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卻是進攻的第一步從處理事物的步驟來看,退卻是進攻的第一步。現實中常會見到這樣的事,雙方爭鬥,各不相讓,最後小事變為大事,大事轉為禍事,這樣往往導致問題不能解決,反而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果。其實,如果采取較為溫和的處理方法,先退一步,使自己處於比較有理、有利的地位,待時機成熟,便可以以退為進,成功地達到自己的目的。男人四十,必須懂得適時進退。
何為退呢?即當形勢對我軍不利時,如果全力攻擊也可能不奏效時,就應采取退卻的方法。軍事家指出,懂得退卻的統帥是最優秀的統帥,戰而不利,不如早退,退是為了更好的勝利。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突厥兵時常來犯。突厥兵能征善戰,李淵與之交戰,敗多勝少,於是視突厥為不共戴天之敵。一次,突厥兵又來犯,部屬都以為李淵這次會與突厥決一死戰,可李淵卻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無奈太原雖是軍事重鎮,卻不是號令天下之地,但沒有這個根據地又不行。如果離太原西進,則不免將一個孤城留給突厥。經過這番思考,李淵派劉文靜為使臣,向突厥稱臣,書中寫道:“欲大舉義兵,遠迎聖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勿侵虐百姓;若但欲和親,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不僅接受了李淵的妥協,還為李淵送去了不少馬匹及士兵,增強了李淵的戰鬥力。李淵隻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於沒有受到突厥的侵襲,李淵得以不斷從太原得到給養,終於戰勝了隋煬帝楊廣,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興盛之後,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稱臣。
唐高祖李淵以退為進,為自己的雄心大誌贏得了時間。如果不能忍那一時的話,李淵外不能敵突厥之犯,內不能脫失守行宮之責,其境險矣。忍一時而成了大謀。
從人生的態度來看,退卻有時也是一種進攻的策略。現代社會中,“以退為進”表現自我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方法。
有一位計算機博士,畢業後找工作,結果好多家公司都不錄用他。於是他不用學位證去求職,很快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非一般的程序輸入員可比,這時,他亮出了學士證。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遠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亮出了碩士證。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問”,此時,他才拿出了博士證。於是,老板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可見,以退為進,由低到高,這是一種穩妥的進攻之術。
石橋正二郎是日本著名的大企業家,在他所寫的《隨想集》一書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二戰後,在位於京橋的石橋總公司的廢墟中,有十多家違章建築。因此,律師顧問提出,若不及早下令禁止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但在當時的情景下,如果硬性要求那些違章戶立即搬走,必定會招致他們堅決的反對和拒絕。石橋公司沒有出此下策,石橋夫人反而來到現場和那些違章戶談話,她對他們說:“你們的遭遇實在值得同情,那麼,你們就暫時住在這裏,先多賺點錢,等公司要改建大廈時,再搬到別的地方去吧。”她這樣專程地去拜訪那些違章戶,並且贈送慰勞品,如此體貼別人的難處,使那些居住在石橋總公司內的人,內心十分感動。因此,當石橋大廈真的開工時,這些人不僅不再抱怨,而且還心懷感激地遷到別的地方去住了。
“以退為進”有時候能獲得極佳的效果。1812年6月,拿破侖親自率領60萬步兵、騎兵和炮兵組成的合成部隊,向俄國發動進攻。俄國用於前線作戰的部隊僅2l萬人,處於明顯的劣勢。俄軍元帥庫圖佐夫根據敵強己弱的局勢,采取後發製人的策略,實行戰略退卻,避免過早地與敵軍決戰。在俄軍東撤的過程中,庫圖佐夫指揮部隊采取堅壁清野、襲擊騷擾等種種方法,打擊法軍,削弱法軍的進攻氣勢。9月5日,俄軍利用博羅季諾地區的有利地形給予敵軍大量殺傷。接著,又將莫斯科的軍民撤出,留一座空城給法軍。10月中旬,法軍在莫斯科受到嚴寒和饑餓的巨大威脅,不得不撤退。此時,庫圖佐夫抓住戰機,予以反擊,將法軍打得大敗。幾十萬法軍,幸存者隻有3萬人。
有時候,表麵的退讓隻是一種隨機的策略,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做出一些退讓,是善於變通之人的成熟表現。
明智的人多留幾個“窩。”
戰國時代的王公貴族很喜歡互相比賽,不過他們比的是交朋友。
當時,以朋友多而聞名的有: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他們各人的家裏隨時都住著3000多位從各地而來的食客呢!
