主要的不同在於,成功者總是約束自己去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成功的人總是容忍讓自己的感情占上風。正如有人所說:“我常常做錯事,但我的預見很少出錯。”要具備自我約束的能力,必須不斷地分析自己的行動可能帶來的長期後果;同時必須不屈不撓地按照符合自己決心和長期最大利益的決定而行動。要做到自我約束,必須抑製人的感情衝動。人們行動的基礎,通常可分為兩種:根據感情衝動或根據自我約束。感情衝動地行事,無異於是一種失去控製的危險生活。然而,我們卻依舊憑感情衝動行事,實踐中經常發生的事是:當一大群人朝著一個方向行走,而你的理智或常識告訴你那是一個錯誤的方向時,你自我約束的能力就會受到嚴重的考驗。這時也正是你必須運用自我約束的力量、壓倒你隨大流時那種短暫的舒服感受的時候,要提醒自己:這個大流從長遠看並不正確。

一個人如果沒有養成自製自律的習慣,代價最高昂的後果就是他會不斷成為可怕的承諾陷阱的受害者。“我保證”是語言中最危險的句子之一。避免承諾陷阱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學會詮釋承諾語言。例如“我保證”經常表示“我懶得去核實事實”;“沒問題”一般指“這不是我的問題”。這樣的結局便是:太多人寧願花費難以置信的大量精力,去避免那項工作原本所要求花費的精力。我們的世界看起來好像存在著一個被公眾廣泛接受、但完全無根據的保證:某人在某個地方控製著一切。但是,沒有任何人對任何事都能控製住。事實上,我們生活的星球中隻有一個可靠的保證,那便是:一個向你保證一切都沒有問題的人,是最有問題的人。

高爾基說:“哪怕對自己的小小的克製也能使人變得強而有力。”願我們都學會自製自律,善於自製自律,用理智和意誌駕馭自己的感情,約束自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生活的強者和事業上的成功者!

經常開展自我反省

一個人的成長,分為外在與內在兩種。外在的成長,無疑是由飲食、作息等因素造成。內在的成長,一般人都認為憑借教育,但我認為,反省也是內在成長的必要條件。

孔子是一位非常注重反省的人,他曾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可見成長不可隻由教育即能成功。其學生曾子也每日反省三件事,從反省中改正錯誤,因此他雖然沒有顏回聰明,最後也能成為儒家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

