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善待前進和退步(3 / 3)

屈服不是盲目,退卻不是軟弱

也許還有很多人沒有看到過捕捉黃鱔的籠子,這種籠子做起來很簡單,卻很實用、很方便。

一束細篾編織成拳頭粗細的籠子,籠子尾部是進口處,一圈輕而薄的篾瓣朝裏形成一個漩渦狀茬口。黃鱔被籠裏的誘餌吸引了,就從那篾縫裏鑽進去,但是它在籠子裏麵沒法轉身,於是被收籠子的人提起來,沒有一條能夠逃脫的。

其實這籠子什麼機關也沒有,隻有進口處那一圈篾瓣。它是利用了黃鱔的尾部特別敏感,隻要一觸到硬物整個身體就向前遊動這一特性,斷了黃鱔的後路。假使黃鱔敢於朝後退一步,那麼就沒有哪一條黃鱔能被關進籠子而束手待斃的。

當初黃鱔是怎麼進來的呢?當然是頂著篾瓣鑽進來的,因為那時誘餌在前,就什麼也顧不上了,硬著頭皮往前鑽。等到後退的時候,篾瓣的尖梢一根根紮在尾上,它不知道後麵那堅硬的東西是什麼,退下去會有什麼結果,所以一觸即縮,怎麼也鼓不起勇氣朝後退,就隻好在籠裏一直待下去。

置身險境而不敢後退一步,這類現象在動物界並不鮮見。然而作為高等動物的40歲的男人也常犯這類錯誤,甚至於將自己推上了絕路,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遺憾了。

一味地比權量力,好勇鬥狠,最後隻能導致兩敗俱傷;如果能明智一些地做出讓步,有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種讓步不是盲目的屈服,更不是軟弱的退卻,而是在分析了可行性的基礎上做出的理想選擇,尤其是當我們遇到不可理喻的對手的時候。

我們來看一個聰明人的例子。

意大利藝術家米開朗琪羅被世人公認為最偉大的作品,應該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衛像》。可是大家是否知道,當米開朗琪羅剛雕好大衛像的時候,主管這件事的官員跑去一看,竟然不滿意。“有什麼地方不對嗎?”米開朗琪羅問。“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員說。“是嗎?”米開朗琪羅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聲:“可不是嗎?鼻子是大了一點,我馬上改。”說著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當當地修飾起來。隨著米開朗琪羅的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位官員不得不躲開。隔了一會兒,米開朗琪羅修好了,爬下架子,請那位官員再去檢查:“您看,現在可以了吧!”官員看了看,高興地說:“是啊!好極了!這樣才對啊!”送走了官員,米開朗琪羅馬上先去洗手,為什麼?因為他剛才隻是偷偷抓了一小塊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麵做做樣子。從頭到尾,他根本沒有改動原來的雕刻。

但是,試想一下,如果米開朗琪羅不這樣做,而是跟那位官員爭論,會有這麼好的結果嗎?這當然隻是退讓中的一種,這種退讓可以免除我們不必要的麻煩。

留給自己的餘地越大越從容

虛心不是無能和自我封閉,而是在堅信自己力量的同時所表現出來的寬厚。知識淵博的成功人士往往虛懷若穀,他們所具備的冷靜、敏銳、謙遜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石。男人四十,當懂得謙虛使人進步的道理,但很多人卻做不到謙虛。

尼波在一家單位當會計,平時不愛多說話,默默地做著分內的事。一次,市裏舉辦歌詠比賽,尼波所在單位的報名者寥寥無幾。領導很著急,發動職工踴躍參加,可是能一展歌喉的人實在很少,領導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時,尼波說:“我報個名。”同事們都驚訝了,問她:“你行嗎?我們可從沒聽你唱過歌。”

尼波笑笑說:“我就是個業餘水平,湊個份而已。”

令單位的同事震驚的是,尼波在歌詠比賽中鶴立雞群,水平超出所有參賽選手一大截,獲得了第一名。立刻,尼波成了市裏的明星人物。

同事們驚訝而佩服地說:“我們同尼波在一起工作這麼多年,怎麼一直沒發現她還有這麼好的歌喉?”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明智之人不會誇誕炫耀,隻會以自己的成績讓人信服。相反地,自滿自得、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實際上是最平庸的人,他們的小聰明總讓自己陶醉在令人可憐的幸福中。

