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靜心養品性,靜身得從容(1)(2 / 3)

中國人曆來講求養生之道,容忍是修身養性的基本功課。但據現代科學證實,一味地壓抑怒氣,是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極不負責任的一種做法。在自己要發怒之前可以在心中從一默數到十,暫時平息自己的怒火。等事情過去以後,如果心中的怒火依然無法平息,不妨尋找一些健康的渠道來發泄心中的怒火,據說日本鬆下電器公司有一製怒高招,公司裏建有“精神健康室”,裏麵有公司各個層級經理的橡皮人,如果受了上級的委屈,員工可以到這個房間裏來,拿起棍子,抽打橡皮人消氣。找朋友談心、在無人的地方大吼以及運動都可以發泄人憤怒的情緒,以維持健康的心理狀況。

誘惑可以是動力,太重就是累贅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經典的“延遲滿足效應”實驗,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鎮的一個小學的校園裏,其中一個班的8名學生,被老師帶到了一間很大的空房裏。隨後,一個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他一臉和藹地來到孩子們中間,給每個人都發了一粒包裝十分精美的糖果,並告訴他們:這糖果屬於你,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誰能堅持等我回來以後再吃,那就會得到兩粒同樣的糖果作為獎勵。說完,他和老師一起轉身離開了這裏。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這顆糖果對孩子們的誘惑也越來越大,幾乎不可抗拒。有一個孩子剝掉了精美的糖紙,把糖放進嘴裏並發出“嘖嘖”的聲音。受他的影響,有幾個孩子忍不住了,紛紛剝開了精美的糖紙。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千方百計地控製著自己,一直等到40分鍾後那個陌生人回來。當然,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應有的獎勵。

研究人員進行了跟蹤觀察,發現那些以堅韌的毅力獲得兩顆糖果的孩子,長到上中學時表現出較強的適應性、自信心和獨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禁不住軟糖誘惑的孩子則往往屈服於壓力而逃避挑戰。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麵對眼前的誘惑,通常情況下我們很難控製住自己,這種貪圖享受的心理我們人人都有。但是如果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須抵製住這種誘惑,否則隻會因為眼前的小利而失去機會,自毀前程。

有個愛金如命的皇帝,他搜刮了全國的金子,為自己造了一座金城。又在裏麵建了一座金宮。連宮裏的器具都是金子做的。皇帝喝酒用的是金杯、金壺。吃飯用的是金碗、金筷子,桌子上的燈、筆和煙壺,統統都是金子做的。這位皇帝仍不滿足,他還披著金袍子,戴金帽子,穿金鞋子。他甚至還把好端端的牙敲掉,鑲上滿嘴的金牙。但是皇帝仍不滿足,他還想得到更多的金子。可是老百姓的錢財已被他剝削得沒有一點剩餘了,於是他貼出布告,要聘請有“點金術”的人,教他學點金術。

有一天,京城裏果真來了一個會點金術的“神人”。這個人的手指頭碰上什麼東西,什麼東西就立刻會變成金子。在皇帝的再三要求下,這個“神人”最後把點金術教給了皇帝。皇帝高興極了,連忙跑到花園裏去試驗。在他麵前果真出現了奇跡——手指頭點到什麼,什麼就立刻變成金的。皇帝看見心愛的女兒來了。便高興地用手去摸她的頭。不料。公主立刻就變成了不會動的金人。他又伸手去給皇後擦眼淚。結果,他一碰到皇後,皇後一瞬間也變成了金人。吃飯的時間到了,皇帝高興地端起碗要喝湯,碗變成了金碗,湯變成了金湯。他想吃糖餅,糖餅變成了硬邦邦的金餅。他想吃魚,魚也變成了金魚。晚上他去睡覺的時候,手剛一碰到枕頭,枕頭變成了堅硬的金塊,險些把他的後腦勺碰壞。他剛蓋好被子,柔軟溫暖的被子變成了冷冰冰的金板,壓得他喘不過氣來……這個愛金不要命的皇帝,就這樣,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最後,他守著數不盡的金子。在饑寒交迫中死去了。

點石成金的皇帝是可悲的,但是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人因為欲望太多,而經不住誘惑,欲望的溝壑永遠也填不滿,人心永不知足。想得到更多東西的人,總是會把現在所擁有的失去了。最後得不償失,以慘劇收場。

有一個老方丈分三天派三個小沙彌到某個山澗去采藥。第一個小沙彌一走進那個山澗,馬上被遍地的天然美玉迷住了,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佛像的,就喜出望外地撿了許多回來了。老方丈含笑表揚了他,並囑咐他暫時不要把撿到美玉的事說出去。第二個小沙彌一步入那個山澗,也馬上發現了那些非常漂亮的美玉,他想到美玉是可以雕刻菩薩的,就非常激動地撿了一大包回來了。老方丈也含笑表揚了他,也囑咐他暫時不要把撿到美玉的事說出去。第三個小沙彌來到山澗之後,就開始抱怨前麵的兩個沙彌:這麼多的美玉不撿不是有眼無珠嗎?若用這樣的美玉做成念珠,豈不完美無比?於是,他抱著沉甸甸的美玉回來了。為了不獨占這份“功勞”,他邀上前麵的兩個小沙彌一塊去見老方丈。可是,老方丈遲遲下不了床,病得很重。三個小沙彌就非常驚恐、非常關心地問方丈這是怎麼了,老方丈說:“我病了三天了,可是,手握你們仨為我采來的美玉,一點兒也不起作用,而且越來越重了。”直到這時,三個小沙彌才意識到他們在美玉麵前居然忘記了自己是去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