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支氣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常由呼吸道感染、寒冷空氣、刺激性氣體等物理、化學和精神神經因素等誘發。臨床上,起病突然,表現為發作性氣急、喘憋、哮鳴、張口抬肩、胸悶不適、呼吸困難。發作時,患者多被迫采取坐位或跪位。每次發作曆時數分鍾,甚至數日不緩解。本病屬於中_“哮證”、“喘證”等範疇。
治法(一)
【取穴】孔最。在前臂掌麵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刺法】將針快速刺入孔最穴3—5分,得氣後施瀉法,要求感應向上傳至同側胸部,向下傳至同側拇指,加電針,留針30—60分鍾。
【來源】河南中醫,(6):39,1982。
治法(二)
【取穴】定喘。在背部,當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刺法】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鍾。
【來源】針灸學報,(1):36,1988。
治法(三)
【取穴】魚際。在手掌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刺法】每次隻針一側,每日1次或每發作時針1次,左右交替使用。刺時針尖向掌心斜刺,深5分左右。出現針感後留針20—30分鍾,留針期間每隔5分鍾撚轉行針1次。針刺10次為1療程或每發作時針刺。
【來源】中國針灸,(1):4,1985。
治法(四)
【取穴】四縫。在第二至五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
【刺法】局部消毒後,用三棱針或8—12號注射針頭直刺指縫正中間深約0.8厘米,出針後擠出白色或淡黃色黏稠液體。隔3天或7天後再刺。
【來源】浙江中醫雜誌,(8):354,1984。
治法(五)
【取穴】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刺法】令患者微仰頭取穴,先直刺2分,然後將針尖轉向下方緊靠胸骨後壁緩慢刺入0.5—1.5寸,待針下有沉、澀、緊等針感時,再左右撚轉10—20秒,留針5—15分鍾。
【來源】河北中醫,(3):42,1985。
治法(六)
【取穴】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刺法】進針得氣後,行瀉法(撚轉補瀉),患者自覺有麻木感上行至腋,症狀開始改善,約6分鍾後,哮喘已基本緩解,留針及間歇行針30分鍾後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