人經曆痛苦時,常常問自己:我的痛苦來自何處?我應該對這個痛苦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既然痛苦已經來了,怎樣可以將這個痛苦消除,或者緩和? 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將來的事件或悲喜的感情?這些問題既實在又都非常 難以處理。直接的是自己很難有反求諸己的勇氣或明智的態度,間接的是周圍的為了安慰所采取的寵待的方式,即不問是非而一律加以隱瞞、甚至欺騙,或采取 順其嗜好變本加厲培養本人自傲及虛榮的情緒。因此在遇事受挫的一批人中往往 有的人振作,有的人則反而將本性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更有甚者,是向著極端自私的方向發展,不但影響著他日後的生活,而且將他的性格扭曲變得不近情理 。其實從實際的生活來看,痛苦未必是一樁十分不幸的事,往往經曆過痛苦的人 會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充滿人生的經驗和智慧,使他在以後的生活中會熟練地處理各種人或事,並且任何時候充滿自信和自尊。這個痛苦,是挫折,是經驗,是智慧所由生的機緣,把握住了它,誰就能得到豐厚的回報。這個把握的關鍵不在他 對痛苦加以肯定或否定,而在於他是否能正確反省自己的優缺點,反省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痛苦,並在此基礎上總結人生的經驗和教訓。當然這個痛苦不包括自然中如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痛苦,這種自然的痛苦是人類無法得到解決或預防的。這個痛苦隻能包括生活或工作中出現的各種不順心及失敗造成的痛苦,或者由他人給自身帶來的惡意或非惡意的痛苦。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是說多次反省。這個對自身的缺點加以檢察和糾正的舉措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哲學和文化觀念的進行,像後來宋朝發展起來的理學再到後來明朝王陽明 的心學,等等,都圍繞這個“省” 字做過不少的文章和功夫。如所謂主敬主靜,靜坐悟道,都是做得要使自心無一絲渣滓,反諸一片澄明的天地。《禮記·中庸》 裏說,人生最高的境界毋過於“ 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也即毋過毋不及,到 達這個境界是不容易的,其中應該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除了其它種種人生必須 要得到的技能外,同時“反省” 二字也顯得相當重要。不然從私欲縱橫的社會步入極高明的境界中間缺乏“反省 ”的過渡,人便極容易墮入自傲甚至盲目的泥坑,人需要成熟,更需要將痛苦當做人生的價值得以提高和發揚的必修的課程。當痛苦來臨時,人們就麵臨著抉擇,麵臨著對命運的承認和挑戰,同時也麵臨著能否 把握住命運的機會。如果要在這個選擇與把握命運和機遇的機會中做得更好一些,人就必須能夠沉著冷靜,勇於承擔痛苦帶來的一切禍福和衝擊,從而在經曆極 度的精神壓力中得到能夠依舊可以前行的勇氣和精力。這裏涉及到一個如何認識 痛苦所由產生的問題,以及重新認識自己、解剖自己的問題。誰能在這一點上得 到較好的解決,誰就會贏得改變環境的機會。而這個認識自己、解剖自己的良方即是“反省”二字。人們應當經常靜下來反省自己的行為和思想: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是否在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是否有過偏差?是否在不適當的時刻讓不適當的 情緒所控製而做出愚蠢的事情?或者在處理某樁事情時缺乏合適的態度而導致他人的掣肘?或者在某樁事情上自己能夠做得更好一些?是否在一些微細的事情上 有過不該有的失誤?有了失誤之後該如何挽救和彌補?是否自己的態度有時不夠 積極?或者能夠更加主動一些? ……當心裏一片澄明,別無渣滓、別無幹擾時, 人們的心智便會變得極度純淨,極度高超,極度的明智與睿敏,因此經過靜慮之 後所得到的經驗和智慧是最為寶貴的,它作為將來成功的保障和源泉,而在自己整個人生的過程中具有獨特甚至是崇高的地位。誰擁有了這個經過靜慮所得到的經驗,誰就會擁有將來屬於他的世界。這個痛苦經驗的認定、認識乃至反省乃是 在人生中的最有用的一場人生教訓。這個反省有似於佛家的由“定”而“慧”之 境。但大多數人在遇到痛苦的來臨時,並沒有足夠的心理承受力,或者說並沒有 過多的經驗來應付突如其來的事變,因此往往在此時喪失了本有的靈明以及應有 的應變技能而使事情變得毫無章法,甚至向更加惡劣的狀態發展,因而往往陷入 不可收拾的境地,或使能夠及時糾正的事情得不到糾正,或使能夠挽救彌縫的事 情變得毫無商量的餘地,因而陷入被動,或遭到失敗。這固然有偶然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心理素質的高下和對自己清醒認識程度的原因而使事情出現或好或壞的轉變。

當你得到這一切問題都會是否定時,你會想到怎樣應付這突如其來的變化和痛苦嗎?你應該想到的。因為這不僅是你的生活 和工作中十分重大的問題,同時對你在這個世界或者在這個工作環境中的地位都顯得至關重要,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並不僅僅因為你能夠處理他人不能處理的 某樁事情從而得到增高,也並不單因為你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而得到他人 的尊敬,而人生所以得到他人的認同和尊敬幾乎是由綜合的各種因素組成的。這 個綜合因素包括多種方麵,既包括你的工作能力,也包括你待人處事的能力,同 時包括你能否在突如其來的情況下妥善處理感情和理智的能力,以及及時和妥善 處理生活中各種意料不到的瑣細事情的能力。當你的綜合素質達到一定程度時, 你的為人就會在他人眼中變得美善起來,變得受人尊重,變得更加成熟,甚至變 得更加高尚。而這種能力之不容易達到,與人不可能都成為聖人一般,幾乎成了 一種最高的為人標準。要做到這些,需要人超凡的忍耐力,需要人通達的智慧, 需要寬廣的胸懷,需要容恕難事的度量,同時必須自覺地、嚴格地對自我進行約 束和鍛煉。作為一種理想,這個標準的存在,就成了人完善自我的一個必要的、 不可或缺的要求和條件。列夫· 托爾斯泰說:理想正因為它不能達到才稱其為理 想。而人類為了追求並得到它就更需要砥礪自己的品行,鍛煉自己的能力,這無 形中對人類道德修養的提高起到了一種其它事情所不能達到的作用。我們要求人 類變得更加完善和高尚,而這一切也都是希望人類變得更加幸福更加心情舒暢, 生活和工作變得更加合理和具有人性,然而在這個現實世界,永遠有不盡如人意 的地方,不合理的事情,當你對這種不合理進行譴責時,你會想到對自己的道德 有過任何要求嗎?如果你能更加心平氣和地看待世界上的任何一樁事,那麼你會 承認你曾有過過失並需要得到必要的更正嗎?這個工夫就是內省工夫,也就是曾子所提倡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檢察自身缺點錯誤的工夫,如果人們能做到經常省察自己做過的任何事件,並從中得到經驗教訓,那麼你就會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進行得比較順利,甚至比較成功。當痛苦來臨時,你靜靜地坐下來,讓自己的思慮集中到一處,使自己的靈明歸到一片透徹空靈的境界,而反省過去乃至現 在你所經曆的曆程,你會對自己有一個怎樣的認識和評價,你對自己有什麼樣的期望,你所擁有的能力能否對你的期望起到支持的效果?到將來你重新找到工作時,你會利用你的什麼能力達到你的工作上的成功?怎樣彌補你某一方麵的缺陷或偏差?你能否在碰到問題時采取冷靜的態度?等等。當你對自己的反省達到較為滿意的效果時,你就會從過去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中得到力量,以使將來的成功 變得較為容易,較為便利。你因此會變得逐漸成熟起來,逐漸使自己的步伐變得 堅實有力。到那時,痛苦將不再屬於你。你會將從內省中明白到的道理合適而有利地運用於實際的事務,從而得到更加實在的好處,不僅使他人對你擁有尊敬之情,你會從而擁有一個更美好,更安舒的生活空間。這時,你會說:我是成功的。

