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內科病症(一)(1 / 1)

感冒

感冒是風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以頭痛、鼻塞、流涕、噴嚏、惡寒、發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外感疾病。其輕者,一般通稱“傷風”,其重者,稱為“重傷風”;若病情較重,且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不分男女老少,證候相似的,稱為“時行感冒”。現代醫學中上呼吸道感染屬於“感冒”的範圍,流行性感冒屬於“時行感冒”的範圍。

治法(一)

【取穴】大椎。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刺法】

(1)施以透天涼手法,並使針感向下傳導。撚針5—10分鍾。高熱出汗,經針刺4小時不見體溫下降者,可在一天內進行第二次針刺。

(2)令患者側臥,兩腿屈曲,用雙手抱頭之枕部,使頸部和胸部最大限度向前屈曲,術者持針柄向大椎徐徐刺入,針尖刺透皮膚後繼續與脊椎成15°角,向尾部探進,進1.5—2.0厘米,然後撚轉施透天涼手法。另一手從大椎穴下方沿脊柱至尾部施以循按法。以患者腰骶部產生涼感,做為針刺正確的標準。

(3)針刺大椎後,留針15—20分鍾;出針後,在穴位處加火罐,留置30分鍾。

(4)用三棱針點刺大椎穴局部2—3下,立即在針刺部位拔火罐,以溢血為度,留5—10分鍾起罐,以患者自覺症狀消除決定次數。如病情不減,在原部位連續進行1-2次,待症狀消除停止。

【來源】新中醫,(4):36,1986。

治法(二)

【取穴】大椎。取穴見治法(一)。

【操作】患者俯臥或端坐低頭,醫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條溫和灸,每次20分鍾,或用隔薑灸,每次3—5壯,每日2—3次。應防止皮膚灼傷。

【來源】江蘇中醫雜誌,(5):33,1986。

治法(三)

【取穴】風池。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中,平風府穴處。

【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醫生持針刺入風池穴,針尖微朝下,向鼻尖方斜刺入0.5寸。得氣後,在針柄上插人一段約3厘米的艾條,點燃施灸。每次操作,換艾條2—3次。每日治療2—3次,操作中防止灼傷。

【來源】係筆者經驗,用之多效。

古方輯錄

(1)曲池穴《甲乙經》雲傷寒餘熱不盡,曲池主之。”

(2)大椎穴《甲乙經》雲傷寒熱盛煩嘔,大椎主之。”《傷寒雜病論》太陽與少陽並病,頸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