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把養生的理念叫做“養生之道”,養生的方法叫做“養生之術”。關於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的關係,《黃帝內經》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即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效法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指導養生活動,正確掌握和實行各種養生術,飲食有所節製,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飲料,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誌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具有養生智慧的人,一定順應四時規律,適應寒熱氣候的變化,同時又注意調節情緒,沒有過分的喜怒波動,並安心於日常平淡的生活,性格上努力做到平和,既不剛愎自用,也不優柔寡斷,剛柔自如,沒有偏頗固執。
傳統中醫養生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但是現代生活方式把人們帶入重重非自然環境中,人們的身心狀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現代生活方式下,人們出門坐車,上樓有電梯,熱了有空調,冷了有暖氣,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那麼人們如何結合環境的變化來進行養生呢?本章將從天人相應、順應自然;動靜結合、形神一體;謹養正氣、慎避邪氣;三因製宜、審因施養;悅情養性、調暢情誌五個方麵細說養生之道。
2.1天人相應,順應自然
天人相應,即人與自然一體。《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上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問·寶命全形論》上說“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地為之父母”。意思是說,人是天地之氣所生,自然萬物也都是天地之氣所成,萬物的多樣性是“同氣異形”的表現。天地自然是人類生命的源泉,自然萬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條件,而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及其組成部分,也必定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與製約,唯有這樣才能安然生息。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四時氣候變化的一般規律,生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相應的適應性變化。人體與自然界相應,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五髒六腑、四肢九竅、皮肉筋骨、血脈等活動都與四時變化相適應。
2.1.1四時與情誌
人的情誌變化與四時變化是密切相關的。《黃帝內經》中講,春三月,精神情誌活動應當順應春季陽氣升發的態勢,保持舒暢條達,否則違背春陽生發之氣,情誌抑鬱,便會引發疾病;夏三月,陽氣漸盛,應當使情誌疏泄有度,勿大怒,怒則擾亂心神、動氣傷肝;秋三月,陽氣始收,應當保持神誌安寧,以避開秋季肅殺之氣;冬三月,陽氣潛藏,情誌活動不要妄動,不要過於激動、悲泣等使誌外泄,以免擾亂人體陽氣精神,而使陽氣不能內斂潛藏。正如《黃帝內經直解》所說,“四氣調神者,隨著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髒之神誌也”。明確告訴人們,調攝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主動順應四時節氣的變化,增強內在髒氣的適應能力,才能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
2.1.2四時與氣血
中醫學認為,當氣候溫暖天氣明朗,人體氣血、津液旺行,行於脈外之衛氣浮於體表,氣血暢通易行;當氣候寒冷天氣陰暗,人體氣血、津液運行緩慢,易凝滯沉澀,衛氣沉於裏。因此,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向於表,表現為皮膚鬆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易趨向於裏,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溺等。這說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經脈的影響是顯著的。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違背了春生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不能生發,就要發生肝氣內鬱的病變;若在夏天不注意保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就要發生心氣虛的病變;到了秋天,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陰之氣不能收斂,就要發生肺熱脹滿喘息的病變;到了冬天,不好好養生,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腎氣不能閉藏,就要發生腎氣不能蓄藏的病變。