展現你的絕佳風度

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風度的內涵

莎士比亞曾對人的風度讚譽:“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風度,是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的思想修養和文化涵養的外在表現,它的美是通過人的外在行為如表情、語言、信態等方麵而顯現出來的。可以這樣說,於身心和諧中把握體態的適度,於“無為”中實現靈敏機智的追求,於輕鬆、恰當性中追求力度,於環境的平衡中攫取美,這就是風度之神的奉獻。

風度也是哲學、美學、醫學、心理學以及公共關係管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的研究課題。目的是通過研究風度的規律性,指導人們如何從氣質的內涵、外延來認知內在素質美好程度;怎樣通過外在風度的總體結構展現人的內在和外在的整體之美。並用“以內統外,以外展內”的相互提升的“外修內悟,內修外展”方法,促進人的綜合素質全麵提高,塑造優美動人的形象。

人的一生經曆生活、學習、工作、婚姻和事業成就的整個裏程。這一切都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環境、教育狀況和生活方式,離不開生理素質和內在精神世界的身心健康。它們都與人的風度密不可分,人的風度形成於後天,具有可塑性,是文化塑造的產物。文化中有價值的觀念,引導著人的正確行動,這些由內在心理活動所產生的需要和動機,言行舉止都直接反映著人對生活的態度,它們都與風度的美息息相關。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征表現。氣質的美首先表現在人的豐富內心世界,理想則是一個重要方麵,是人生的動力和目標,品德更是氣質美的又一重要方麵,是人的立身之本,性格乃是人格特征的主要因素,至於情趣的高雅,思維的敏銳,才智的聰慧,處事之幹練,無一不是氣質美的顯現。而美的風度正是以氣質為靈魂,充分展示人的綜合素質的良好程度,為此必然影響人生。

風度是內秀與外美的統一。人之美有兩種最基本的劃分,一種是外在的形貌美,一種是內在的心靈美。人的外在美是人自身美的凝聚和顯現,它既能給本人以極大的心理滿足和自美的心理享受,又能給他人以審美美感,使人賞心悅目。追求外在的形貌美,是人的本然天性,不應加以禁錮、壓抑,而是應該以美學上的積極引導。

風度美是人的內秀與外美的和諧統一的體現。雖然,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但具有風度美的人,他的內秀與外美必須是共存同在的。既容貌端正、儀表堂堂、體態健美;又道德高尚,為人正直、思想進步。失衡、背離、偏重,都不能視之為風度美。內美外醜或者外美內醜,都是對美的和諧的違反。

風度是自然美與裝飾美的統一。風度既是良好氣質的顯現,又是佳容美姿的展示,它要求人的形貌與其裝飾和諧、勻稱。風度美,首先要具備內在的良好的自然條件。其次,要有藝術化的修飾方法。雖然美飾裝扮構成風度最顯眼的風景線,但如果過分追求、一味講究而忽視內在精神的陶冶,就會失去風度的深度。人的裝扮美,要有美的精神作為支柱、依托,否則就隻能成為一個“漂亮的木偶”,沒有深沉的內蘊,無法給人以回味之美。

