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將軍再次大聲地對病號吼道:“你必須到前線去,你可能被打死,但你必須上前線。如果你不去,我就命令行刑隊把你斃了。說實在話,我真想親手把你斃了。”
這件事很快被媒體披露,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好些母親要求撤巴頓將軍的職,有一個人權團體還要求對巴頓將軍進行軍法審判。盡管後來馬歇爾從大局出發,巧妙地化解了這件事,但巴頓將軍還是因為打罵士兵而聲名狼藉。這種輕率、浮躁的作風以及政治上的偏見,也為他戰後被撤職埋下了禍根。
清朝時兩家鄰居因一道牆的歸屬問題發生爭執,欲打官司。其中一家請求在京當大官的親屬張廷玉幫忙。張廷玉沒有出麵幹預這件事,隻是給家人寫了一封信,力勸家人放棄爭執。信中有這樣幾句話:“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聽從了他的話,鄰居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兩家終於握手言和,並由你死我活的爭執變成了真心實意的謙讓。
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能;讓一讓,六尺巷。古代開明之士尚且能如此,今日同誌之間的一些小是小非,更應該禮讓為先。
成語“負荊請罪”的故事傳為千古美談。藺相如身為宰相,位高權重,而不與廉頗計較,處處禮讓,何以如此?為國家社稷也。“將相和”則全國團結,國無嫌隙則敵必無機可乘。藺相如的忍讓,正是為了國家安定之“大謀”。
總之,在生活中,如果你想發怒,你該先想想這種爆發會產生什麼後果。如果發怒會損害你的身心健康和利益,那麼你為何不約束自己呢?
40歲的男人要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冷靜地對待所發生的事情,並理智地采取對策,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以退為進,化險為夷
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的,做人也是如此,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就要給自己留有餘地之後再前進,同時也在進退之間獲其利益,自然就達到了目的。
李嘉誠是香港20世紀70年代崛起的地產商,通過努力,他幾乎把整個香港的每一塊土地、房屋都思量過了,幾乎把每個上市公司的股市行情都分析透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獲得一項絕密情報——英國在香港最大的洋行,即英資怡和洋行,雖然是九龍倉有限股份公司的大東家,但實際上占的股份還不到20%,簡直少得不成比例,這說明怡和在九龍倉的基礎薄弱。尖沙咀早已成為繁華商業區,其旁邊的九龍倉實際地價已是寸土千金,而股票價格卻多年未動,股票麵值低得不成樣子:這些都是爭奪九龍倉的有利條件。持股的百姓,在相同的出價下,當然更願意賣給中國人。因此,早日購足50%的股票,取代怡和成為大東家,這樣就有權運用九龍倉的土地發展房地產,此舉堪稱一本萬利。
李嘉誠得到這一信息,當即決定分散吸進九龍倉股票。從1977年起,他悄悄地分散戶名,吸進18%的股份。
由於李嘉誠大量吸進股票,使每股由10港元飛速上漲到了30餘港元,引起怡和洋行的警覺。李嘉誠的偷襲戰必將轉入陣地戰。兩軍對壘,李嘉誠的實力大大弱於怡和洋行,硬拚實難取勝。在此時,李嘉誠若繼續入股,怡和洋行必然會高價回收九龍倉股票,它財大氣粗,李嘉誠必將慘敗無疑。
李嘉誠不愧為一流商賈,他決定以退為進,化險為夷。他的金蟬脫殼之計是尋找一個代替自己向怡和作戰的人,將全部股票高價賣給他。
1978年9月的一天,在中環文華閣的高級包間裏有兩位身穿中式服裝的本地客,使用普通話進行了一次短暫而又神秘的會晤。時間雖隻有20分鍾,卻決定了價值20億美元的九龍倉脫離英資怡和洋行的關鍵性交易。
這兩個人中,一個是地產商李嘉誠,另一個就是船王包玉剛,2000萬股票全部轉賣給包玉剛,包將幫李從彙豐銀行中承購英資和記黃浦股票9000萬股,兩人皆大歡喜。
