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玩是有意義的(3 / 3)

關鍵是要讓什麼東西占據他的內心和時間。現在學習緊張了,不是我們安排得緊,而是競爭嚴酷,他自己也感覺到了壓力,也有了緊迫感,玩的時間也能有所節製了。

人生是最大的遊戲,慢慢他就會意識到這一點。投入人生這場遊戲的精力越多,虛擬的遊戲就越是退到次要位置,隻是閑時的消遣而已。

遊戲也有積極作用

我對於孩子玩遊戲的態度是比較寬容的。人生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樂趣,如果剝奪他這個階段的樂趣,對他來說就是一種遺憾,甚至可能留下後患。壓得了一時,壓不了一世,現在是把他的興趣壓製住了,但將來有條件了,誰又能保證他不變本加厲地補回來?

我們總說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怎樣的童年才是快樂的呢?孩子的快樂是什麼?怎樣才能讓他快樂?為什麼當我們看見孩子玩電腦遊戲,他們確實很快樂時,我們卻如此焦慮呢?

是我們沒有跟上變化的時代!我們腦子裏的“快樂”還是我們童年時的那些快樂,可現在的孩子已經變了,他們玩的也已經和我們那時不一樣了,我們對他們的快樂已經不熟悉,也不認同,視為洪水猛獸。

玩遊戲也是一種人生體驗,是這個時代孩子們業餘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他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一種途徑。大人可能認為孩子們玩遊戲是在浪費時間,其實孩子的世界觀是在各種經曆中形成的,一個太單純的世界對他的全麵成長並不利。我們可以不讚成遊戲中的一些東西,譬如暴力傾向等,但不能因此而徹底地否定了遊戲。它就是一種存在,是這個時代特有的東西,一點不讓孩子接觸,也就為他融入社會製造了一道障礙。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身邊的同事都在談論一件事,而我們卻根本不知道,插不上嘴,參與不了討論,我們是不是會有一種孤獨感,覺得自己和群體隔離了?這樣的事偶爾發生不足為奇,但經常發生就會造成人際關係的障礙,對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影響。

孩子們有自己的世界,遊戲是這個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完全不懂是容易讓他產生自卑的,也不利於社會化。

而且從生理的角度看,適當地玩遊戲對腦部發育有好處。曾經看到一篇報道,說美國一個9歲男孩因為突遭車禍而使大腦深度損傷,以致無法說話、走路,也不能自行進食。兩年後他開始接受一種腦電波療法,同時醫生還讓他玩賽車之類的電子遊戲,一方麵調節冗長單一的療程,另一方麵對腦部的重新發育也有很強的輔助功效。結果是,兩年以後,這個曾經腦癱的男孩,已經基本康複,不僅重新學會了走路,還能在同學麵前演講,曾經失去知覺的手也能夠完全靠自己的能力控製了。

正因為遊戲有開發大腦的作用,現在一些西方國家已經將其作為軍事訓練的方式之一。在美國,軍方專門斥巨資為一些大型電子競技賽事提供讚助,並積極組織軍事遊戲愛好者開展各種聯賽,希望通過這些手段發掘並招募更多有潛力的新兵。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報道,《美國陸軍》《三角洲部隊》等電腦遊戲已經被美、英等國軍事院校指定為培訓教材,僅美國西點軍校在2005年就一次性訂購了1200套軍用版《三角洲部隊》遊戲軟件,以應用於學校日常的教育和訓練。

在心理上,遊戲對孩子的影響也絕非都是消極的。在美國,曾有一名叫Ezra的11歲腦癌患兒,他在2008年去世時,引來美國不少《魔獸世界》玩家的哀悼。因其生前在一個旨在幫助危病兒童實現願望的基金會的幫助下,參觀了《魔獸世界》開發商暴雪公司的總部,並和員工一起為遊戲設計了一個小任務。這讓Ezra非常自豪,他說:“不管現實生活有多糟糕,在《魔獸世界》中我可以變得強壯、成功和有吸引力。”他去世後,他的父親Micah發表了對暴雪和《魔獸世界》玩家的感謝聲明,稱他們使Ezra感到快樂和樂觀。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人和遊戲實現了高度的和諧。

遊戲並非一無是處。現在家長、學校和社會之所以談遊戲而色變,一方麵是因為不上網、不玩遊戲的大人們,對遊戲存在著很大的偏見,另一方麵,確實有一部分孩子過分沉溺於遊戲而帶來了負麵影響。