2.1.3四時與髒腑經絡
《黃帝內經》上說,“肝氣旺於春,心氣旺於夏,脾氣旺於長夏,肺氣旺於秋,腎氣旺於冬”。這說明隨著季節的變化,人體髒腑生理功能活動也有旺衰。養生應順應主時髒腑的生理特性,如肝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點是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旺於春,春季養生要早起散步,活動筋脈,舒暢情誌,適應自然界一片盎然生機,順應肝髒生發之氣,不宜懶臥抑製情誌以逆反肝的特性。又有“春季氣行在經脈,夏季氣行在孫絡,長夏氣行在肌肉,秋季氣行在皮膚,冬季氣行在骨髓中”。可見,經氣的運行也隨季節而發生變化。所以,人體的養生要根據四時變化,保養五髒,進行不同的養生保健治療。
2.1.4四時與脈
心主血脈,心髒搏動把血液注入血管而形成脈搏。血液循行於脈管之中,流布全身,運動不息,除了心髒的主導作用外,脈的形成和運行與各髒腑氣血密切相關。四時變化不但與髒腑氣血密切相關,而且與脈象變化息息相關。春季陽氣生長,人體氣血逐漸充盛於外,脈象與之相吻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遊在水波之中;夏季陽氣盛長,人體氣血充盛於外,脈在皮膚之上,同萬物茂盛繁榮一樣脈象盛滿如矩;秋季陰氣始生,氣主收斂肅降,人體氣血由盛轉入平穩,開始趨向於裏,脈在皮膚之下,脈象平穩,好像蜇蟲將要伏藏的樣子;冬季陰氣大盛,陽氣閉藏,人體氣血內藏,脈沉伏在骨,猶如蟄蟲藏伏的那樣固密,又如冬季人們避寒深居室內。因此,人體在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變化規律中,脈象也相應地有春夏秋冬四種不同表現。
2.1.5四時與發病
四時氣候有異,每一季節各有不同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還有些季節性多發病。例如,春季多溫病,秋季多瘧疾等。此外,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疾病,同一疾病亦會隨著四時氣候的變化有輕重緩急,如春夏木火炎盛,陽氣外泄,氣血趨向於表,體內液體從體表排出,陰液外泄,陰氣更加虛弱,則虛勞症狀加劇;秋冬金水相生,陽氣內藏,氣血趨向於裏,皮膚致密,陰液內守,則虛勞症狀減輕,因此凡虛勞內傷之人,應根據一年四季陰陽進退變化的規律,進行有針對性的養生保健。現代醫學認為,某些慢性疾病,往往在季節變化和節氣交替時發作或加重。例如,心肌梗死、冠心病、氣管炎、肺氣腫等常在秋末冬初或氣溫突變時發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發作,青光眼好發於冬季等。掌握和了解四季與疾病的關係或疾病的流行情況,對防病保健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養生小故事:從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看順應自然之養生規律
春秋戰國時期,庖丁被請到國君的宮裏,為其宰殺一頭肉牛。隻見庖丁用手按著牛,用肩靠著牛,用腳踩著牛,用膝蓋抵著牛,動作熟練自如。站在一旁的國君不覺地看呆了,他禁不住高聲讚歎道:“啊呀,真了不起!想不到你宰牛的技術如此高超!”
庖丁趕緊放下刀,對國君說:“我做事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在剛開始學宰牛時,因為不了解牛的身體構造,眼前所見無非是一頭頭龐大的牛。等到我有了三年的宰牛經驗以後,我對牛的構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時,出現在眼前的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拆卸下來的零部件了!我可以嫻熟自如地按照牛的身體構造,將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連的空隙之處,利用這些空隙便不會使屠刀受到絲毫損傷。技術高明的廚師是用刀割肉,一般一年換一把刀;技術一般的廚師則是用刀去砍骨頭,所以他們一個月就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宰殺過的牛不下上千頭,可是刀口還像剛在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鋒利。我用極薄的刀鋒插入牛骨的間隙,自然顯得寬綽而遊刃有餘。”
國君聽了庖丁的一席話,連連點頭,似有所悟地說:“我聽了您的這番金玉良言,還真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世間萬物都有其固有的規律,隻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久而久之,就能掌握其規律,而做到熟能生巧。人們的養生活動大都需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各類資源,並且按照自然規律去從事養生,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養生效果。
2.2動靜結合,形神一體
2.2.1靜養神
中醫學認為,精、氣、神是人體三寶,對於一個健康的人來說,這三者缺一不可,它們的盛衰直接關係到人的生長、發育和衰老的狀態。養生的精髓就在於調養這三種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精為生命的本源物質,氣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而神則是生命活動的象征。神是精神意識狀態和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隻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現象。人的髒腑組織的功能活動都受神的控製、支配和調節,如果失去神的主宰,則髒腑功能紊亂,甚則神去而人息。
