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 養生發展源流(1 / 3)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馬勒博士曾講,“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將會失去一切”。阿拉伯有句諺語,“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才能有一切”。在我們偉大的祖國醫學寶庫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中醫養生學,經過五千年的演繹,中華民族在實踐中勇於探索,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經驗,創立了既有係統理論、多種流派、多種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醫養生學和中華養生文化,目的就是珍愛生命,維護健康。

中醫養生有著悠久的曆史。自上古時期,人們就開始注意衛生、環境和健康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經典之作《黃帝內經》有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一精辟論斷成為後世養生發展的重要基礎。數千年來,曆代養生學都有繁榮發展,可謂各擅其長,對於延緩衰老,提高人類壽命做出了卓越貢獻。

1.1上古時期養生智慧——養生的萌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養生主》一篇,該篇專門論述養生。所謂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之意;所謂生,即生命、生長之意。養生的起源最早追溯至我國五千年前的上古時期,當時人們已懂得生活規律需順應自然,開始用飲食調養和宣導術追求健康,並已經注意到環境養生。

在出土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已有“沫”(洗臉)“浴”(洗澡)等表達清潔的文字。原始社會末期,人們用宣導、運動的方法來防治疾病,《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所謂“舞”,就是活動關節,並使氣血暢通的一種導引術雛形。由此可見,遠古時人們已經知道運用舞蹈的方法來預防關節病痛。

火種與酒的發現和應用改善了人類茹毛飲血的飲食條件,人們開始吃熟食,防止了許多腸道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可以說是飲食養生的開端。相傳商朝開國宰相伊尹,精於烹調技術,對養生之道頗有見解,著有《湯液論》。葛洪的《神仙傳》中記載了古人尊為壽星的彭祖,傳說中他養生有道,善於烹飪,懂得情致調理和飲食起居調理,懂得氣功煉氣運動,到商朝末年活了800餘歲的高齡。

上古的生活雖然簡陋,但人們也懂得了居住環境與健康的關係。由於河流山澗穀地水源充足,土地肥沃,食物豐富,人們最初都在河穀地區聚族而居,即使遇到自然災害,被迫遷徙時,也總要觀看水流和幹濕情況,以確定新的居處。為避野獸,白天揀拾橡栗,晚上築巢睡於樹上;夏天儲存柴火,冬天燒了取暖。這一切說明了當時的祖先們已懂力求構造良好的環境,以達到保障健康、減少疾病的目的。養生的萌芽便由此起源,開始發展。

1.2春秋戰國時期養生智慧——養生的初起

春秋戰國時期——養生發展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此時期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新時期生產關係的變更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科學文化呈現“諸子峰起,百家爭鳴”的景象,形成了“九流十家”等諸多學術流派,其中對養生保健影響最大的是儒家、道家養生思想及《黃帝內經》體現的養生保健經驗,為我國養生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時期的養生崇尚自然,順乎自然;強調重視精、氣、神;主張靜態養生。

道家泛指以先秦老子、莊子學說為中心的哲學流派以及後世的道教。它的養生宗旨是通過道法自然、返璞歸真、清心寡欲、避世靜養等方式達到祛病延年、長生不老的目的。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第一,順應自然。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道產生並遵循道而運動變化的,他在《道德經》中提出了順乎自然的養生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應該遵循並效法自然界中的客觀規律,唯有如此才能獲得對生命的保全和養護,如果人與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發生疾病,導致衰老。莊子創立了順乎自然的氣功養生法。中醫六字訣“吹、呼、唏、嗬、噓、呬”調氣法即源於《莊子·刻意篇》中“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講的是順其自然,吸取真氣以排出廢氣,廣泛用於養生鍛煉。第二,重視精、氣、神。《莊子·知北遊》中的“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告訴人們要養護好一身之氣,氣聚於體內則人生,氣散於體外則人死。第三,清心寡欲,靜態養生。老子的“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藥”就說的是心神寧靜、不輕舉妄動,清態淡泊、不要有過多的欲望,精氣便會內安而有益於增長壽命;莊子的“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即提倡安靜清閑,勿太多欲望,以此使神誌健全,精神內守,益壽延年;《老子·八十親》中還提出了致靜的具體方法,要“知足常樂,少私寡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養生原則中的靜養也是由此發展而來。第四,主張貴柔,即新生的東西是柔弱的,但卻富有生命力,而事物太強大,反而會引起衰老。如果經常處在虛和平易的地位,就可以避免過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張無欲、無知、無為,“返璞歸真”,回複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第五,認為治病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即沒病時防病,就不會生病。這為以後中醫養生學“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打下了基礎。同時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注意到房事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有節製的性生活有助於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