其實,遊戲對每個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同樣是玩遊戲,有的孩子不能自拔,有的孩子卻影響甚微,這和孩子的心理素質有關。無論孩子還是大人,玩遊戲時間過長、刺激過大確實對身體和學習不利。這就像人吃慣了過鹹或過甜的東西,再吃正常味道的食物,就會覺得寡淡一樣。孩子如果經常玩刺激度很高的遊戲,整個身心都處於亢奮狀態,一旦遊戲結束,人就像被抽空了一樣,疲憊、懶散、無聊,很難一下恢複正常。

我想那些玩遊戲上癮的人,也就像吸毒一樣,必須不斷地吸,不斷地使自己興奮,以克服那種被抽空般的無聊和倦怠。

玩遊戲不要過度刺激和疲憊,不要讓遊戲成為生活的主要內容和樂趣,這是避免上癮的重要條件。

如何控製遊戲的強度呢?從技術上來說,關鍵在於選擇遊戲內容和控製遊戲時間。要做到這一點,家長還不能對遊戲一無所知,你不懂,你就無法指導他。很多時候,家長的教導遭到孩子的漠視甚至蔑視,就因為家長實在太外行。

當然,我們家長玩遊戲都不是孩子的對手,但你可以在旁邊關注一下,多瞄幾眼就可以了解這個遊戲的大致內容,知道它是不是暴力、色情、恐怖的東西。還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感想,從他的反應中看遊戲對他產生的影響。一般來說,一說起遊戲,每個孩子都會滔滔不絕,因為這是他最感興趣的事。和孩子聊聊遊戲,他會感覺到你的關心,覺得你特別可親,這種交流對於增進兩代人之間的了解,增進彼此的感情是很有好處的。有些平時他聽不進去的道理,如果在議論遊戲時和他討論,他很容易就聽進去了。

至於玩的時間,不能由人去控製。當他正玩在興頭上時,你在旁邊命令他暫停,休息10分鍾,比殺了他還難受。何況過一段時間就要去幹涉一次,恐怕你自己也覺得麻煩。我的辦法是用程序去管,讓電腦程序強製執行。很簡單,我安裝了一個監控軟件,它不僅可以屏蔽色情網頁,還能設定休息時間,每隔一定的時間就自動鎖定,讓電腦處於待機狀態。電腦不能用了,孩子也就隻得離開,去做一會兒別的事。這種用程序來監督和強製執行的辦法,比家長親自去做有效得多,也不傷感情,反正是機器停了,而不是你要掃他的興,他就是不高興也沒法找你算賬。

遊戲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孩子玩遊戲玩出了毛病,根源多半不在遊戲上,而是生活本身出了問題。那些所謂的“網癮少年”,我們常常歸罪於網遊開發商、網吧老板等,而在國外,首先受到指責的是其父母,政府甚至會剝奪他們的監護權。網癮從來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說到底,人生就是一場遊戲,實際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其實是比電腦上虛擬的遊戲更豐富、更精彩、更刺激的,正常的孩子、健康的孩子,他們會在生活中找到更大的滿足,而不必將全部的歡樂都寄托在遊戲上。

遊戲本身不是罪魁禍首

連很多專家都說,上網、玩電子遊戲使孩子變得孤僻、冷漠,不知怎樣和人交往,以致“人際交往”變成了“人機交往”。但這是種誤解。

其實,不是上網、玩遊戲把孩子變孤僻,而是孤僻的孩子選擇了上網、玩遊戲。由於孤僻、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才使孩子轉向機器,於是“人際交往”變成“人機交往”,現實中的真人互動變成了網上的虛擬遊戲。

上網、玩遊戲不是因,而是果。虛擬世界帶來的那些惡果,實際上是孩子上網之前就已經在現實中埋下種子了。

並非所有上網、玩遊戲的孩子都會變壞,我見過很多喜歡玩遊戲卻成績很牛、人格也很健康的孩子。同樣是玩遊戲,為什麼有的孩子變壞,有的不變壞呢?就是因為在現實中埋下的種子就不同,所以在同一土壤中也發展成了不同的人。遊戲本身不是罪魁禍首,關鍵還是孩子本人是個怎樣的孩子。

孩子一旦喜歡玩遊戲,父母往往很焦慮,生怕孩子染上網癮,不能自拔。其實大可不必,不要如臨大敵。你如果過於焦慮,難免形於色,將焦慮又傳染給孩子,使雙方都為這種“焦慮”而焦慮,反而無法深入探討問題,更無法理性地解決它。