良好的風度是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地培養、修養、磨煉而成的。在這過程中,內在美自然流露出來,形成自己特有的待人接物的行為方式。周恩來總理在南開學校讀書的時候,在大立鏡旁糊了一麵“紙鏡”,上麵寫著:“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頭宜正,肩宜平,胸宜寬,背宜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毫無疑問,他在外事活動中盡顯其偉大的人格魅力,和他時時注意自己儀表、風度是分不開的。良好的文化修養,淵博的學識、精深獨到的思辨能力,是構成高雅風度的內在因素,通過語言、舉止、服飾、態度和作風自然地轉化為外在的形式。

在塑造理想人格的過程中,塑造風度是重要的。人的真正魅力,源於氣質,展於風度,認知、調整、充實、超越,不斷培育和提升美的風度氣質,必將影響,作用並受益於我們的一生。

風度的培養

優美的風度令人向往和羨慕,但風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的培養和訓練。隻有心靈高尚、行為美好的人,風度才能如影隨形、翩翩而至。所以,要具有美好的風度,重要的是內外雙修,鑄造完美的形象。

美可以創造,風度美同樣可以創造。風度通過五個方麵去創造:自信,微笑,自然,知識,才情。

自信,是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貌有充分信心,是“自我感覺良好”。自信是邁向成熟的一串腳印,自信是一朵永不開敗的花,自信是展示自我的一道風景線。自信的人,往往顯得落落大方,神采飛揚。自信的反麵是自卑。自卑者往往羞怯膽小。試想,虎頭蛇尾,縮手縮腳,低眉眼首,顧左右而言他,哪裏會有什麼風度可言!立如鬆,坐如鍾,行如風,自然而在顯現神采風韻。許許多多的人,為人處事太顧忌別人的眼光,過於考慮別人看法,因此,走起路來,難免躡手躡腳,說起話來,難免囁嚅結巴。曾幾何時,劉邦、項羽目睹秦始皇浩浩蕩蕩的出遊隊伍、富麗華美的車帳、八麵凜凜的威風,隨生雄心萬丈的自信:“大丈夫當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於是,漢高祖立千秋帝王大業,楚霸王成萬古悲壯英雄。詩人李白自信,他發出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浩歎,便有壯麗輝煌的詩章千古流傳。巴爾紮克自信,放棄家人為他選定的職業,毅然走上創作道路,終有驚天動地的《人間喜劇》彪炳千秋。一代偉人毛澤東更自信,他高唱“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萬水千山,披荊斬棘,鑄造了共和國的輝煌,帶來了億萬人民的幸福……

再說“微笑”。微笑是一種風度,是具有熱情和友善、具有接納和體貼、具有寬容和豁達、具有樂觀和輕鬆的風度。微笑不要錢買,勿庸找尋,心頭輕揚,自然眉頭輕舒。當然,生活當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道隻二三。但遭遇到不平、困厄之時,更需要表現出一種強者風度。保持舒心的笑,顯得瀟灑出塵。美國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寫了一本世界暢銷書《人性的優點》。其中教給人們一種快樂方法:每天早晨起床之後,出門之前,對著鏡子,自己對自己說:“我很快樂,我很開心”,等到自己終於笑了起來,才去工作。這種方法。值得我們這些祈盼自己風度迷人的人試驗。

自然。風度之美,貴在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便突出地表現了這一審美觀點。自自然然的風度,使人感到舒適,悅目。自然的美如芳香的果蔬,輕舒曼卷的枝葉,開合任性的百花。晉人最講究風度美,也最懂得自然率真是真風度的道理。《晉書·王羲之傳》上記載:東晉太尉郗鑒,有女長成,叫一門生到名門望族王導家去物色女婿。王導就叫來人親自到他家東廂,從諸子弟中挑選。王導家的後生們得到消息後,一個個都裝得不可不正經,有的看書,有的作文。有的練字。隻有一人若無其事,打著赤膊,露出肚皮,躺在東床上吃東西。門生去之後,據實以報,郗鑒說:“那東床坦腹之人才是理想的對象呢!”原來此人正是大書法家,《蘭亭序》的作者王羲之。惟大英雄能本色,本色就是風度。郗鑒可謂慧眼獨具。王羲之當時是在自己家裏,隨隨便便,大大咧咧,也符合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