你一定在想,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大手筆”地養幾千名食客呢?那是因為他們認為,誰的朋友多,誰才最有保障、最有麵子。在這個亂紛紛的戰國時代,朋友可以幫忙動腦筋、出主意、解決問題,甚至出生入死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一個叫做馮諼的人前來投奔孟嚐君。孟嚐君的仆人看到馮諼一副窮酸樣兒,又沒有什麼本事,就安排他住在下等的房間裏,吃的是粗茶淡飯。馮諼一點兒也不吭氣,隻是天天靠在廊柱上,手裏拿著劍,悲哀地唱著:“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吃飯沒有魚。”
仆人將這件事告訴孟嚐君,孟嚐君覺得這件事要是傳了出去,自己多沒麵子啊!於是,就叫人請馮諼搬到中等的房間,並給他魚、蝦吃。
過了一陣子,馮諼又敲著劍,唱了起來:“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出門沒車馬,出門沒車馬。”
大家都覺得馮諼這個人真可笑。可是,孟嚐君知道後,又叫人幫馮諼準備了一套車馬。
誰知道過了沒多久,馮諼又唱道:“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沒有錢養家,叫我多牽掛。”
雖然仆人們都罵馮諼不知足,可是孟嚐君卻派人經常送錢給馮諼的老母親。
有一回,孟嚐君拿出一疊賬簿,要門客到薛城去替他收債。大家都推托著不肯去,隻有馮諼一口答應下來。
出發前,馮諼問孟嚐君:“需要我幫您買點兒什麼回來嗎?”
孟嚐君想了想,說:“您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吧!”
馮諼一到了薛城,就叫地方官將欠債的老百姓都找來,當麵一份份地核對契約。當手頭比較寬裕的人還了錢之後,馮諼對還不起債的窮苦百姓說:“孟嚐君命令我來到這裏,不是要逼你們還債。他說,實在還不了債的人,都不用還了。大夥兒可別忘了孟嚐君的恩典啊!”說完,他把那些契約燒得精光。大家又吃驚又高興,都十分感激孟嚐君。
馮諼回到孟嚐君的府裏,孟嚐君問他買了什麼回來。馮諼從容地回答說:“臨走的時候,您囑咐我,家裏缺什麼就買什麼。我看您這兒金銀財寶、山珍海味,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少‘仁義’。您對薛城這個地方的人們並不夠體貼,所以這回我就花了錢,幫您把‘仁義’買了回來。”接著,他將燒掉契約的事說了一遍。
孟嚐君心裏雖然不太高興,但也隻好說:“好!好!先生,您休息吧!”
過了一年,齊泯王誤信讒言,除去了孟嚐君相國的職位。孟嚐君隻好垂頭喪氣地帶著一家老小,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他萬萬沒想到,他們一行人連城都還沒進,老遠就看見人們扶老攜幼地夾道歡迎他,還口口聲聲地稱他為“恩人”。
孟嚐君這才十分感動地對馮諼說:“先生,您幫我買的‘仁義’,今天我總算親身感受到了。”
馮諼說:“先別急著高興。狡猾的兔子尚且要找三個窩,才能保個活命。現在您隻有薛城一個安身的地方,那哪兒夠啊!我願意再替您找幾個安身之處。”
孟嚐君答應馮諼的請求,給他好多車馬和黃金作為費用,馮諼就往魏國都城大梁的方向出發了。馮諼見了魏惠王,對他說:“孟嚐君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哪個諸侯能重用他,必定能富國強兵。如今齊王將他放逐,不知誰有福氣把他爭取到手?”