關於神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清靜養神。養神思想始於先秦的老子和莊子。《老子》講:“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不死之藥”。莊子繼承老子的學說,在《莊子》中提出了“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主張,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內,邪氣不能侵襲。隻有心裏清靜,才能得以調心養神。心靜神安,精氣逐漸充盛,形體健壯,邪不可侵;心神躁動不安,精氣日益耗損,則形氣早衰。思想上要保持內心清靜安寧,不貪求妄想,不過分追逐名利,試想醉心於名利的人,身體衰憊了,要名利還有什麼用呢?在物質生活方麵,應當知足常樂,不能奢求無度、胡思亂想、永不滿足,不然就會擾亂心神,影響髒腑組織的正常活動。因此,要想清靜養神就需做到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去妒忌。
第二,適度用神。靜養神是為了用神,養和用是一消一長的關係,隻有積養中有用,用中有養,才可使神生生不息,生機勃勃。大醫學家孫思邈,一生勤奮,百歲高齡,依然孜孜不倦,思維敏捷,寫下了醫學巨著《千金方》。因此,神不可不用,也不可過用,勞神太過則耗精傷氣,損害身體,勞而有度,心神和諧,方有利於健康。
第三,節欲守神。欲即欲望,是人們對一切物質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追求。節欲即節製自己對這兩方麵的過度追求,使身體不至於因欲望太過而耗神傷精,現代說的節欲主要是節製性欲。古人認為一個人若在生活上貪欲無度,永不滿足,使心神耗散,心理健康就要受到損害。人的性欲是生物的本能,不可以絕,也不能禁,但要注意適度,做到既不絕對禁欲,也不縱欲過度。正常的性生活,不僅對身體有益,而且可以調節情感,使心情愉快,調動生活和工作的積極因素,有利於生活保健,尤其有利於心理健康。但如果不加節欲,縱欲無度,耗傷精血,則損害健康。此外,精是神的物質基礎,沒有精則神不能化生,精氣充足則神誌清。我國古代曆代醫家在強調養神的同時都非常重視節欲保精,認為節欲保精是人長壽的根本方法之一。
第四,順時調神。人們的起居作息要順應氣候變化,並且要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來安排生活,而養神也應隨著四時變化而不斷的調節。春季屬木,與肝相應,肝主疏泄,在情誌為怒,喜條達而惡抑鬱。春季養生時,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要做到心胸開闊,神情樂觀愉快,使人的情感隨同春天生發之氣而升,充滿勃勃生機,以利於春陽生發之機。夏季屬火,與心相應,此時大地生機盎然,萬物繁茂,人的情感也應隨著盛夏而精神飽滿,精力充沛。夏季養生,要使誌勿怒。因夏日炎熱,心緒躁煩,靜神可寧心,除暑熱心煩。因此,夏日人的情感應當以靜為宜,避免急躁而助長炎熱之邪。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說的就是調養精神使心寧靜,久之熱不可傷心。秋季屬金,與肺相應,肺在誌為憂,悲憂易傷肺。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常讓人有淒涼感,產生憂鬱煩躁等情緒變化。秋季調神應“使誌安寧”,即保持精神內守,不燥不急,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冬季屬水,與腎相應。冬季萬物蟄伏潛藏,為適應冬季陰氣伏藏的特點,人的情誌也應伏藏於內,以求得精神安靜。
第五,怡情暢神。即保持心情舒暢,不管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什麼困難、悲憤和激動之事,都要保持穩定的精神狀態,使心靜神安。古人認為,在調神的過程中,應不斷加強意識修養,鍛煉良好的性格及道德情操,不致由於突然的情感變化影響身體健康。現代人們生活中有許多因喜發狂、因悲因怒暈厥或血壓急劇升高的事例發生。當在任何困難、憤怒、激動之事麵前,做到心安不懼、神靜不煩、樂觀向上,積極參與各種文體活動、體育鍛煉、體力勞動,即可怡情養性,調養情誌。
2.2.2動養形
精神的調養固然重要,然而“形乃神之宅”,隻有形體完備,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狀態。無論是古代醫家、養生家或是現代國內外老年醫學專家,都認為適宜的運動可以促進機體精氣流通、氣血暢達,以動形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通利九竅,從而達到增強生命力、抵禦病邪、祛病延年、健康長壽的目的。《呂氏春秋·達鬱篇》中首次提出了運動養生觀,“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意思是說人的一身氣血必須保持流暢,要想氣血流暢必須依靠運動,動形則不鬱。漢代名醫華佗也強調通過適度地勞動,達到人體氣血流暢,氣機暢達,脾胃健旺,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如此則少病或無病,益壽延年。
養形的內容十分廣泛,慎起居、調飲食、避寒暑、節勞逸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都是為了養好形體。