總說自己行的人,要麼因為太自大,要麼因為太自卑。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聰明能得到人們的認可,但施展聰明要適可而止,不要給人狂妄的感覺。話說得過多,就是一種爭論;事做得過頭,就是一種賣弄。

小鄒新到一家公司上班,總擔心領導和同事們小瞧自己,時不時拐彎抹角地誇耀一下自己的才能。從上班的第一天開始,他就把複讀機掛在腰間。同事們問他英語水平,怎麼樣,他大言不慚地說:“以我現在的英語水平足可以和外國人流利地交談。”為了讓同事們相信他的英語口語好,他總是在和別人說話時夾雜一些英語單詞。

一次,公司來了位美國人談業務,剛巧翻譯出去辦理業務,經理英語又不是特別好,正在著急之際,有人推薦讓小鄒來試試。經理找到小鄒,小鄒滿口答應,一個勁兒地保證絕對沒問題。

結果生意沒做成。原因是美國人說的每一句話,小鄒都得讓他再重複幾遍,而且還要琢磨很長時間才能大概理解。美國人認為和這樣的公司打交道太累就告辭了。隨即,小鄒也被開除了。

“大膽傲慢的人常為生活的不幸所打倒。”動輒口出狂言、言過其實的人,會把自身的知識欠缺、思想貧乏暴露無遺。誇大其辭,反而使自己說的話變成了謊言,這會銷毀你原本的智慧和品位,使你落到狼狽不堪的境地。

一個懦夫穿著英雄鎧甲,這有什麼光榮?40歲的你,千萬不要成為一個自高自大的人,那將會孤立自我,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斷送你的前程。擺正與他人的關係,有張有弛地展現實際價值,虛心接受真理,把持人生的航道不偏離,這樣,你才能從從容容。

有屈而先有退,有退而先有讓

勝人、超人是伸,讓人、避人是屈。很多時候,屈而讓人,在曆史上許許多多英雄人物的眼裏,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

晉文公重耳可謂是這方麵的高手。運交流亡的重耳身為晉國公子,在成為晉文公之前,曾輾轉到了楚國,楚成王待他如同國君。重耳言行舉止,莫不細致小心,在楚王麵前,更是謙恭有加!因為重耳深知,自己的處境十分微妙,稍有不慎,回晉之願,或許就是南柯一夢了。

有一次,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在宴席上問重耳道:“公子回到晉國,有朝一日當上晉王,該怎麼謝我?”

重耳沉思良久,答曰:“托你的福,如果我返回晉國,有朝一日若有兩國不幸交戰的局麵發生,我將後退90裏回避楚王,以報答楚王的款待之情!若這樣做還不能令楚王滿意的話,重耳也就無話可說了。”

公元前632年,已當上晉國國王的重耳,采納中軍大將先軫的意見,成功地離間了楚與齊、秦的關係。楚國惱羞成怒,派大將尹子玉率大軍北上,旗幟鮮明地征討晉國。晉文公重耳見楚軍逼近,便下令撤退90裏。很多將領對此十分不滿,認為楚軍遠道而來,已十分疲憊,晉軍以逸待勞,應該迎頭痛擊才對。

大臣狐偃見許多部將都心存疑惑,就對他們解釋說:“國君後退90裏,是履行以前許下的諾言;倘若一國之君說話不算數,是會被天下人笑話的。”

其實,重耳正是用後退之法,激起晉軍將士的憤懣,從而增強鬥誌,達到鼓舞士氣的目的!同時,避開楚軍鋒芒、提升楚軍驕傲自大之氣,然後選擇有利的天時地利條件同楚軍會戰。

楚軍統帥尹子玉見晉軍不戰而後退,認為是望風而逃的懦弱之軍,於是率領楚軍緊追不舍,且一直追到城濮。等他反應過來,早中了晉軍的埋伏。城濮一戰,晉文公重耳大獲全勝。

由此可見,退雖然為屈,但在屈後,可能會有大獲全勝的伸。

常言道,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這同“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一樣,無論是誰,身處該退、該讓、該屈之境,就不能急進、急爭、急伸。