魏惠王一聽,馬上把原來的相國調去做大將軍,想聘請孟嚐君來當相國。而另一方麵,馮諼卻先趕回齊國,告訴孟嚐君,千萬不要答應魏王的邀請。
齊泯王一聽說魏王想重金禮聘孟嚐君當相國,開始擔心起來,隻得請求孟嚐君再回到朝廷當相國。這時,馮諼又對孟嚐君說:“您可請求齊王,把先王祭器移到薛城,在薛城修建先王宗廟。”齊王答應了。
宗廟建成,朝廷派重兵守護,別的國家自然不敢來侵擾薛城了。
馮諼這時才對孟嚐君說:“現在三窟都完成了,您可以高枕無憂了。”
馮諼的狡兔三窟為孟嚐君設計了一條非常好的退路,值得後人學習。
男人四十,一定要記得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因為世界是由很多人組成的,但是每一個人的世界就是他自己。千萬不要主動放棄自己的世界,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會成就多麼大的功業。
骨氣不能無,傲氣不能有
做人不可沒有骨氣,但是絕對不要有傲氣,因為驕傲會使人變得無知,是一種可怕的不幸。現實中總有些傲氣十足、自以為是的40歲的男人,他們目光短淺,猶如井底之蛙,往往最終被現實的井壁碰得焦頭爛額。
生活中,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驕矜之氣盛行。千罪百惡都產生於驕傲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屈就於人,不能忍讓於人。做領導的過於驕橫,就不可能正確地指揮下屬;做下屬的過於驕傲,則難以服從領導的意誌;做兒子的過於驕矜,眼裏就沒有父母,自然就不會孝順。
驕矜的對立麵是謙恭、禮讓。要忍耐驕矜之態,就必須不居功自傲,加強自我約束。要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在克服驕傲自大方麵,古人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據《戰國策》記載:魏文侯太子擊在路上碰到了魏文侯的老師田子方,擊下車跪拜,田子方不還禮。擊大怒,說:“真不知道是尊貴者可以對人傲慢無禮,還是貧賤者可以對人驕傲?”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可以對人傲慢,富貴者怎敢對人驕傲無禮?國君對人傲慢會失去政權,大夫對人傲慢會失去領地。隻有貧賤者,計謀不被別人使用,行為又不合於當權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嗎?到哪裏不是貧賤?難道他還會怕貧賤?會怕失去什麼嗎?”太子見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說了,魏文侯感歎道:“沒有用田子方,我怎能聽到賢人的言論?”
富貴者、當權者自身本來就容易有驕傲之勢,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為統治者,如果不能禮賢下士,虛心受教,他就可能因為自己的驕矜之氣而失去政權,富貴者則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財勢。
俗話講:退一步,路更寬。要退,必先學會忍。事實上,退是另一種方式的進。暫時退卻,養精蓄銳,以待時機,這樣的退後再進則會更快、更有效、更有力。退是為了以後再進,忍住一時的欲望,暫時放棄某些有礙大局的目標,是為了最後實現更大的成功。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進,這種退實際上是一種進取的策略。
咄咄逼人的處事方式並不是明智的選擇。我們不光自己要懂得適當的忍耐,也要善於接受對方提出的委曲求全的請求。對方提出忍耐的請求,表示他有力不從心之處,他需要喘息;如果你非要逼著他硬拚,由於他可能做最後的反擊,用盡全力和你拚命,那麼即使你能取勝,代價也會相當大。因此,適當的“忍耐”和接受對方的忍耐,可創造“和平”的時間和空間,而你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引導“敵我”態勢的轉變,維持現狀或爭取時間做積極的準備,準備再次的較量。
以退為進,由低到高,這既是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也是自下而上競爭的一種方略。跳高時,離跳高架很近的話,想一下子就跳過去並不容易;後退幾步,再加大衝力,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人生的進退之道就是這樣。
忍是東方智慧的精髓。誌趣高潔,生性淡泊,方能做到“忍”;慎獨自律,自控自強,方能體現“忍”。總之,40歲的你隻有摒棄心中的傲氣,才能有機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小不忍則亂大謀
做人要會忍。尤其是那些性情暴躁之人,一定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遇事不要輕易發火,要學會容忍;否則,得罪的人多了,不利於自己日後的發展。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凡成就一番大業者,皆善於忍耐。
當人感覺受到傷害時,憤怒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古人有“怒傷肝”的說法,生氣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益。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人在盛怒下常常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還說:“憤怒從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現實生活中,一時憤怒釀成大錯或大禍的事,絕非少見。其中,美國著名的巴頓將軍就有過這麼一次。
巴頓將軍某日來到前線醫院看望傷員。他走到一位病號前,病號正在抽泣。
巴頓將軍問:“你為什麼抽泣?”病號抽泣著說:“我的神經不好。”巴頓又問:“你說什麼?”病號回答說:“我的神經不好,我聽不得炮聲。”
巴頓將軍勃然大怒:“對你的神經我無能為力,但你是個膽小鬼,你是混蛋!”然後,巴頓將軍給了這個病號一個耳光,並說:“我不允許一個王八蛋在我們這些勇敢的戰士麵前抽泣。”他再次給了那個病號一個耳光,把病號的軍帽丟至門外,同時又大聲對醫務人員說:“你們以後不能接受這種人,他們一點兒事也沒有,我不允許這種沒有半點漢子氣的王八蛋在醫院內占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