養形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起居有常。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與自然界息息相通,四時陰陽的變化,寒暑交替的規律直接影響著人體陰陽氣血的變化和髒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因此,根據四時陰陽的變化而調整起居時間,順應寒暑交替的不同氣候環境是保養人形體的重要法則。古代養生家認為有規律的起居作息能提高人體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避免發生疾病,達到延緩衰老、健康長壽的目的。現代醫學認為,有規律的作息製度可以在大腦神經中樞建立各種條件反射,並使其不斷鞏固,形成穩定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一係列條件反射,又能促進人體生理活動有規律的健康發展,人們必須根據季節變化和個人的具體情況製定出生理需要的作息製度,並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穩定平衡的良好狀態。
第二,飲食調養。主要是通過合理而適度的營養補充,使氣血充足,髒腑功能旺盛,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髒腑陰陽的偏頗,調養體質,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食物對人體的滋養作用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根據食物的氣味特點和人體本身陰陽盛衰的情況,給予適宜的飲食營養來達到補充營養和調整陰陽平衡兩全的目的。中醫認為精生於先天而養於後天,精藏於腎而養於五髒,水穀之精氣足則腎氣盛,腎氣盛則形體健壯而精神旺盛。飲食調養首先要“謹和五味”,不偏食,全麵營養;其次,進食要有節製,定量定時;再次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最後,不同體質采取不同的膳食。
第三,順應四時。主要是順應四時變化來調節自己的精神起居,實現身心健康。具體內容見第三章。
第四,勞逸適度。首先要適度做體力勞動。一項調查顯示,90%的90歲以上長壽老人都是從事體力勞動者,現代科學觀察和研究表明,適度的體力勞動可增強心肌收縮,增加血液供給,改善血液循環;提高老年人肺活量,增加血氧含量;促進胃腸道分泌和蠕動,增進食欲;改善神經係統功能及體力勞動所致的輕度疲勞,解除神經緊張,有助於睡眠等。其次,要適度用腦。人的大腦有“用進廢退”的規律,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科裏斯指出:“腦子用得越少,越易老化”。勤學好思的人,腦內的血液循環較好,有助於防止腦細胞萎縮,可以延緩大腦細胞的衰退。生命在於運動,這種運動不僅指身體運動,還包括腦運動,通過大腦協調機體各部分功能,達到健身的目的。
2.2.3動靜結合,形神互養
動和靜是宇宙間事物運行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麵,有動必有靜,有靜必有動,靜是相對的,而動是絕對的。人的形體屬陰屬靜,人的神氣屬陽屬動,中醫講究形神合一,無形則神無以生,無神則形不可治,即所謂神氣離開形體則無所依附,身形無神氣則成塊死物。《周易》中說,“一陰一陽謂之道”“剛柔者,立本者也”,強調陰陽互根,動靜結合,形神並存,才是一派生機。
生命在於運動,也在於靜養。運動要適度,過度運動有損健康,長期的劇烈運動反而破壞生命的自然節律,不但不會延長壽命,還會加速人體的損耗與退化。古人養生功“八段錦”“太極拳”和“易筋經”,是動中寓靜養生的典範。“太極拳”是根據《易經》的陰陽理論、經絡學說、道家到銀河吐納等法綜合創造的一套符合人體結構、天地運行規律的一種養生術功,外動內靜、動中求靜、動靜兼備,剛柔並濟是其功法的特點。“八段錦”源於道家導引術以肢體運動為主的功法。“易筋經”也是容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為一爐。動中含靜,靜中有動,練功時用意不用力,強調用意念引導肢體肌肉發力,借助於呼吸吐納使體內氣機在髒腑運行,達到舒筋活絡強健筋骨、提升健壯髒腑功能的效果。
動靜互養的原則,還突出了審時度勢的辨證思想特點。從體力來說,體力強的人可以適當多動,體力較差的人可以少動,皆不得疲勞過度。從陰陽來說,動則生陽,陽虛者應以動養為主,但不可以過於劇烈;靜則生陰,陰虛者應以靜養為主,但也必須配合動養。有些人特別好動,陽氣又偏盛,就必須加強靜養,否則身動、心動、氣動,就會出現上火、傷陰等熱性病;有些人喜歡靜,但如果睡得太多,靜坐工作,時間久了,就會耗散真氣,人也會萎靡不振。從病情來說,病情較重,體質較弱的,可以靜功為主,配合動功,隨著體質的增強,可逐步增加動功。從時間上來看,早晨宜先靜後動,有益於一天的工作;晚上宜先動後靜,有利於入睡。
2.3謹養正氣,慎避邪氣
2.3.1內養正氣,外避邪氣萬物
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權利都是平等的,無論是細菌、病毒,還是人類、動物、植物。為什麼我們人類生活在各種細菌、病毒中而仍能保持健康的身體呢?《黃帝內經》上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當人體處於平和狀態時,具有抵抗各種細菌、病毒的能力,是可以和它們和平共處的。而如果身體狀況變差,那麼細菌、病毒這些邪氣就有了可乘之機,會壓過身體中的正氣,正不抵邪,就會生病。
“內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何一種養生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保養正氣。保養正氣就是保養人的精、氣、神。人體諸氣得到養護,精和神就自然得到充養,人體髒腑氣血功能得到保障,即“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保養正氣要注意以下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