今天的人們,在各行各業之中,所麵臨的實際情況不同,屈伸之由自會各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伸”起來困難、並還可能出現危險與禍患的時候,就得先屈。

在可伸也可屈的時候,我們的主張是避伸而就屈。從某一方麵說,伸是顯,屈是隱。顯則招人注意,招人注意則容易遭受到攻擊,遭受到攻擊就存在失敗的可能;而隱則易讓人忽視,被人忽視就有寧靜,在寧靜之中,修身養性,積蓄能量,在日後可能會有大伸。

一般說來,深事深謀,大事大謀,差不多皆成在屈中,而人在伸時,大多隻謀一些小事淺事。自古及今,謀計謀略,貴在此人想得遠、想得深!己之所想,是人之所想不到的;己之所看,是人之所看不見的;己之所謀,是人之所謀不到的,這才是大計大略。

有屈而先有退,有退而先有讓。在特定的情況下,讓就是智,讓就是勇,讓就是伸!當然,讓,更是一種忍。

麵對高位,常存平常心。大多數人平日間所要麵臨的“機會”,無非是一次出國旅遊觀光的機會,一次由科員升為科長的機會,一次由助理升為經理的機會,或是一次由臨時工升為長期工的機會,等等。細想一想,為了此類的“伸”機,有必要與同事爭得臉紅脖子粗嗎?有必要與朋友打得鼻青臉腫嗎?遺憾的是,這樣的事經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二步利己利人,退三步與世無爭。無爭不是無能,無爭是一種大屈;在大屈之後,就會有成功的大伸。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其意思是:一點點的小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自己眼前,都不能忍讓,肯定會搞亂大的計謀。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隻不過是可憐的匹夫之勇,結果往往會鑄下大錯,原因就在於不懂得讓和忍。

《水滸傳》裏的黑旋風李逵,心地善良耿直,但是總不改暴躁的性情,頭腦易發熱,芝麻點大的小事該讓不能讓,結果自吃不少苦果。比如說在潯陽江中,他被浪裏白條張順灌了一肚子的江水,就是因他不能忍讓一點小事並一味逞凶引起的。

事實上,對於今天的許許多多的40歲的男人來說,忍與讓的字眼在其行為的字典裏,早已無法找到,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若不盡快將這兩個字補進你行為的字典裏,並加以掌握與運用,自食苦果的日子就會到來。

選擇好人生的進退

“進”與“退”都是處世行事的技巧。該進的時候不進,會失去機遇,該退的時候不退,會惹來麻煩,甚至是禍害。

進退之術,古人多有闡發,像“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以進為退”,如此等等。然而,近年來,這些“金玉良言”卻被人們忽略了,當作了“耳邊風”,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般說來,不外乎有這樣兩種原因:一種是身處逆境之人雖能識之,但不能做;另一種是身處順境之人雖能做之,但不能識。

身處逆境,思量最多的就是如何能擺脫眼前的不利局麵,力爭早日振作起來。因此,他們腦子裏縈繞得最多的便是“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思來想去,總覺得自己背水一戰,退無可退。那麼隻能向前踏進,而結果,依然是落了個“山窮水盡”的地步。

相反,身處順境的人,思量最多的則是如何抓住眼前紅紅火火的大好局勢,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影響,“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盡管也時時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但是,他們當中又有幾人能想到“退”字呢?

40歲的男人,應適當利用以退為進的策略。

對於成功者來說,隻要人生目標的大方向沒變,有時候選擇以退為進的策略,才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人們在談到成功之道時,更多地是強調要有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但有時候,如果一味地硬衝硬打,未必是一種最好的方法,以退為進方是一種人生的策略。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波林說:“一個好的研究者知道應該發揮哪些構想,應該丟棄哪些構想,否則,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差勁的構想上。”有些事情,你雖然盡了很大的努力,卻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地位,你所走的研究路線也許隻是一條死胡同。這時候,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抽身退出,去研究別的項目,尋找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