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四時養生(1 / 3)

四時養生即四季養生。素有“養生寶典”之稱的《黃帝內經》,主張人須順應自然規律,依據自然界的運行法則修養生機。在自然界,四季最明顯的變化除了氣候的溫、熱、涼、寒變動之外,再有就是各種生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變化。人的養生要順應自然氣候的更替和變化,“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在每個季節做該做的養生保健,才能真正做到合理養生、益壽延年。相反,如果平時不按照自然界的氣候和事物變化規律生活,遇到非正常氣候就容易發病,而這些病不是即時發生的,是先前積攢的。

春季,乍暖還寒,萬物複蘇,陽氣開始生發,是一年中最生機盎然的季節,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春季白天的陽氣來得比冬季要早,夜晚來得遲,所以春季順應陽氣的變化,宜晚睡早起。春屬木,木為肝,春季應注意養肝,讓肝氣舒發,精神愉悅。有了春季陽氣的“生”,才有夏秋冬季的“長、收、藏”的變化。

夏季,自然界的陽氣經過春季的不斷生長,逐漸旺盛而充足,天地萬物生長態勢更加猛烈,呈現出一派繁茂的景象。宜順應自然規律晚睡早起,無厭於日,自然乘涼,舒展身心。夏季屬心,應縱情自然,逍遙山水,讓身體自然發散,經脈暢通。

秋季,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氣溫逐漸降低,空氣由潮濕變幹燥。秋風落葉,蟄蟲將去,陽氣趨於收斂,生機趨於潛藏,一派肅降之象。秋季屬肺,應避免外邪的侵入,適當收斂,使陽氣收而不虧,應養收。

冬季,是一年四季的終結,氣溫寒冷,萬物凋零。此時陰氣盛極,陽氣斂藏,而人的陽氣也要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閉藏陽氣,但又藏而不僵。冬季也是新生命的孕育萌芽期,蟲獸蟄居冬眠為春季活動蓄積能量,樹木則落葉添根。因此,冬季,人體應當養精蓄銳,蓄勢待發,為來年春夏陽氣升發打好基礎、堅固根基。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季節的交換輪回中,生命在自然生生不息的規律中人們要順應它,尊重它,靜思它,體悟它,因天之序,無為而無所不為。

3.1天人相應之道

四時與人體健康關係非常密切,在防病保健中順應自然規律,充分考慮季節、節氣、天氣寒熱的變化,順四時,養天年是古人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重要法寶。

3.1.1四時養生的內涵

四時養生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時令氣候,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采取調攝精神,注意飲食起居、體育鍛煉等多種措施進行調養,以達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獨自生存,而是要在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疾病預防等各方麵順應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以達到陰陽平衡、髒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誌舒暢的目的,像古人一樣“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3.1.2如何進行四時養生

(1)順應主時髒腑的生理特性

按照中醫五行學說,人體五髒各主其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隨著季節的變化,髒腑的生理活動也有衰旺之時。如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是主升發、喜歡條達通暢而厭惡抑鬱阻滯,旺於春,因此春季養生就要早起散步,活筋脈,使情誌保持舒暢,適應自然界生機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以順應肝氣的升發,而不宜懶臥於室內、抑鬱情懷,違背肝的特性;又如腎的生理特性是主藏精,冬季自然界陰氣盛陽氣衰,萬物處於閉藏狀態,人體的陽氣也應該潛藏,因此冬季養生要順應腎主封藏的特性,減少劇烈運動和活動,以助陽氣的內藏,忌煩勞大汗,擾動陽氣。

(2)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中醫四時養生的根本理念。在一年四季中,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夏養陽”,即為春夏之季,陽氣漸生漸長,天氣由寒轉暖,由暖至暑,人體陽氣亦隨之升發宣達旺盛,此時順應天時特點,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維護幫助陽氣的升發,讓陽氣升發而不匱乏,生長而不亢盛;“秋冬養陰”,即為秋冬之季,陽氣漸消漸斂,氣候逐漸變涼,人體陽氣亦隨之逐漸收斂、陰氣漸盛,潛藏於內,此時順應天時特點蓄積能量,增加營養,保養陰精,能收到更好的養生效果。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包括在情誌調節、起居、運動及食藥等方麵都要養陽益陰,而不是單純的“補陽”“補陰”。春夏調養當使人體陽氣宣達通暢又不過分消耗,屬陽虛體質或慢性陽虛的患者,可抓緊此時以食藥助長陽氣生長;秋冬調養當使陽氣內趨內斂以固攝陰精、藏而不泄,陰虛體質或慢性陰虛的患者,可抓緊此時以食藥補陰,助長陰精收藏,從而在養生過程中始終保持陰陽精氣的充沛與平衡。

