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是一種修養,靜不僅可以思考,也可以養性、養心。縱觀曆史,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以靜製動,修煉自身的素養和品性,在靜思的過程中,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思考可能會更上一個台階。心靈最容易受傷和被汙染。保持心靈寧靜,人生中會少去許多誘惑與煩惱。
憤怒是片刻的瘋狂,傷人傷己
有一天,國王對一位大臣說:“你到別的國家,想辦法買一種我們國家沒有的東西。”這位大臣心想:天下所有的東西我們這裏都有了,還要到哪裏找一樣這裏沒有的東西呢?
不過,國王既然這樣說了,大臣隻好派遣一位商人出國尋找。商人也很煩惱,到底要買什麼東西呢?他到處遊曆,還是沒找到自己國家沒有的東西。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長者坐在象背上,喊著:“賣智慧!賣智慧!”商人心想:奇怪,智慧也可以買得到嗎?於是,他走過去問長者:“你要賣的智慧在哪裏?”長者說:“能稱重量、量長短的有形之物,價值都可限量,我賣的智慧無形體、無法稱重量、量長短,這才是真正的無價珍寶。”
商人說:“那好,我要買,你要給我什麼?”長者說:“我告訴你幾個字:‘凡事多思,切莫猝怒,今日用不上,必定有用時。’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好好地思考人生的真理,時時把道理放在心中,不能一碰到外麵的境界就轉動自己的心,粗暴地發怒,如此將後悔莫及。”
商人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沒有拿到有形的東西,但是他把長者的話聽進了心裏,並且交給長者五百兩黃金,算是“買智慧”的費用,然後起程回國。
商人回到家時,剛好是八月十五日深夜,月光明亮地照入屋內。他輕輕推開房門,突然看到架著蚊帳的床下有兩雙鞋,蚊帳裏竟然兩個人,其中一個是他的夫人,另一個是誰呢?
他很生氣,拿了一根棍子,正當要衝向前時,突然想到自己買到的智慧“凡事多思,切莫猝怒”,於是提醒自己要冷靜點,控製點情緒,不能太衝動。就在此時,一位老婆婆掀開蚊帳走出來,原來那另一個人是他的母親。
他很訝異地問道:“媽媽,您怎麼在這裏啊!”
“你夫人感冒發燒,我是來照顧她的。”
他放下棍子,自言自語地說:“很便宜,真的很便宜!”
“你買什麼東西那麼有價值,怎麼一直喊很便宜呢?”
他就對母親說:“我遇到一個很有智慧的人,我用有量有形的黃金換來無量無形的智慧。假如不是他教我要時時冷靜,不可衝動,我剛才已做出傷天害理的錯事了。”
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要動怒,憤怒情緒是人生的一大誤區,是一種心理“病毒”。克製憤怒是人生的必修課,那些怒火橫衝直撞而不加抑製的人是難成大器的。製怒是一種心態,一種修養,一種能力,它更多地需要每個人自己去痛苦地修煉。
相傳,有一武士向一禪師請教地獄與天堂問題。禪師看了武士一眼說:你雖是一個武士,但沒有人會重用你,因為你醜而且笨。武士一聽勃然大怒,他拔出寶劍就要向禪師砍去。禪師不為所動,反而輕聲細語地說道:地獄之門由此打開。武士聞聽此言,知道自己錯了,立刻棄刀於地並謙和有禮地向禪師鞠躬道歉,心中滿是慚愧。這時候,隻見禪師微微一笑,手拈銀須脫口說道:天堂之門由此打開。禪師大智大慧,舉手投足間就將人生的兩極解釋得淺顯明白。
天堂與地獄隻有一念之隔,怒的來源不外乎兩個不滿,要麼對自己的事情不滿,要麼對他人及其事情不滿。聰明的人總是善於克製心中的怒火,讓自己冷靜地思考,不因衝動而犯下錯誤。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全在於我們自己。
有一位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裏的蘭花。在這段時間裏,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打碎了,蘭花撒了滿地。因此弟子們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
禪師回來後,聽說了這件事,便召集弟子,不但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禪師雖然喜歡蘭花,但是並不執著於蘭花,如果因為打碎了蘭花就發怒的話,反而被背離了養蘭花的初衷。心底的快樂最重要,對於我們生活中的“蘭花”不妨淡定從容一些,放開心胸,讓怒氣煙消雲散。
當一個人的尊嚴遭受踐踏,權利受到侵犯,作為一個正常的人,自然就會生出一股憤怒之火;當一個人麵對不公、麵對醜惡、麵對陰暗、怒火便會噴薄欲出。憤怒是人之常情,不會發怒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沒有憤怒的生活則是一種悲哀,猶如烈馬失去了奔跑的能力。憤怒猶如一座活火山,隨時都有可能衝破我們的最薄弱的情誌防線而噴發。憤怒是片刻的瘋狂,它不僅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所以遇事要學會冷靜,控製自己的情緒,否則情緒便控製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