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們沒有辦法做到耶穌所說的“愛你的敵人”,最起碼也應該多愛自己一點,我們不應該讓怨恨控製我們的心情,健康和容貌。
人一旦受到傷害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怨恨,一種是寬恕。
怨恨是人對受到深深的、無辜傷害的自然反應。但無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怨恨都是一種鬱積著的邪惡,它窒息著快樂,危害著健康,它對怨恨者的傷害比被怨恨者更大。心中充滿怨懟的人,即使窗外的陽光再溫暖,他也感受不到,因為他已經陷在自己的冰冷地窖中,難以自拔。
你一定見過這樣的女人,她們的臉因為怨恨而有皺紋,因為悔恨而變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樣美容,對她們容貌的改進,也及不上讓她心裏充滿了寬容、溫柔和愛所能改進的一半。
如果怨恨使你精疲力竭,使你疲倦而緊張不安,使你的外表受到傷害,使你得心髒病,甚至可能使你短命的時候,回頭再看看自己走過的路,這樣做值得嗎?
我下麵要講的這個故事發生在18世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農場裏住著農夫費蘭克和他的一家人。一年秋天,他去鎮裏賣糧食,家裏卻發生了一場慘禍:他的妻子和五個孩子被一夥盜賊殺死了!警察局抓到了三個人,但主犯卻逃脫了。費蘭克憤怒欲狂,他發誓,一定要抓到那個殺人犯,給家人報仇。就這樣,費蘭克追查了整整33年,終於在德州的一個小鎮裏發現了那個人的蹤跡,而此時費蘭克已經是67歲的老人了。他踢開了殺人犯小屋的門,衝了進去,卻發現那盜賊正躺在床上痛苦地喘息,他馬上就要死去了!那蒼老的盜賊乞求費蘭克一槍打死他,費蘭克沒有那樣做。他離開了小屋,坐在路邊失聲痛哭,他耗費了自己最好的光陰,結果得到的竟然是這樣一個結局。
費蘭克的經曆真是一個悲劇,33年的時間裏,他一心想著報複,他的生命裏除了仇恨一無所有,而他得到了什麼呢?一個衰老並快要死去的仇人,他的報複對那個仇人來說甚至是解脫,那他這麼多年的仇恨有什麼價值呢?
生活中,可能會有很多人有心或無心地傷害了你,如果你要逐個去報複的話,那你就會永遠生活在痛苦的仇恨裏。所以,千萬不要養成記恨報複的心理習慣,它會使你的生活失去秩序,行為越來越極端,最後受傷害的還是你自己。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寬恕別人,因為寬恕別人就是在寬恕你自己。
路易斯密得說:“也許在很久以前,有人傷害了你,而你卻忘不了那件不愉快的往事,到現在還痛苦不堪,那就表示你還繼續在接受那個傷害。其實你是很無辜的,你要了解到,你並不是世界上唯一有這種經驗的人。趕快忘掉這不愉快的記憶,隻有寬恕才能釋放你自己,讓你鬆一口氣。”
曾經有三位前美軍士兵站在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前,其中一個問道:“你已經寬恕了那些抓你做俘虜的人嗎?”第二個士兵回答:“我永遠不會寬恕他們。”第三個士兵評論說:“這樣,你仍然是一個囚徒!”
那位士兵確實還是個囚徒,他把自己囚在自己的心獄裏而不能自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寬恕別人就是不放過自己。
有人問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兒子,他父親是否懷恨敵人。他回答他父親從不浪費一分鍾去想那些他不喜歡的人。
前紐約市長威廉·蓋倫就以此作為他從政的原則。他曾遭槍擊,險些致命。當他躺在床上掙紮求生時,他說自己每晚睡覺前,必原諒所有的人和事。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他的《悲觀論》中,把生命比作痛苦的旅程,然而在絕望的深淵中他仍說,如果可能,任何人都不應心懷仇恨。
加拿大的一個國家公園有一個風景美麗的山景,這座山是為了紀念英國護士艾迪絲·科衛爾於1915年10月12日在德軍陣營中殉難而命名的。她當時在比利時的家中收留照顧一些受傷的法軍與美軍,並協助他們逃往荷蘭。在她即將行刑的那天早上,軍中的英國牧師到她被監禁的布魯塞爾軍營中看她,她說自己到現在才明白,光有愛國熱情是不夠的,她不應該懷恨和怨恨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