李嘉誠知難而退,退中獲利,既賣得人情又富了自己,豈不英明!包玉剛則借李嘉誠的情報、信息和卓越的判斷將實現夙願,僅此一個妙計,出千金巨資都買不到,何況李嘉誠已為他打好了贏得價值20億美元的九龍倉之基礎。包玉剛自知確有實力,勝怡和心中有數,此妙計正用得上,不費吹灰之力一舉獲得18%的九龍倉股票,開盤就有與怡和相等的實力,怎能不高興。
另外,李嘉誠成功地為幕後的包玉剛打了個掩護,當李嘉誠被怡和洋行發現之後卻停手不幹了,使怡和誤認為已化險為夷;而包玉剛接上來吸收九龍倉股票,怡和又誤認為是有人盲從李嘉誠順勢搶購而已,還譏笑他們自找倒黴,料定九龍倉股票不久即會下跌。等怡和發現九龍倉股票持續上漲而不回落,值得警惕時,包玉剛已大刀闊斧,僅用一個季度就吸收了另外1000萬股,占有30%的九龍倉股份了。時值1979年初,股票價格已達50港元,怡和洋行這才知道上當,心急如焚,立即研究對策,出高價回收九龍倉股票,準備決戰,然而大勢已去。
此例正說明,巧妙的轉移退讓有時正是獲利的極好方法。40歲的男人,在經曆了很多事情以後,也會明白這個道理。的確,在很多情況下,以退為進,才能化險為夷。
懂進退,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戰國時期,梁、楚兩國相鄰。梁國邊境縣的縣令一職由梁國的大夫宋就擔任。
兩國邊境的老百姓各自種了一塊瓜田。梁國邊境的百姓十分勤勞,肯於吃苦,多次給瓜田澆水灌溉,他們種的瓜長勢很好。而楚國邊境的百姓比較懶惰,給瓜田澆水灌溉的次數少,他們種的瓜長勢不好。
楚國邊境的百姓看到梁國的瓜田長得綠油油的,比自己的瓜田長勢好,十分妒忌,就在夜間偷偷去扒亂梁國的瓜秧,使梁國的不少瓜秧枯幹而死。
不久,梁國邊境的百姓發覺這件事,就向縣尉請求:允許他們也偷偷到楚國的瓜田,扒亂瓜秧,進行報複。
因為這件事可能造成兩國邊境事端,事態嚴重,縣尉沒敢擅自做主,便去請示縣令宋就。
宋就知道了以後,說:“唉!這是什麼話!這是結怨招禍的辦法,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對雙方都沒有好處。讓我教給你處理這件事的辦法,你必須每天夜晚派人前去,偷偷地給對方澆灌瓜田,還不要讓他們知道。”
縣尉聽了,感到很為難,但這是縣令的意思,他不敢違抗,隻好把縣令的話轉告給了老百姓。百姓們更不明白這其中的意思,但既然這是縣令的命令,他們不敢不照縣令的意思去做。
於是,梁國邊境的百姓就在每天夜裏前去,偷偷地澆灌楚國邊境的百姓的瓜田。楚國邊境的百姓早晨到瓜田裏一看,發現已經澆灌過了。就這樣,在梁國邊境的百姓的幫助下,楚國邊境的瓜田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楚國邊境的百姓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訪後,知道原來是梁國邊境的百姓幹的。
楚國邊境的百姓大受震撼,便把這件事向縣令報告了,縣令聽後委實高興,就把這件事告訴給楚國朝廷。楚王聽了這件事,感到很慚愧,知道自己的百姓糊塗,做了錯事,就對官吏說:“你們的邊境人員除了扒亂人家的瓜秧,能沒有其他罪過嗎?”楚王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官吏嚴格地約束部下,檢查有沒有其他向對方挑釁的事件。同時,楚王對梁國人能暗中忍讓感到非常高興,便派人帶著豐厚的禮品向梁國邊境的百姓道歉,並請求與梁王交往。楚王時常稱讚梁王最講究信義。楚國與梁國關係融洽,是從宋就妥善處理邊境瓜田事件開始的。
在有矛盾糾紛時,退讓能夠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帶來雙方關係的和平與融洽。
但還是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執意不退,當然隻有自食其果了。
如果因為躲避風雨,或者不小心走到人家的矮屋簷之下,為什麼不低個頭呢?低頭避過風雨是非,爾後再昂首挺胸而去,豈不是更好?暫時低個頭,才不至於碰個頭破血流。
男人四十以後,總是覺得自己不能低人一頭,否則會被他人看不起。其實,現代人最看不起的往往是那些自認為高高在上的人!所以,適當低個頭,你才能將頭抬得更高!