現在的人,春夏不能養陽,每受風涼、飲食生冷、情誌鬱悶,便傷及陽氣,使陽不守陰,以致到秋冬季節多生泄瀉病;秋冬不能養陰,每當躁動、縱欲過度、過於溫補之時,便傷及陰氣,使陰不斂陽,以致春夏季節多患火證。而目前臨床上也普遍證明了春夏養陽,可使秋冬季節性疾病(如哮喘等)得到有效預防或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秋冬養陰,可使春夏季節的一些疾病(如傳染病等)得到有效預防或達到“夏病冬治”的目的。由此可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能使養生更好地“順四時而適寒暑”。

(3)春捂秋凍

春季陽氣開始升發但尚不充盛,陰氣開始消減但尚未完全退去,因此春季人體的肌表雖然順應氣候轉暖而開始疏泄,但抗寒能力相對較差。為預防倒春寒,必須注意禦寒保暖,使陽氣不受傷害,逐漸升發至強盛,此即“春捂”。秋季是由夏入冬的過渡季節,氣溫逐漸降低,天氣漸涼,但是晚秋的溫差變化不如春季大,此時雖涼而不至寒冷,不宜過快增添衣服,使身體逐漸適應寒冷氣候,增強禦寒能力,調動機體防病功能,有利於冬季預防感冒,此即“秋凍”。而到秋末之時,氣候已經很涼,應當適當增衣,不可過度薄衣而受凍,甚至致病。

(4)做好七防

順應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對於維護健康、預防疾病是十分重要的。中醫四季養生中,還要做好七防。一年之內,春天要防風;夏天既要防暑,又要預防因為貪涼引起的受涼;長夏之時要防濕;秋天要防燥;冬天既要防寒,又要預防冬天非節氣的反寒而暖的氣候,預防瘟病。

3.2春季養“生”

3.2.1讓陽氣“生發”

春季最顯著的變化是陽光照射時間較冬季延長,冬寒漸去,春暖漸來,自然萬物開始生發,推陳出新,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各種冬眠的動物也蠢蠢欲動,開始蘇醒。因此,《說文解字》有“春,蠢也,動也”之說,似乎春天的本意就是各類生物蠢蠢欲動形象的體現。人與天地相應,在自然萬象出現以上活躍征象的同時,我們人類的生命,也伴隨著自然界陽氣的上升呈現出相應的變化。如處於生長期的孩子,在春季生長速度加快。

冬季過後,自然界的陽氣就從閉藏、收斂的狀態逐步向外釋放出來,這種發散於地麵的陽熱之氣,促進了動植物生命的生長與活躍。因此,我們說四季的生命所經曆的“生、長、收、藏”的過程,實際是對陽氣狀態的一種描述。有了春季陽氣的“生”,才有夏秋冬季“長、收、藏”的變化。春季養“生”,借助大自然的生機,去激發人體的生機,使人體內的陽氣向上向外疏發,並盡快從冬天的藏伏狀態中走出來,使精氣神不斷充沛與旺盛,是一年四季人體生命活動健康的基礎和保證。

3.2.2春季起居

過了冬季,白晝延長,夜晚縮短,按照《黃帝內經》春季“夜臥早起”的理論,日常起居作息應當順應這種晝夜變化規律,適度減少睡眠,增加活動。因為人體陽氣的生發和閉藏,是與睡眠密切相關的,白天清醒時,陽氣行於表、行於外;夜晚入睡時,陽氣行於內、行於髒。因此,要使人體的陽氣順應自然界陽氣生發規律,就要減少睡眠時間,睡眠過多,極易使人體的陽氣鬱滯於體內,不利於“春夏養陽”。雖然要“晚睡早起”,但早起不要早於雞鳴的時段,一般6時到7時起床比較適宜,而不要睡懶覺;晚睡不要晚於半夜子時,最好在晚上11時前入睡,否則對人體健康不利。

