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一路向前時,勿忘凝思人生(2)(1 / 3)

加拿大卡爾加裏大學商業學教授皮爾斯·斯蒂爾在其新作《拖拉:今日複明日》一書中指出,如今拖拉已經成了一種“流行病”。隨著電腦遊戲和個人日程管理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容易分心,人們不斷改變著自己的計劃安排,導致一些事情拖拖拉拉總是做不成。斯蒂爾所領導的團隊以幾百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拖拉習慣展開了長達10年的研究。他們發現,長期拖拉的人辦事更衝動,在對他人負責等方麵不夠盡職。

有一次,約翰·丹尼斯和他的一位副手到公司各部門巡視工作。到達休斯敦一個區加油站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三點了,約翰·丹尼斯卻看見油價告示牌上公布的還是昨天的數字,並沒有按照總部指令將油價下調5美分/加侖進行公布。他十分惱火,約翰·丹尼斯立即讓助手找來了加油站的主管弗裏奇。遠遠地望見這位主管,他就指著報價牌大聲說道:“弗裏奇先生,你大概還熟睡在昨天的夢裏吧!要知道,你的拖延已經給我們公司的榮譽造成很大損失,因為你們收取的單價比我們公布的單價高出了5美分,我們的客戶完全可以在休斯敦的很多場合,貶損我們的管理水平,並使我們公司被傳為笑柄。”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弗裏奇先生連忙說道:“是的,我立刻去辦。”看見告示牌上的油價得到更正以後,約翰·丹尼斯麵帶微笑說:“如果我告訴你,你腰間的皮帶斷了,而你卻不立刻去更換它或者修理它,那麼,當眾出醜的隻有你自己。這是與我們競爭財富排行榜第一把交椅的沃爾瑪商店的信條,你應該要記住。”然後,約翰·丹尼斯和助手一起離開了加油站。從此之後,那位主管弗裏奇先生做事再也不會拖拖拉拉了。

每家企業都希望擁有一支高效能的工作團隊。作為員工,如果做事拖延,等於自毀前程。一個習慣拖延,精於尋找借口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本職工作的。

很多時候,拖拉的人也都會下定決心改掉這種磨磨蹭蹭的惡習,也經常因拖延時間而心生悔意。但下一次又會習慣性地繼續拖延下去。多次以後,就變成了一種習慣。拖延不僅危害工作,而且最終會使人喪失了進取心,享受著病態的悠閑生活。之所以說是病態的悠閑,是因為在悠閑的同時,他們的內心也充滿了煎熬和悔恨,拖延者總是在罪惡感和麻痹之中徘徊。他們腦中有著立即行動的念頭,但又不由自主地想再拖一會兒,他們了解拖延的後果,卻又因為心理作用而不得不一邊拖拉一邊擔心著嚴重的後果。

對於一個畫家來說,當一個神奇美妙的幻想突然躍入他的思想裏,但是卻迅速得如同閃電一般。如果他在那一刹那間把幻想畫在紙上,必定有意外的收獲,但如果拖延,不願立即動筆,之後即使再想畫,靈感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對於一個作家來說,當一個靈感突然閃現在他的腦海裏時,如果他提起筆來,把那靈感形成文字寫在紙上,也許會成就一部驚世之作。但如果當時無暇執筆來寫,而一拖再拖,那麼,到了最後,靈感就會完全從他思想裏消逝得無影無蹤了。

所以沒有任何其他的習慣比拖拉更為有害,更沒有什麼習慣比拖拉更能使人懈怠,削弱人們做事的能力。如果任由拖拉的習慣逐漸滋生,則個人成功無望,國家、民族也沒有未來。當你感到拖延的毛病正在悄悄向你靠近的時候,你就要告訴自己:立即行動!

珍惜時間才會不惶恐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不論富貴貧賤,每個人每天24小時。不過,有的人真正有效地利用了它,而有的卻把它白白地浪費掉了。每個人擁有的最終時間是和自己的生命等長。珍惜時間,從另一個角度就是珍惜生命。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自己的財產,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把時間比作資本。米蘭·昆德拉說:“我討厭聽我的心髒的跳動,這是一個無情的提示,它提醒我生命的分分秒秒都被點數著。”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珍貴的。所以很多的名人都非常地珍惜他們的時間。

貝爾生於英國,從小就對一些新奇的事物很好奇,並且經常自己動手做實驗,還因此把家裏的東西弄壞了很多,雖然母親常常管製他,可也拿他無奈,就隻好順著貝爾。貝爾年輕時,經常配合父親做聾啞人的教學工作,並因此對殘疾人產生了深深的同情,所以在很早的時候,他就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能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已經擔任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他希望人類在很遠的距離也能夠通過聲音來交談。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貝爾抓緊一切時間投入試驗。由於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他的試驗進行得非常艱難。一個猜測性的想法,有時候會讓他進行上百次的試驗。對時間的充分利用是貝爾的一個特點。有時候,他的助手托馬斯·沃森會在半夜聽到他的聲音,催他起床去幫忙或者去聽他的新想法。在波士頓大學的教授裏,睡得最少的是貝爾,休息最少的還是他。為了自己的發明工作,他幾乎不參加學校的娛樂活動。他總是顯得很匆忙,甚至連走路都是一溜小跑。為了早日取得試驗的成功,貝爾經常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工作,因此很多助手都不願跟隨他,害怕他這種“苛刻”的時間觀念。貝爾和助手經常是清晨走進實驗室,直到滿天星辰的時候才出來,一天就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