遊戲是當今所有男孩的最愛,要讓孩子與遊戲絕緣已經不可能,也不應該,當一種東西成為主流的時候,一點也不去碰,就有可能使自己邊緣化,這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利。要玩,又要有節製,不可沉溺其中,這個度很難把握。難就難在我們和孩子有不同的立場。我們是站在岸上的,而孩子身處水中,我們的感受和他們完全不同,我們說出來的話,他也就很難順耳,開出來的藥方也很難對症。

可以肯定,遊戲給孩子們帶來了非常大的快樂,所以它的誘惑才難以抵禦。類似的情況,在成年人中“上癮”的現象也很普遍,譬如抽煙、酗酒、賭博、吸毒、亂性,還有很多看起來無害的成癮行為,譬如有的人打牌上癮,有的人旅遊上癮,有的人鍛煉上癮,有的人聊天上癮,有的人購物上癮,有的人工作上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癮,或明顯或隱蔽,或有害或有益。癮既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寄托,是生命的一部分,任何人都避免不了,沒有“癮”的人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隻能用一種癮來取代另一種癮,如果生活中沒有比遊戲更有意思的事可做,那麼讓孩子遠離遊戲就幾乎不可能。“讓孩子遠離遊戲”,看起來針對的是遊戲,實際上,卻必須改變他整個的人生狀態。一個人,為什麼對這件事上癮而不對另外的事上癮,都是有內在原因的。

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放下焦慮。你就想象他沉溺遊戲相當於你沉溺於自己愛好的某件事,先不要去做“好”與“壞”的判斷,就隻是從興趣的角度去分析:如果此時有人要你放棄那個愛好,你會怎麼樣?如果那個愛好是非放棄不可的,你又怎麼才能做到?推己及人,你會找到比較可行的辦法。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我們曾經克服的任何困難,都不是旁人的功勞,最終都是靠自己。所以,某些出自我們一廂情願的舉措,對孩子來說是不會起作用的。要相信孩子,也隻能相信孩子,隻有他自己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最多隻是助他一臂之力。

最精彩的遊戲是生活本身

魯魯玩過很多電子遊戲,他喜歡玩遊戲,從巷戰、陸戰、海戰、空戰到星球大戰,從開摩托、開汽車、開飛機到開宇宙飛船,從猜數字、躲地雷、找財寶到做生意,各種各樣的遊戲,讓他玩得廢寢忘食。

我準許他玩,並不擔心上癮,因為我相信,這類電子遊戲並不是最高層次的娛樂,遊戲不會對他構成永久的吸引。

任何遊戲說到底,都是一種學習和競爭,所有的刺激性都來自於對求知的探索和對勝利的渴望。

玩遊戲最上癮的時候,其實就是半會半不會的時候,如果已經完全爛熟,任何時候輕易就能取勝,你也就沒有多大興趣了,因為不需要你發揮最大能量,你也就得不到淋漓盡致的釋放。

以這樣的眼光來看,最精彩的一款遊戲恰恰就是生活本身,現實生活中有永遠探索不完的未知、有永遠戰勝不完的對手,現實世界的豐富性、複雜性、嚴酷性都遠遠超過電子遊戲,所以現實中的奮鬥也遠遠比遊戲刺激。

遊戲隻能偶爾為之,如果規定孩子每天必須玩五小時遊戲,也許要不了多久就會嘔吐。但孩子卻能每天學習。哪個孩子每天的學習是低於五小時的?沒有。每天五小時以上的學習,卻能長年不斷地堅持,就已經說明了學習是有趣的,學習本身就是最好的遊戲。

那天去西單遊戲廳,看見有人玩打擊樂、敲架子鼓,樣子很酷,就像搖滾樂隊正在台上演奏一樣,有不少觀眾在看,後麵還有很多人排隊等著玩。我就讓魯魯也去敲,他是學架子鼓的,隨便玩兩把還不把那些人都蓋了?魯魯卻不屑地說:“誰玩這個呀?幼稚!我打的是真鼓!”是啊,真實的演奏,難道不比這種模擬的強!

股市沒有行情的時候,好多股民都聚在一起打牌,股市一有行情,誰還會打牌呢?一局牌的輸贏比起一次下單的輸贏算得了什麼,真實的賺錢,比玩的刺激大得多。

股市不可能永遠有行情,無聊的時候,不妨玩玩牌;人生不能隨時精彩,無聊的時候也不妨輕鬆一下,玩玩別樣的遊戲。但說到底,生活本身的精彩度是遠遠超過電子遊戲的。人設計出來的遊戲,與上帝創造的世界相比,永遠是簡單的。

所以我並不擔心魯魯玩遊戲會上癮,他會進入一個非常豐富的真實世界的遊戲中,他會有自己的快樂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