春季穿衣也當有講究,《黃帝內經》中講當“披散頭發,寬緩衣著”。因為人體的陽氣總是不停地向上、向外發散,同時中醫又認為頭為諸陽交會的地方,人體十二經脈中六條陽經均聚集在頭麵部。因此,頭發和衣著的狀態對陽氣的生發有一定影響,要使人體的陽氣得到充分地生發,就必須使頭部及外周皮膚處於舒緩、放鬆的狀態。而現代人都喜歡頭發緊束、紮馬尾辮、盤頭等;著裝方麵很多女性喜歡穿緊身衣、修身褲來凸顯優美的身姿或限製脂肪的增加,但春季著裝要以寬鬆、透氣為主,這樣有利於人體陽氣的生發。

春回大地,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體表,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係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係統產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困乏,往往日高三丈,睡意仍未消,這種情況被稱為“春困”。然而睡覺不利於陽氣生發。

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夜臥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清晨起床,鬆解衣扣,披散頭發,放鬆形體,在庭院中踱步而行,克服精神上的倦懶狀態,以助陽氣生發。有些人一困就沒完沒了地睡覺,這樣就阻礙了身體陽氣的生發,違背春“生”的規律,供給夏季陽氣“長養”的力量就會減少,到了夏季容易出現寒性病變。

3.2.3春養情誌——使誌生

春季在五行中屬木,與肝相應。木性曲直,枝葉條達,有升發的特性,肝主疏泄,惡抑鬱而喜調達,所以春季調攝情誌,應當順應萬物升發的特點,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使誌生”。肝在誌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首先要保持心情舒暢,樂觀愉快,如此才能氣機調暢,保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其次要理智製怒,肝氣升發太過,容易使心情急躁,而怒最傷肝,暴怒易迫使氣血上逆,出現頭暈目眩甚至暈厥等,這就是常說的“人被氣暈了”的道理。

3.2.4春季飲食

青色、綠色通於肝髒,春季多食青綠色的蔬菜和水果,有助於肝氣的生發。同時,春季陽氣上升,很多人會出現火熱上擾的征象,綠色的水果和蔬菜還可以清解火熱。

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春季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酸味的食物,因為酸味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升發和肝氣的疏泄,可以吃些辛甘、清淡的食物,如大棗、蔥、花生及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香菜、菠菜、豆豉、韭菜)等,以助陽氣的升發。除此之外,還要多吃些甘甜的飲食,一方麵是因為甘味氣性柔和,可使肝氣柔和的升發;另一方麵,甘味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春為肝氣主令,肝的功能相比其他季節偏亢,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木土相克,即肝旺可以克脾土而傷及脾氣,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因此,為了預防肝木克土,要多食甘甜的食物,如五穀中的糯米、黍米、燕麥、大棗,蔬菜中的南瓜、胡蘿卜、菜花、萵筍、白菜等。

春季進補,宜食補肝疏肝之品,如生地、白芍、何首烏、山藥、鬱金、柴胡、蜂蜜、雞血藤、枸杞子、冬蟲夏草、黃芪、當歸之類,多食粥。春季要多吃五穀,豆子,它們是種子,主生發,可以把它們做成粥食用,比如五豆粥。

以下是春季推薦養生食譜:

(1)大棗枸杞糯米粥

[配料]大棗100克,糯米100克,枸杞子30克。

[做法]將大棗、糯米、枸杞子淘後入水煮熬40分鍾。

[功能]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虛少的患者。以晚飯食用為佳。

(2)胡蘿卜菠菜粥

[配料]胡蘿卜2根,粳米100克,菠菜、蔥、薑及植物油適量。

[做法]先將胡蘿卜洗淨切成細絲,沸水微煮過後,與植物油、蔥花、薑末等一起炒後待用。將粳米加水煮粥,快熟時,加入炒好的胡蘿卜一起煮。起鍋時撒些菠菜。

[功能]清熱舒肝,潤腸通便。適用於春季火熱上炎,皮膚幹燥,大便秘結的患者。以晨起飲用為佳。

(3)山藥燒排骨

[配料]肋排500克,山藥200克,白糖、精鹽、味精、蔥、薑、桂皮、丁香、花椒、黃酒等適量。

[做法]將肋排切成小塊,用開水焯一下,撈出。山藥洗淨削皮,切成小塊。鍋中放油加熱,下白糖炒出糖色,放入排骨煸炒,加入蔥、薑等調味料,用小火將排骨燒至八成熟時,下入山藥,燒熟,勾芡出鍋。

[功能]補益脾胃。適用於任何體質的人群。