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
都說是“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人生在世,為人處事要學會退讓。男人40,更要學會退讓。讓則通,通則順,一順百順,順風順水,順心順利。退讓,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走向成功的謀略。
(1)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赫蒙是美國著名的礦冶工程師,畢業於耶魯大學,又在德國的佛萊堡大學拿到了碩士學位。可是當赫蒙帶齊了所有的文憑去找美國西部的大礦主赫斯特的時候,卻遇到了麻煩。那位大礦主是個脾氣古怪又很固執的人,自己沒有文憑,所以就不相信有文憑的人,更不喜歡那些文質彬彬又專愛講理論的工程師。當赫蒙前去應聘、遞上文憑時,滿以為老板會樂不可支,沒想到赫斯特很不禮貌地對赫蒙說:“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為你曾經是德國佛萊堡大學的碩士,你的腦子裏裝滿了一大堆沒有用的理論,我可不需要什麼文縐縐的工程師。”聰明的赫蒙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回答說:“假如你答應不告訴我父親的話,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於是,赫蒙對赫斯特小聲說:“其實我在德國的佛萊堡大學並沒有學到什麼,那3年就好像是稀裏糊塗地混過來一樣。”想不到赫斯特聽了,笑嘻嘻地說:“好,那明天你就來上班吧。”就這樣,赫蒙運用了必要時以退為進的策略,輕易地在一個非常頑固的人麵前通過了麵試。
也許有人認為赫蒙那樣做不十分合適,問題是能不能做到既沒有傷害別人,又能把問題解決。就拿赫蒙來說,他貶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學識如何,當然不在於他自己的評價,就是把自己的學識抬得再高,也不會使自己真正的學識增加一分一毫;反過來,貶得再低也不會使自己的學識減少一分一毫。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讓自己的利益和意圖絲毫不露,讓對方因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願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並突出別人的觀點和利益,這是我們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寶。人們常常不會正確地使用這一法寶,是因為他們常常忘記了,如果我們過分強調自己的需要,那別人對此即便本來是有興趣的,最後也會改變態度。
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是為人之學中不可多得的一條錦囊妙計。你先表現得以他人利益為重,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利益開辟道路。在做有風險的事情時,冷靜沉著地讓一步,尤能取得絕佳效果。
(2)讓人三分不為懦
美國前總統馬辛利,因為用人問題,遭到一些人的強烈反對。在一次國會會議上,有位議員當麵粗野地譏罵他,他極力忍耐,沒有發作。等對方罵完了,他才用溫和的口吻說道:“你現在怒氣應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然願意詳細解釋給你聽……”他的這種讓人姿態,使那位議員羞紅了臉,矛盾立即緩和下來。試想,如果馬辛利得理不讓人,利用自己的職位和得理的優勢,咄咄逼人地進行反擊的話,那對方是絕對不會服氣的。由此可見,當雙方處於尖銳對抗的狀態時,得理者的忍讓態度,能立即使對立的情緒“降溫”。讓人三分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隻有真正的強者才能做到的事。
(3)退讓之道的“台階法。”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特別固執己見,十分容易為一些小事情同別人爭論,而且火藥味濃烈。這時候,得理的一方應當有饒人的雅量,可以一麵解釋、一麵折中調和,最好使用不帶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語言形式,以避免衝突的擴大。有一位先生,一次上嶽父家吃飯,進餐時翁婿兩人聊起了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問題。那位先生強調,公路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方麵的一個嚴重錯誤;而嶽父則不同意,認為公路本來就不該興建。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漸趨激烈。後來那位嶽父把問題扯到“年輕人自私心重,沒有環保意識”上麵,顯然是在批評那位先生。那位先生怕再爭論下去傷了和氣,便開始緩和下來。他婉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一致,可是,那沒有什麼,也許我們都是對的,也許我們都是錯的,這也是未可知的事。”那位先生的一席話,不僅給自己搭了台階,也給爭論雙方打了圓場,避免了雙方爭論不休,矛盾擴大,影響感情。試想,如果那位先生意氣用事地與嶽父繼續爭論下去,結果會如何呢?很可能惹火老嶽父,被臭罵一頓。
(4)以柔克剛,對付蠻橫人士
麵對蠻橫無理者,得理者若隻用以惡製惡的方式,常常會大上其當。這時候,平息風波的較好方式莫過於得理者勇敢地站出來,以自責的方式對抗惡人惡語,以柔克剛。有一個商場營業員,遇到一個中年男子來退一個電飯鍋。那隻鍋已經用得半新不舊了,他卻粗聲粗氣地說:“我用了一個多月就壞了,這是什麼鳥貨?你再給我換一個!”營業員耐心地給他解釋,他卻大吼大嚷並滿口髒話。營業員雖然占理,但為了不使爭吵繼續下去,便溫和地對他說:“這種電飯鍋已經使用一段時間了,按規定是不能退的。可是你執意要退,那就幹脆賣給我好了。”就在營業員掏錢的時候,那個粗暴的男顧客臉紅了,他終於停止了爭吵,悄然離去。顯然,營業員的寬容與自責方式起了良好作用,因為它反襯出對方的無理和粗魯,從而從容地製止了事態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