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一路向前時,勿忘凝思人生(4)(3 / 3)

要想成功,唯有用勤奮來驅逐懶惰。那些試圖繞過勤奮而去追逐成功的人,總是會被排斥在成功的殿堂之外。因為懶惰永遠無法實現理想,財富隻在辛勤的勞動和晶瑩的汗水中獲得。如果你渴望成功、渴望富有的話,就要做一個遠離懶惰的人。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便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會靠著牆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大師。

“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經常被我們用來形容勤奮和刻苦的學習。勤奮的人能夠用自己的努力打通成功的通道,成為他人學習的榜樣。說到懶惰,人人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誰都想讓自己遠離這個壞毛病,讓自己變得勤奮一點,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充實一點。但是真正能夠克服懶惰並不容易,我們可以從難度小或者自己愛幹的事情開始,給自己定些小目標,然後爭取完成。用忙碌來擠壓懶惰的時間,逐漸改正自己的惰性。堅持努力一段時間,一定會有一個全新的自己。

細致不是人生的枷鎖

“蝴蝶效應”的說法源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用一種形象的比喻來表達這種微小差異帶來的巨大影響: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扇動起來的小小旋渦與其他氣流彙合,可能會引起一個月後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風暴;亞馬孫流域的一隻蝴蝶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會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這並不是氣象學家危言聳聽,類似這樣細節所產生的“魔力”也存在於我們的人生曆程中。

不經意間發生的細節,卻可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細節常常不被人重視,但是卻可能影響到整個局麵。

國王理查三世和亨利公爵準備拚死一戰,這場戰鬥將決定誰統治英國。戰鬥進行的當天早上,理查三世讓馬夫備好自己最喜歡的戰馬。“快點給它釘掌,”馬夫對鐵匠說,“國王希望騎著它打頭陣。”鐵匠飛快地釘好了三個馬掌,但他在釘最後一個馬掌時發現缺了一顆鐵釘,而國王馬上就要出征作戰,已經來不及把最後一隻馬掌釘牢了。“但願馬掌不要掉下來”鐵匠心想。理查三世騎著戰馬出發了,他衝鋒在前,指揮士兵迎戰敵人。敵軍已經亂了陣腳,國王的隊伍眼看就要獲勝。這時,突然一隻馬掌掉了,奔跑的戰馬猛地跌翻在地,理查三世也被掀在地上。敵軍看見理查三世落馬,立刻反守為攻,衝上來俘獲了他。從那時起,英國就流傳著這樣一首諺語: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隻馬掌;少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